天极大咖秀

登录 | 申请注册

我们正在老去,但我们不会孤独

王云辉 2022-06-15 阅读: 8,043 次

文/王云辉

最近,很多人都看到过,一则让人细思极恐的新闻:

5月1日,一位75岁的上海老人,被福利院活着装进了尸袋,险些被送到殡仪馆火化。

这件事,再一次引爆了公众的担忧:当我们年高体衰,生活艰难之时,如何保障自己的安全与幸福?

这并非杞人忧天,而是一个迫在眉睫的现实问题。

截至2021年,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亿人,占总人口比重达14.2%。

这意味着,中国已经正式步入“老龄化社会”。

更重要的是,这些老人之中,已经有25.4%出现生活自理能力的衰退,需要全方位照料;其中接近一半已处于中度和重度失能状态,生活无法自理,甚至需要24小时看护。

(来源: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中国社科院《2018-2019中国长期护理调研报告》)

失能,意味着什么?

你的行动会越来越困难,穿衣下床都做不好,甚至连大小便都无法自己控制;你会开始健忘、神智混乱,忘记吃药,甚至忘记自己是谁……无论曾经有多大成就,多少财富,都只能躺在床上,把自己的命运和尊严,全部交给护理者。

然而,时至今日,我国养老服务体系还远未完善,普遍存在规模不足、用工稀缺、护理费用高、护理专业性差等种种问题。

如何做好养老,尤其是照顾好失能老人,已经成为中国必须直面的一个社会难题。

事实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已经上升为中国的国家战略之一。十四五规划更已经明确提出,要解决好一老一小的问题,“让所有老年人都能有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

【1】

要解决这个难题,需要直面很多艰巨挑战。

照顾老人尤其是失能老人,是一个高强度、高复杂度,而且长时间的工作。

随着老年人的生理能力和记忆力衰退,对居住环境、生活方式、情感交流等各方面都有更高要求,各种突发疫病和意外伤害的隐患也大大增加。

据统计,97%的失能老年人,都同时患有至少一种以上的慢性病;同时,很多老人长期缺少子女亲人赡养照看,也普遍存在孤独、自闭,易怒,情绪不稳定等心理问题。

(来源: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中国社科院《2018-2019中国长期护理调研报告》)

所以,对于养老与失能老人的照护,长期存在家庭负担重、用工稀缺、护理费用高、护理专业度缺乏、老人心理健康关怀难等等问题。

虽然越来越多的机构,通过专业化护理和引入养老保险等方式,不断提升养老服务质量,降低养老负担,但依然有问题待解:

1、目前,中国的养老服务体系规模还远远不足。截至2019年6月底,全国各类养老机构仅2.99万个,第三方统计数据更显示,当前中国养老服务真实的需求满足率不足10%。

而随着中国日益老龄化,养老服务的用工压力还将越来越大。

据联合国2019人口报告预测,到2050年时,中国20-64岁这个承担社会劳动的主力年龄段人口,将下降到只有7.7亿人,而65岁以上人口则将增长至超过4.38亿人。

2、面对毫无自保能力的失能老人,亲人有可能“久病床前无孝子”,而屡屡爆出虐待老人丑闻的专业养老机构,更是普遍缺乏公众信任。

那么,有没有一个办法,能同时满足低成本、高质量、大规模的全社会养老需求?

目前,被普遍认为是最主要解决方案,也最值得期待的,是养老机器人。

一方面,通过人工智能的训练,机器人能够专业、高效、高质量地照顾好老人;

另一方面,机器人没有人类的生理和心理缺陷,无论工作多脏、多累、多久,即使老人健忘、生活不规律甚至发脾气,它们也不会疲劳、烦躁,不会偷懒、懈怠,更不会出现欺负老人、偷窃等各种问题。

更重要的是,机器人可以大规模地解放人类劳动力,无须担心用工短缺。

正是因为这些原因,养老机器人已经被视为未来机器人最具潜力的应用领域之一,并得到政策的大力扶持。

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政府,近年来就一直鼓励企业研发智能养老产品,将资金、研究、政策等资源向服务机器人领域倾斜。日本经济产业部更估算,2015年至2025年间,日本护理机器人市场将扩大20倍。

而在中国,智能养老也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2021年的两会期间,也有代表明确建议,加快发展智能养老机器人,破解养老资源紧缺问题。

【2】

就目前而言,养老机器人产业还没有成熟,远未到规模化普及之时。

在机器人行业,越是开放、复杂的环境,越是不确定的要求,实现的难度越高。

而养老服务机器人面对的,正是一个最艰难的需求环境。

要完成对老人尤其是失能老人的持续照看和陪伴,机器人的运行就必须足够安全、可靠,能够适应复杂的、不断变化的、甚至恶劣的工作环境,能处理绝大多数的家务,能管理老人慢性病,能实现意外情况的快速处置救援,甚至能与老人进行深层的情感交互,满足老人的更多需求。

