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极大咖秀

登录 | 申请注册

2023年二季度中概股表现集体亮眼 开启高质量增长阶段

丁道师 2023-09-01 阅读: 6,231 次

继2023年一季度初现复苏征兆后,中概股在二季度开启了全面回暖。

我们先来罗列其中的几家代表企业:

2023年8月10日,阿里巴巴集团发布2024财年第一季度财报(也就是2023年第二季度财报)。阿里巴巴第一财季营收为2341.56亿元,同比增长14%,净利润为330亿元,同比增长63%,均超市场预期。

2023年8月15日,京东集团发布了2023年二季度及中期业绩报告,营收达到287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加7.6%。在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归属于上市公司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达到8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1.9%。

2023年8月16日,腾讯控股披露二季报,显示本季腾讯实现营收1492.08亿元,同比增长11%。净利润375.48亿元,同比增长33%。

2023年8月22日,快手发布了2023年第二季度财报。财报显示,2023年第二季度,快手实现营业收入277.4亿元,同比增长27.9%;实现净利润14.8亿元,经调整净利润为26.9亿元,同比扭亏为盈。

2023年8月22日,百度发布了截至2023年6月30日的第二季度未经审计的财务报告。第二季度,百度实现营收341亿元,同比增长15%;归属百度的净利润达到80亿元,同比增长44%。

2023年8月24日,美团发布2023年第二季度及半年业绩报告。美团第二季度实现总营收679.65亿元,同比增长33.4%;经营利润47亿元,同比扭亏。

2023年8月24日,网易发布截至6月30日的2023年第二季度财报。二季度营收240亿元,同比增长3.4%;非公认会计准则下归属于公司股东的持续经营净利润90亿元,去年同期54亿元,同比增长67%。

2023年8月29日,拼多多集团发布截至6月30日的2023年第二季度业绩报告。财报显示,拼多多集团今年第二季度收入为523亿元,同比增长66%。美国通用会计准则口径净利润131.1亿元,同比增长47%。

可以看得出来,包括阿里、腾讯、百度、京东、拼多多、美团等在内的主流企业,均实现了超越预期的增长,大部分企业营收甚至重回两位数增长。

此外,除搜狐、微博、虎牙、阅文等个别企业负增长之外,还包括小米、商汤、唯品会、爱奇艺、B站、腾讯音乐、交个朋友、美图等公司,均实现了不同幅度的增长。

透过这批中国互联网企业发布的财报,我们欣喜地看到,进入后疫情时代以来,广大企业以饱满的姿态迎接复苏浪潮,积极投入资金和人力,探索各项创新技术和服务,以满足市场和消费者需求,进而取得更大的增长。

今天,就通过这些互联网企业发布的财务数据,聊聊中概股正在发生的一些变化。

纷纷开启高质量增长 利润增幅显著

二季度,高质量增长是中国互联网企业财报最主要的关键词之一。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何为高质量增长?简单来说,有这么几个指标:

①以技术驱动增长,而非以“人海战术”驱动增长。

②增长能耗进一步降低,实现绿色、低碳目标的增长。

③投入产出比进一步提升,边际效应凸显,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降本增效。

④增长不以牺牲合作伙伴和用户利益为前提,带动各方一道实现增长。

在过去的第二季度,百度以AI技术为突破,开启高质量增长。“生成式AI和大语言模型在许多行业具有巨大变革能力,为我们提供了重大的市场机会。百度不断升级模型,生成更具创造性的回答,提高训练速度并降低推理成本,保持行业领先。”百度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表示,“文心大模型3.5得到了云客户、AI开发者和行业专家的广泛认可。百度正在用AI原生思维重构产品和服务,为用户提供创新体验,并支持企业抓住机遇。百度致力于围绕生成式AI和大语言模型构建新引擎,推动长期增长。”

拼多多也抓住机遇,将高质量发展作为当前最重要的任务和首要目标,沿着高质量消费、高质量供给、高质量生态三大方向加大投入,持续让利消费者,推动平台生态建设,助力消费潜力不断释放。“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举措正带给我们比预期更快更多的回报。”拼多多集团执行董事、联席首席执行官赵佳臻表示,“上个季度,我们建立了‘百亿生态’专项,将资源优先向优质商户和商品倾斜。这一专项正带领平台中小企业和优质商家提质增效,进而带动平台整体服务效率与品质的提升。”

阿里巴巴的高质量增长有相当一部分势能则体现在国际化业务。上季度,阿里国际数字商业集团收入同比增长41%,其中国际零售商业收入同比高速增长60%、订单同比增长约25%。在交易用户增长和消费体验提升的推动下,速卖通、Lazada、Trendyol均录得强劲的订单增长。

美团通过扶持品牌商家,开启高质量增长新路径。上季度,美团外卖季度新入驻商家数量同比增长超过一倍,其中品牌商家增速尤为强劲;到店酒旅业务交易额较去年同期增长超过120%,高品质供给进一步丰富,年活跃商家数及年交易用户数亦创下新高。

