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4日至31日,第31届北京科技周与第25届全国科技活动周同步启幕。
今年的科技周以“矢志创新发展,建设科技强国”为主题,在全市16个区及经开区展开超200场科普活动。
本次科技周聚焦五大核心维度,融合科技与文化、产业与科普,在全市营造 “尊重知识、崇尚创新” 的氛围,全方位展现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硬核实力,为市民带来一场 “可看、可玩、可学” 的科技盛宴。
很显然, 这场始于1995年的科普盛会,历经31载沉淀,如今已从最初的技术成果展示平台,升级为集前沿探索、全民科普、科学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科技嘉年华。
从自动驾驶的“零安全员”测试到机器人马拉松的震撼突破,从国内第一个将脑机接口技术应用于临床的病房成立到氢能技术的产业化落地,北京正以“敢为人先”的勇气,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绿色能源等战略领域书写自主创新的新篇章。
01
厚积薄发
我们都知道,北京科技周是1995年正式设立的全市性科普活动。但事实上,北京周期性的科技交流活动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已萌芽,这些早期探索为后来科技周的诞生奠定了重要基础。
以1990年北京亚运会为例,当时就已在体育赛事之外,集中展示了我国在科技创新领域的阶段性成果。例如:
计算机系统:首次实现赛事数据的计算机实时处理,开发了国内首套大型运动会信息管理系统;
通信技术:建成国内首个数字微波传输网络,实现赛事信号的高清化远程传输,向28个国家传送信号;
电子自动化:引入自动计时计分系统、激光测距仪等先进设备,这些技术在当时均属国内领先水平。
此外,八十年代起,北京已陆续举办各类科技成果展览、技术交流会和青少年科普活动,上世纪北京各区就有各种少年宫或者类似场所,形成了"科技服务社会"的常态化氛围。
这些长期积累的技术展示传统与科普土壤,使得北京在1995年能够顺势将每年5月定为"科技周",整合升级为覆盖全市的大型科普品牌活动。
至于全国科技活动周是2001年,科技部、中宣部、中国科协等单位牵头,经国务院批准将每年5月的第三周定为“全国科技活动周”。
北京比全国还早了6年,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北京在全国的科技引领作用。
这种科技周有什么价值呢?这个话题很大,我从两个方面来谈。
第一:科学普及与全民素养提升
通过互动展览、科普实验、科技成果体验等形式,将前沿科技(如人工智能、航天科技、生物技术等)以通俗化、趣味化的方式呈现给公众,打破科技与大众的隔阂。各种项目,让市民尤其是青少年直观感受科学原理,培养理性思维和探索精神,为创新型社会建设奠定群众基础。
第二:科技成果转化的 “催化器”
我们知道,很多科技新品之所以能够被大众或者业界熟知,甚至获得合作机会,就是通过各种展览、展会来的。科技周可以为产学研用搭建对接平台,吸引投资机构与企业对接,推动实验室成果向市场转化。促进科技成果从 “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跨越。
02
从北京创新到北京经验
在北京,值得关注的科技成果不胜枚举。以下结合我实际体验或现场见证的几个代表性领域展开说明。
一、自动驾驶领域
北京在自动驾驶领域堪称全国领先。早在 2020 年,北京亦庄经开区便允许自动驾驶汽车上路测试,我当时第一时间进行了体验。目前,这项服务已在北京亦庄、稻香湖等区域实现常态化运营,至今已服务大量消费者,且几乎零事故,获得社会各界一致认可。
二、机器人领域
前段时间,全球首届机器人马拉松大赛在北京举办,相关话题刷屏全网。比赛中,北京研发的 “天工机器人” 率先冲过终点。我在现场观察到,“天工机器人” 抵达终点时,仍有数百至千名人类马拉松选手尚未完赛。这一结果不仅展现了机器人技术的进步,更标志着人工智能应用的新突破。
三、航天领域
中国民营航天企业近年来发展迅猛,而北京正是集聚这类企业最多的城市。去年,我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现场观摩了北京民营航天企业的卫星发射任务,目睹火箭升空的瞬间,倍感振奋。作为首都和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北京取得一系列科技成绩,既是其战略定位的必然结果,也彰显了我国科技创新的澎湃动力。
至于北京的经验,这个话题太大了,我简单说几点。
第一、北京是首都,也是国际化大都市,天然能够汇聚更多资源。北京拥有全国最多的顶级大学和科研机构,北京的科技人才数量冠绝全国,北京也拥有全国最多的领先科技企业,以我所处的互联网行业为例,联想、字节跳动、百度、小米、京东、理想汽车等等,都是总部在北京的企业。
第二、北京是一座包容、开放、敢为人先的城市。北京真的是一个敢于吃螃蟹的城市,自动驾驶、机器人、火箭等等领域放宽门槛,比如无人驾驶,很多城市到现在不允许上路,而北京允许企业在多个区域开展“零安全员” 测试。就连我们今天讨论的科技周,北京也是首创。北京的投融资环境也相对宽松,形成 “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标识。
第三、政策先行先试与制度创新。 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策引导,而北京是距离政策最近的城市,近水楼台,先天就占了一些“便宜”。
03
天天都是科技周
今年科技周打破传统主场展览模式,将前沿科技嵌入公园、社区、校园等生活场景。各种活动将科学探索转化为沉浸式体验,让公众在互动中理解生物多样性的价值。这种“遍地开花”的布局,不仅激活了全市240余家博物馆、科技馆的科普资源,更让科技周从“一周盛宴”变为“全年常态”,推动科普服务从“活动式”向“长效化”转型。
也就是说,“科技周”不应该局限于一周的时间,而是要把这种科学素养、科学知识的提升,把科技赋能产业发展的全链路服务,融入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来。
就像315晚会结束后,我们会说天天315,科技周也可以说“天天都是科技周”。
具体来说,就是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就应该形成常态化的科技走进生活实践。我还是来分享一次科技活动走进校园的经历吧。有一年,我来到北京交通大学附属中学校园博物馆,受邀参加假日博物馆举办的“猫馆长的校园博物馆”活动。
虽然有一些心理准备,但走进这个博物馆后还是给了我很大的震撼。在一个几十平米的空间内,配备了各类高科技产品,连接了无数的博物馆和艺术家,让学生品味到3D全息投影呈现的维纳斯断臂之美,体验VR科技带来的古今穿越震撼,直观的感受中华文明5000年的历史变迁......
对于孩子们来说,最感兴趣的就是能够上手进行互动的体验,而不是“你说我看”。
这样的场景,何尝不是“天天科技周”的缩影?当我们主动走进科技馆看一场AI机器人表演,在博物馆跟着 AR 导览解读文物密码,或是陪孩子用编程积木搭建小机器人,都是在将 “科技周” 的精神碎片,拼贴成日常生活的科学图景。不必等待特定的“活动日”,那些藏在互动体验里的探索欲,落在亲子共学中的好奇心,早已让科学素养的培育,成为润物细无声的成长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