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极大咖秀

登录 | 申请注册

文心一言、星火、通义千问、混元写作2024高考作文,能打多少分?

丁道师 2024-06-11 阅读: 1,353 次

2024年6月7日,是全国高考第一天。

今年的高考语文作文试题(新课标I卷),抛出了备受关注的人工智能话题。

题目如下: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既然讨论人工智能,那我们就请出国内主流的几家AI大模型,看看它们如何作答。

   ---这里是分割线---

01

百度文心一言:

互联网时代的问题与答案

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互联网的浪潮席卷而来,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捷。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人工智能的异军突起,似乎我们只需动动手指,便能迅速获取各种问题的答案。然而,这是否意味着我们面临的问题会越来越少呢?

互联网的确为我们提供了获取知识的快速通道,无论是学术难题还是生活琐事,搜索引擎总能给出满意的答复。而人工智能的加持,更是让这种获取变得智能和个性化,仿佛拥有一个随身的智囊团。但问题的数量,并不会因此减少,反而可能呈现出增多的趋势。

问题的产生,源于人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当我们能够轻易地找到答案时,这种满足感会激发我们探索更多未知领域的欲望。就像一个孩子,在解开一个谜团后,往往会迫不及待地寻找下一个挑战。互联网的高效性,实际上在鼓励我们提出更多的问题,深入更多的领域。

再者,互联网也为我们打开了世界的窗口,让我们接触到了前所未有的多元文化和思想。这些新鲜的视角和观念,无疑会引发我们更多的思考和疑问。我们开始对传统的观念产生质疑,对既有的知识体系进行反思,这一过程中自然会产生新的问题。

此外,随着科技的进步,新的问题也随之涌现。例如,人工智能的道德边界在哪里?大数据如何保护个人隐私?这些高科技带来的伦理和实际问题,是互联网时代之前我们未曾面临的新挑战。

当然,互联网的便捷性也可能导致一种“知识懒惰”。当我们习惯于通过搜索引擎快速找到答案时,可能会逐渐丧失深入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的退化,或许会在未来导致我们在面对复杂问题时束手无策。

互联网时代,我们面临的问题不仅不会减少,反而可能变得更加复杂和多元。但这也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学习和探索机会。我们应该珍惜这些机会,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不断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警惕互联网带来的“知识懒惰”,保持独立思考和深入研究的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既享受到科技带来的便利,又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边界,成为真正的学习者和探索者。

综上所述,互联网时代并不会使我们的问题变少,反而可能激发我们探索更多未知的欲望。面对这一挑战和机遇并存的时代,我们应该以更加开放和进取的心态,去拥抱每一个新的问题,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

02

腾讯混元:

智涌未来,问海无涯

“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明朝学者陈献章如是说,学海无涯,航行其间,唯有以“疑”为帆,方能扬破浪之风,探寻知识之岸。当互联网如春风拂面,人工智能似细雨滋润,人们因便捷而少去了些许眉头紧锁的思索,多了几分了然于胸的轻松。然而,在这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的问题,真的会越来越少吗?

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互联网与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虽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但同时也带来了知识获取的碎片化与浅表化。我们能在短时间内搜索到大量的信息,却往往缺乏对这些信息的深入思考与整合。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没有亲身的实践与思考,仅凭网络的“快餐式”知识,我们的疑惑或许会在表面暂时消散,但深层次的困惑与问题却会在不经意间悄然滋生。

再者,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新的领域与未知不断涌现。每一个新知识的诞生,都伴随着一系列新问题的提出。这正如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所言:“我知道我一无所知。”在探索未知的道路上,我们的问题不仅不会减少,反而会随着认知的深化而不断增多。这种增多并非坏事,它是我们认识世界、理解自我、超越旧有认知的重要动力。

面对这一时代挑战,我们应如何应对?首先,我们要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不盲从于网络上的信息,而是要学会独立思考,对知识进行筛选与整合。其次,我们要保持一颗好奇心,勇于探索未知领域,不断提出新问题,并努力寻求解答。最后,我们要注重实践,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通过实践来检验与深化我们的认识。

在这个信息爆炸与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的问题并不会因为互联网的普及和人工智能的应用而减少。相反,它们会如同潮水般涌来,推动我们不断前行。正是这些问题,构成了我们探索世界的动力,也是我们认识自我的阶梯。因此,让我们拥抱问题,以开放的心态去迎接它、解答它。在问题的海洋中,我们将乘风破浪,抵达智慧的彼岸。

“疑者,觉悟之机也。”愿我们都能在问题的引领下,不断进步,勇攀知识的高峰,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03