微信视频号则兼具社交与直播功能,通过激活私域流量、辐射公域流量的效能,受到了各类创作者的青睐,也开启了高质量增长。2023年第二季度,微信视频号总用户使用时长同比几乎翻倍,并创造了超过30亿元的广告收入。

就连美图等原本走下坡路的企业,也发力AI技术,实现了可贵增长。今年6月19日,美图公司发布自研AI视觉大模型MiracleVision(奇想智能),率先进行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的探索,目前MiracleVision已升级至V2.0版本,并在WHEE和美图秀秀上线。

高质量增长的一大体现在于——企业利润增幅大于营收增幅。在二季度,包括阿里、京东、腾讯、百度等在内的企业,利润增幅均跑赢营收增幅,这些企业都是高质量增长的代表。

线上线下协同 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

在新的历史时期,数字经济就是实体经济,数字经济必须扎根实体经济,才能发挥出最大的价值。

作为“数实融合”的探索者,得益于商业支付活动的增加和云服务的增长,腾讯“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的业务收入于2023年第二季度达到486.35亿元,同比增长15%,占收入总额的比例为32%,成功实现双数位同比增长。

菜鸟网络提供了数字经济连接实体经济的关键纽带。在国内,菜鸟自营仓与菜鸟自营配送结合,正在大力推进“1212半日达”,目前已拓展至包括上海、广州等全国8个重要消费城市,并将逐步覆盖国内10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在国际上,菜鸟在全球端到端物流当中优化了从首公里揽收、干线运输、海外分拨到末端配送的流程,通过提供更低的配送成本和更快的配送速度来支持跨境商家。

扎根实体经济多年的京东,为全面助力品牌商家快速发展,京东在今年年初发布“春晓计划”,提供快速入驻通道、提升商家经营效率。二季度财报数据显示,京东“春晓计划”二季度持续发力,新增商家数同比增长417%,商家生态更加繁荣开放。

拼多多也积极推动产业与数字经济协同发展,加强数实融合。二季度,拼多多继续加大投入,扶持中小制造业工厂,让这些工厂一方面迎接国内消费复苏红利,一方面走向全球。

在第二季度,美团单季即时配送交易笔数已经超过41亿笔,每位交易用户的平均每年交易笔数由32.8笔增长至38.1笔。这些数字增长的背后,是美团利用数字化平台,对实体经济的切实赋能和积极助力。美团方面数据显示,今年1至7月,美团平台上的便利店和超市的交易量同比增长54%,其中夫妻小店增幅达110%。中小微实体零售商户呈现毛细血管式的区域化布局格局,是经济复苏的重要力量。

可以预计,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的融合还将进一步深入,服务于国家经济发展。

市值表现继续倒挂 何时回暖复苏?

尽管广大互联网企业表现一路向好,然而让人遗憾的是,包括阿里、腾讯、百度、京东、拼多多、美团等在内的主流互联网企业,股价市值表现往往与业绩表现倒挂。

这些企业营收和利润实现了可喜增长,并且有多家企业在大模型、AI、芯片等技术领域取得进展,可是股价表现却持续低迷,不见明显回暖,实在让人意难平。

尽管我们口口声声自我安慰“市值不是衡量企业价值的唯一标准”,但我们也都得承认“市值是衡量企业价值的重要标准”。市值或者股价表现不佳,一方面影响了企业积极进取的信心,一方面也让我们的企业在国际化的进程中吃亏。

我们很想知道,中国互联网企业为期超2年的股价低迷潮,何时回暖复苏?

遥想当日,“快手上市首日市值突破万亿港币”“阿里巴巴市值突破8000亿美元”“互联网市值十强:中企占四席与硅谷分庭抗礼” 这样的盛世,何时重现?

当然,中概股何时复苏,可能取决于多种因素,国际环境的变化是重要因素。国际环境包括全球经济状况、国际贸易形势、政治和地缘政治风险等。这些因素可能会影响投资者的信心和风险偏好,从而影响中概股的市值表现。如果全球经济增长放缓或出现其他经济风险,这可能会对中概股的市值表现产生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如果国际贸易形势改善,中国与国际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这可能会提高中概股的市值表现。

关于这一点,近期频发利好信号。8月28日,商务部部长王文涛在京与来访的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举行会谈。双方围绕落实中美元首巴厘岛会晤重要共识,就中美经贸关系和共同关心的经贸问题进行了理性、坦诚、建设性的沟通;海关总署8月29日发布公告,根据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有关部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等法律法规规定,自2023年8月30日零时起(当地时间),入境人员向海关进行健康申报时,无需申报行前48小时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或抗原检测结果;印花税下调,减半……好吧,这一条等于没说。

综合以上因素,中概股市值的复苏时间可能是不确定的,但只要我们保持自我定力,修炼内功,迟早会迎来复苏时期。套用马云的一句鸡汤: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会很美好,但绝大多数人都死在明天晚上,却见不到后天的太阳,所以我们干什么都要坚持!

丁道师
资深互联网观察家、媒体专栏作家

特别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大咖秀专栏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wemedia@yesk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