无论是机器人的硬件技术,还是AI的智能水平,乃至养老机器人的成本,现在都还远未达到成熟的临界点。

虽然针对老人的不同需求,已经有大量的陪伴机器人、康复机器人、家务机器人、治疗机器人等产品,但大都还局限在某一个垂直领域,且成本高昂,无法实现真正的“全能”。

不过,更成熟的产品和方案,已经在路上。

在上海闵行马桥镇敬老院,去年新来了11位特殊的“看护员”。

它们是达闼机器人公司开发的云端机器人。

为了确保老人安全,敬老院需要更好地管理老年人进出。于是,机器看护员升级了敬老院的门禁系统,通过自动的面部识别和体温监测,对进出人员进行更智能的管理。

敬老院人力紧张,抽不出专人来接待客人。于是,一位机器看护员成了敬老院的新“前台”,一边接待访客,一边帮助老人们完成入住房间查询、政策查询、预约查询、网上缴费、活动查询等事情。

为了老人的健康,敬老院每天要打扫和清洁,医务室每天也要给老人定时送3次药。以前,这些工作要耗费医护人员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现在,机器看护员成了他们的帮手,在敬老院做清洁打扫、跨楼层药物配送,提醒老人吃药、帮他们做定期的健康检查。

在日常生活里,很多老人需要陪护和照顾。于是,机器看护员在完成工作之余,还跟老人交流聊天,甚至为老人们表演舞蹈,让老人们有了更多笑容。

“敬老院里设床位550张,收治的住养老人有失智的、失能的、既失智又失能的,他们属于易感染高危人群。在日常陪护、生活照顾、卫生及安全管理等方面面临较大压力,疫情期间留院人员都是超负荷工作,非常辛苦。达闼机器人的引入,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我们的工作量,提升了我们敬老院的智能化水平,让工作人员能够将更多的精力用在老人照护上。”马桥敬老院院长陆春燕说。

【3】

为什么达闼的机器人能够同时完成这么多工作?

这是因为,它们采用了一个面向未来的,最佳的机器人架构:“云端机器人”。

这个架构与其他机器人架构的差别是,它把所有机器人的“大脑”,都放在云端,负责最核心的数据处理和智能运算;在敬老院里的机器人,只是他们负责感知和服务的身体。

所以,它们能够比传统的机器人更加智能,让每一个机器人都能基于自身感知和智能做出分析决策和反馈,不断进行 “感知—分析—决策—反馈”的闭环反馈学习,而云端大脑的架构,更让它们能将所有经验都汇总到一起,实现了算力的无限扩展、认知的无限升级,最终集体“升级”,越来越“聪明”。

“比如,我们的机器人有人脸识别的能力,能为不同的老人建立不同的知识库,甚至通过语音克隆技术,结合视觉、触觉、力感等维度或模态融合,实现对家人的模拟,从而最终实现远远超过像当下智能音箱的对话水平,陪老人进行有情绪、有表情、有声音、有肢体或手势动作的情感陪护。“达闼创始人黄晓庆说。

而在硬件上,云端机器人也应用了达闼自主研发生产的智能柔性关节。

这种智能柔性关节,集通信、计算、传感于一体、规范关节的连接方式,可快速搭建机器人“内骨骼”,解决 “家庭养老机器人”在生活场景下的安全使用、实现端茶送水等服务能力。

而且,它既能像人类的关节一样柔性灵活,也能实现标准化、模块化,可以实现高质量大规模的生产,而且在同样性能下,体积只有传统伺服器系统的1/10,所以能让机器人的成本更低,体积更小,运动更灵活。

最重要的是,云端机器人,并不是单一的产品,而是一个完整的生态,能够汇集社会各界的力量,来共同为老人提供服务。

作为中国智能机器人领域的头部独角兽,达闼已经完成全球第一的云端机器人专利布局,建成全球最大的柔性智能关节产业基地,创建了全球第一个机器人元宇宙海元世界,累计服务超过2400家行业客户的达闼,拥有全面推动养老机器人的快速发展的强大技术和产品实力。

但达闼却并不会独自前行。

达闼的目标,是“机器人服务于人,达闼服务机器人”,成为整个机器人行业的生态架构者,通过云端大脑、机器人开发和训练的云端开放平台、智能柔性关节、机器人云网端全方位运营服务等核心支撑体系,来为合作伙伴赋能。

在面向养老行业,完成产品和场景的示范和基础生态构建之后,它会将更多的舞台让给广大的机器人研发者、行业从业者等上下游合作伙伴,共同实现整个养老机器人产业更快、更健康地发展壮大,为中国老人提供更多福祉。