阿里通义千问:

在“解答”中提出更多“问题”

“有问题,上知乎。”这句广告语形象地反映了当代人解决问题的方式——借助互联网。的确,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海量的信息唾手可得,似乎任何问题都能迅速找到答案。然而,这是否意味着我们的问题会越来越少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实际上,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不仅没有减少我们的问题,反而激发了我们提出更多、更深入问题的能力。

首先,互联网和人工智能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学习平台,使得知识的获取变得异常便捷。这种便捷性激发了人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过去,由于信息闭塞,很多问题可能因为找不到答案而被搁置,甚至遗忘。现在,当一个问题的答案触手可及时,它往往能引发更多的思考和疑问。例如,当我们查询某个历史事件的背景时,可能会对其中的人物、地点、时间产生新的兴趣,进而提出一系列相关或衍生的问题。这种连锁反应式的提问,正是互联网时代特有的现象。

其次,人工智能的应用,尤其是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学习技术的进步,使我们能够以更自然、更高效的方式与机器交流,获取信息。这种交互方式的改变,降低了提问的门槛,鼓励了更多人提出问题。同时,人工智能还能根据用户的兴趣和行为模式,主动推送相关信息,从而激发用户的好奇心,引导他们探索未知领域,提出更多问题。

最后,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发展还促进了跨学科、跨领域的知识融合。不同领域的知识相互碰撞,产生了许多新的研究方向和问题。例如,人工智能与医疗健康的结合,不仅提高了疾病的诊断效率,也提出了关于数据隐私、伦理道德等新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进一步推动了科技和社会的发展。

综上所述,互联网和人工智能不仅没有减少我们的问题,反而通过提供便捷的学习平台、降低提问门槛以及促进知识融合,激发了我们提出更多、更深入问题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获得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因此,面对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应该积极拥抱变化,利用好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工具,不断提出问题,不断探索未知,让好奇心成为推动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

04

讯飞星火:

面对解答,我们该思考什么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

在文字和书本中沉潜,在推理和哲思中徜徉,在知识和智慧中翱翔,铺就一条通向真理的坦途,筑起一道守卫理性的长城,这是无数先辈传承下来的庄重风尚。然而,在当下,人们越来越满足于轻松得到答案,习惯于用“百度一下”替换“自己思考”的现象,却隐隐透露出一股浮躁的暗流,让人不得不思考:面对解答,我们该思考些什么?

面对解答,我们应该思考“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获取信息的技术日新月异,获得答案的方式五花八门,但独立而深入的思考却愈发稀缺。我们不能满足于搜索引擎提供的答案,不能对手中的资料“照单全收”,更不能让搜题软件决定我们的思考。我们得善于提出疑问,学会追问,重视证据和逻辑,乐于探究。唯有如此,才能获得真知,才能训练和培养思维。

面对解答,我们应该思考“不盲从权威,敢于质疑”。互联网时代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方便,但也带来了不少诱惑。社交网站的繁多让我们经常“人云亦云”,博客、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充斥了大量“标题党”“键盘侠”“水军”的不负责任的言论。我们在接收这些信息时,要敢于质疑,不盲目跟风。

面对解答,我们应该思考“打破思维定式,勇于创新”。问,是学习的开始;问,是思考的开端;问,更是创新的起点。“为什么”“怎么做”是直抵真相的两把利剑,也是探索未知的一双翅膀。只有不断提问,不断创新,我们才能拓宽视野,挖掘潜能,攀上更高的山峰。

面对解答,我们还应思考“关注现实生活,用于社会实践”。知识的价值在于应用,真理的力量在于实践。我们不能做学习知识的巨婴,更不能成为应用答案的矮子。只有将思考的成果运用到实践中去检验,才能推动社会进步,为人类文明添砖加瓦。

搜索林林总总的答案,不如思考一个有趣的问题;接受许许多多的结论,不如提出一个创造性的疑问。因为,获取答案是一种本领,提出问题则是一种智慧。唯有像祖先一样思考,我们才能登上人生的巅峰,攀上科学的高峰,才能真正把握世界的奥秘,发掘生命的潜能。

勤于思考,摆脱依赖,拒绝浮躁,抵御诱惑,我们才有可能接近真理,掌握未来。

写在最后:对于大模型来说,写作高考作文,是最简单的能力之一。通过结果来看,各家大模型表现各有千秋,我觉得每一家都能得到50分以上的高分。

那么,如果你是判卷老师,能给多少分呢?

丁道师
资深互联网观察家、媒体专栏作家

特别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大咖秀专栏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wemedia@yesk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