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1个月时间,美团外卖、淘宝闪购、京东秒送三大外卖/即时零售平台,均创下历史最高纪录。
美团方面,截至7月5日22时54分,美团即时零售当日订单突破1.2亿单,其中,餐饮订单超过1亿单。相比之下,在2024年夏天,美团的订单峰值超过9000万单。
淘宝&饿了么方面,宣布7月5日淘宝闪购的日订单数超8000万,其中非餐饮订单超1300万。与此同时,淘宝闪购日活跃用户超2亿。
京东方面,在618期间宣布京东外卖日订单量已突破2500万单,品质餐饮门店入驻超过150万家,京东外卖全职骑手规模突破12万人。PS:不过京东没有官宣7月最新数据,按照行业发展态势,京东大概率会在本月宣布一个创造峰值的数据。
喜人的“三赢”格局
作为多年从事互联网产业观察的从业者,首次见到如此典型的三赢局面,这在传统商业模式中几乎是看不到的。
这些数据,有力驳斥了唱衰中国经济及互联网经济的论调。事实证明,只要提供优质供给,市场需求端便会释放活力——消费者愿意为价值服务付费的同时,更印证中国经济潜藏的巨大潜力远未完全释放。
从数据维度分析:去年中国外卖市场规模约1万亿元出头,而整体餐饮行业规模达五六万亿元,而餐饮业态以外的即时零售可能同样具备五六万亿元市场容量,也是总体规模妥妥突破10万亿元。
这意味着当前即时零售市场渗透率仅10%到20%左右,远未触及发展瓶颈与天花板。在此背景下,如果仍对行业发展持悲观论调,显然是脱离市场实际的判断。
补贴带来的订单不丢人
美团、淘宝、京东,三大平台联合起来,在2025年7月5日这一天,创造了超过2亿的订单。这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然而总有人说靠补贴堆出来的订单是“虚火”,是丢人的。
在我看来,在当下的市场环境里,这种说法显然站不住脚。回顾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历程,从电商平台的早期推广到网约车的市场培育,补贴从来都是打开市场、激活需求的有效手段,即时零售行业自然也不例外。
当前三大平台的订单激增,确实有补贴的推动作用,但这背后是对消费者习惯的培养和市场边界的拓展。当消费者通过补贴感受到即时配送的便利,比如花更少的钱更快拿到心仪的商品,这种体验会转化为长期的消费习惯。
网约车也是如此,现在补贴没有那么多了,但是大家该打网约车还是会打。经过补贴引导后,大多新用户会在补贴减少后依然保持高频次使用,这说明补贴带来的不仅是短期订单,更是对整个行业生态的滋养。
再者,补贴的本质是平台对市场的投入,目的是在渗透率不足20%的阶段快速做大规模。就像当年电商平台通过补贴让更多人习惯网上购物,如今即时零售的补贴也是在为未来的万亿级市场铺路。只要补贴能转化为真实的消费需求和行业增长动力,这样的订单就值得被认可,更谈不上丢人。
从餐饮外卖到万物到家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美团和淘宝发布的最新战报中,都特别提到了非餐饮类的订单数据。
这说明,如今的即时零售战场,早已不是餐饮外卖的单一赛道,而是迈入了“万物到家”的全新时代,这一转变正在重塑整个零售行业的格局。
早期外卖平台以餐饮为主,解决的是“吃饭”这一刚性需求。而现在,从生鲜水果、日用百货到药品图书、数码配件,几乎所有能想到的商品都能通过即时配送抵达消费者手中,这种业务边界的拓展背后,是消费需求的升级和供应链能力的飞跃。
从数据来看,淘宝闪购的非餐饮订单已超1300万单,美团即时零售更是在不断扩大餐饮以外的品类覆盖,这意味着“万物到家”不再是口号,而是已成规模的消费趋势。消费者的需求早已从“吃得方便”延伸到“生活更便捷”,下班前下单新鲜蔬菜,回家就能做饭;孩子突然发烧,药品半小时送到;甚至忘记给朋友买礼物,也能即时下单让骑手送到聚会现场。这种“分钟级”的履约体验,正在重构人们的生活方式。
更重要的是,“万物到家”的转型让即时零售从餐饮行业的补充,变成了整个零售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转变不仅提升了零售效率,更让无数中小商家通过即时零售获得了新的增长空间。;
有数据显示,接入即时配送的线下门店,销售额大幅提升。以饿了么平台数据为例,2024年12月以来,夜间面部护理和身体护理类产品外卖订单量分别增长51%和36%;在2025年“五一”期间,游泳用品订单环比增长330%,女鞋、彩妆、婴儿护理、球类用品等多个品类订单量环比增幅均超过100%。这些数据背后,恰恰正是“万物到家”带来的多方共赢。
再次强调,随着供应链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和品类的持续丰富,即时零售将从“餐饮外卖”的单一形态,彻底进化为覆盖生活全场景的“万物到家”生态,而这也正是行业未来突破10万亿市场规模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