(关于云端机器人和智能柔性关节的优势,以及达闼机器人的生态架构方式,我在文章《服务机器人变革拐点:“智能机时代”即将到来》中已经有详细阐述,此处不再赘述)

正是基于这些优势,它已经赢在了起跑线上。

就目前而言,即使是达闼的云端智能机器人,它的功能也还远未做到真正完善,成本也还没有降到足够普及的程度。

但毫无疑问,这个先进的、完整的、可扩展的、多用途的机器人生态,发展的速度必然超越了传统的养老机器人架构。

据黄晓庆透露,目前达闼已经在上海和成都的服务试点基础上,将这个机器人养老方案,向养老院、社区、甚至居家用户展开更大规模的推广,为更多的老人提供亲和陪伴、健身教学、送物取物、监测预警和远程问诊等医-护-养融合的辅助性养老服务。

“预计到2025年,我们的保姆机器人的应用,就将实现初步的产业成熟。”黄晓庆说。

【4】

面向未来,养老机器人并不是孤军作战。

它的进步背后,其实是信息科技各个领域的共同发展,在提供支撑。

而它的生态成长,也将为更多科技产业乃至社会行业,创造新的发展引擎。

毫无疑问,中国即将迎来养老产业的黄金20年。

以十九大报告“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为契机,中国养老产业的顶层设计与政策架构,更已初露雏形。

尤其是随着5G、机器人、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不断突破和普及应用,更加快捷、高效、低成本的,物联化、互联化、智能化的科技养老服务,也日益受到政策、公众、资本和产业的全面支持。

近几年来,从国务院,到发改委、工信部等部委,乃至各地政府,都已经出台大量政策,从各个方面推动智慧健康养老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产业与规划研究所丁丽婷透露,截至目前,中国科技适老工作已经初步形成政府、研究机构、企业、社会组织多方参与主体共建共治的合作局面,并已发布科技适老化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团体标准20多项,全面涉及基础通用、技术和产品、服务系统和测试评估等各个领域。

这将是一个全产业链、全行业,乃至全社会,共同推动新一代的先进技术发展,为中国应对老龄化提供关键支撑的伟大历史进程。

在这个进程里,政府提供最重要的牵引力,基础运营商是引领产业链方向的主力军和链长,而互联网、终端、机器人等各个行业,也都将在各自的领域内,在拥抱宝贵的时代机遇的同时,履行自己的历史使命。

尤其是运营商。

当下,全球运营商都正面临的一个关键挑战,是如何通过更多的5G落地应用场景,打造一个大规模的、可持续的新增长模式,从而打破话音、短信和流量收入增长乏力,利润不断下滑的困境。

所以,面向新的时代,面向新的产业,运营商必须以更加主动的姿态,来做好产业基座,引导数字产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如果说,由于体制限制,担心风险,所以在从3G到4G,从PC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的这波流浪里,运营商动作保守,最终养大了互联网公司,自己却变成了管道;

那么,在从4G到5G,从手机到机器人的新一波浪潮里,运营商应该会,也一定会更多地承担起产业链的链长责任,主动出击,在新的生态构建中发挥价值。

而能够充分发挥5G高带宽、低时延和高可靠性优势,能创造巨大市场潜力的云端机器人养老产业,也必然成为运营商大展拳脚,进行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的一片广阔蓝海,成为运营商5G行业应用落地的又一标杆。

正如TD-LTE时代,中国移动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成功历史,在5G时代,中国也将以整个产业链的通力合作,引领全球云端机器人的产业发展。

【5】

在诸多的影视作品中,我们已经充分想象过,智能机器人在我们的生活中,将承担的更多角色:

在《超能陆战队》里,外表呆萌、性格温柔,踏实靠谱的充气医疗机器人“大白”,带主角小宏飞翔,给小宏拥抱,在小宏悲伤时给予鼓励安慰,甚至在危急关头,用自己的牺牲,为小宏抓住了生还的希望。

在《机器人和弗兰克》里,有独立思考能力,洗衣做饭样样皆通,还能陪老人唠嗑遛弯,完成各种家务的机器人,让已经有轻微老年痴呆,时常神智混乱,而且倔强固执,甚至连妻子和子女都无法正常交流的老人费兰克重新找回了生活的意义。

现在,这些想象已经在加速走进现实。

尤其是在中国加速老龄化的大形势下,在5年、10年或20年以后,或许每一个家庭,每一位需要照顾的老人,都将像现在使用智能手机一样,拥有自己的陪伴机器人。

当有一天我们老去,因为它们的存在,我们将不会孤独。

王云辉
科技杂谈创始人,资深媒体人

特别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大咖秀专栏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wemedia@yesk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