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极大咖秀

登录 | 申请注册

5G商用四年之后:下半场的新趋势与新问题

王云辉 2023-06-19 阅读: 4,987 次

5G已经进入投资回报期。”6月4日,北京通信展上,邬贺铨院士说。

这是一个微妙的时间点。

自2019年6月6日,中国5G商用牌照正式发放,转眼已经四年。

在此期间,中国5G发展一骑绝尘,无论网络规模与用户数,还是技术与产业发展,都笑傲全球。

而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一个新的转折点

5G发展进入“下半场”,这是当下业界共识。但下半场向何处去,路怎么走,还一直没有定论。

唯一肯定的是:

市场层面,我们已逐渐进入深水区。

而技术层面,那些面向6G的大量演进,也即将从构想逐渐走进现实。

【1】

“加法”变“乘法”

2B大爆发

最近,有两个数据,值得高度注意:

据公开数据统计,截至2023年6月,我国已累计建成5G行业虚拟专网1.6万余个,5G应用创新案例超过5万个。

如何理解呢?

它们意味着,中国5G在2B领域的产业化与商业化进程,已经迎来一个关键拐点:

之前,是“加法”,主要在各个行业领域,做小规模的应用试点探索。

现在,已经转变为“乘法”,积累成熟的试点经验,开始大规模复制推广。

这个转变,已经从2022年开始爆发,且目前仍在持续。

去年12月,联通公布的数据是,累计打造1.2万个5G规模化应用项目,服务超过3500个5G专网行业客户。

而今年4月28日,联通董事长刘烈宏披露的相关数据,已经变成了1.9万个5G规模化应用项目,超过4500家5G专网客户。

短短不到半年,规模化应用项目增长近60%,专网客户增长近30%。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意识到:

无论5G行业应用,还是5G专网,它们的本质,都不是单一的通信方案,而是用更强的通信基础能力,去帮助垂直行业解决痛点问题。

要么创新产品或场景,要么提升效率,要么降低成本。

大多数老板的希望是,三者都要有。

但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不同企业的商业模式,技术条件、资金投入、利益格局、核心问题、期望目标都各不相同。各个行业内部,各种体系封闭的软硬件更是烟囱林立。

一句话总结就是:

要从“做加法”转变为“做乘法”,不可能简单规模复制,而是要在推进过程中,结合每一家企业的实际情况,为他们量身解决问题。

更重要的是,试点阶段是在“浅水区”,问题少,成本低,影响小,遇到障碍容易调整;而规模推进已经进入“深水区”,各种问题更加复杂。

以三大运营商的力量,要将5G应用规模快速铺开,并不难。

但要在每一个行业、每一家企业,都快速做好,做出实效,却并不容易。

【2】

毫米波蓄势

中国能否“后发先至”?

商业化提速同时,在广覆盖和深覆盖两个方向,面向5G下半场,中国也都有所布局。

广覆盖方面,主要看700MHz和900MHz。

自去年11月,工信部批准联通,将904-915/949-960MH频段重耕用于5G系统以来,包括中国广电在内,中国各大运营商都已经形成了低、中、高频段的完整组合。

尤其是中国移动和中国广电共享使用的700MHz频段,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的800/900MHz频段,都是可以广泛用于农村和边远地区覆盖的优质资源。

深覆盖方面,最值得关注的是毫米波。

与SUB-6频段相比,毫米波的频谱更宽,空域隔离度更强,波束更窄,波束协同更精准,可以更好地支撑深度覆盖的体验优化需求。

此前,由于技术挑战更大,产业成熟度更低,虽然北美、亚太、欧洲等多个国家都已开展毫米波商用部署,但中国5G一直专注于中低频段。

现在,时机逐渐成熟。

今年1月,工信部对微波通信系统频率使用规划进行优化调整。

调整后的中国可用频段规划中,“71-76GHz / 81-86GHz”赫然在列。

这被视作中国5G毫米波的破冰信号。

业界有人预测,中国有望在今年内落地完整的5G毫米波频谱规划,明年内启动5G毫米波的商用进程。

这一预测并不保熟。

但如果毫米波商用落地,那么未来几年,中国5G的网络发展重心,很可能就会主要转向低频段和毫米波这两个方向。

在此之前,截至今年4月,中国的5G基站和5G用户,都达到了全球整体规模的60%。毫米波方面虽然进度落后于欧美,但如果落地起跑,也将有望后发先至,迅速实现反超。

此外,5G的海量物联网场景,也有望迎来大发展。

R17标准重点加入了以RedCap为代表的针对中高速大连接物联网技术,这为5G物联网应用的成本和性能平衡奠定了基础。

在2022年,中国已经率先实现“物超人”。

而随着终端模组成本降低,物联网的场景与应用拓展将全面加速,RedCap逐步替代4G物联成为中高速物联的主力,也将成为大势所趋。

【3】

微妙的下半场

5G-Advance无缝衔接Pre 6G?

变数最大,但也最具想象空间,最值得关注的,是下半场的技术演进。

2022年6月9日,3GPP RAN第96次会议宣布R17版本冻结,5G首批3个版本标准全部完成。

按照18个月一个版本、3个版本一个阶段,10年一代标准的惯例来预估:

接下来的R18、R19和R20三个版本,大抵都会被划入5G-Advanced阶段;

有望于2028年落地的R21,则可能成为6G的首个标准版本。

但在现实中,技术和产品的发展演进,却绝不会如此界限分明。

它绝不是十年一次迭代的突然跃迁,而是在不断的技术摸索和商业博弈过程中,无时无刻不在推的过渡与渐进。

一个最具代表性的例子是,在5G正式商用的数年前,Massive mimo(大规模天线阵列)等5G的核心技术,就已经提前应用于4G Advance的网络过渡升级中。

如今,在5G向6G的演进过程中,类似情形也必将更频繁、更大规模地重演。

事实上,我们甚至已经看到端倪:

比如,手机与卫星通信能力打通的“空天一体”,是6G网络规划中的核心标志之一。

而高通已经在骁龙8 Gen 2原型机上,实现卫星连线和可以双向收发信息,今年MWC上甚至公布了进一步的Snapdragon Satellite计划,宣布与荣耀、OPPO、vivo、摩托罗拉等整体品牌共同启动具有卫星通信功能的智能手机开发。

比如,6G空口的另一个重大变化,是通信感知一体化。

在这方面,中兴通讯已经在业界首家实现单AAU通感一体化技术验证,实现了亚米级的感知精度和超1公里的探测距离;今年5月甚至与中国联通、天空飞车合作,共同启动了业界首个“5G-A通感算控一体化”低空无人机场景的业务应用测试。

类似的探索,其实每家厂商都在进行。

比如爱立信,也在近期演示了6G网络数字孪生、亚太赫兹极致速率、无源物联网设备、1uW级别无线能量收集单元、7—15赫兹厘米波等面向未来网络构建的技术突破。

而今年以来,大模型人工智能的颠覆突破,苹果VR的终于落地,也都将在网络智能、数据需求等方面,为通信网络的升级带来新的动力。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接下来的“5G下半场”,不仅是查缺补漏的5G-Advanced能力升级,同样也会是多种新技术逐渐落地,面向Pre 6G过渡的无缝衔接。

【4】

5G-Advance衔接Pre 6G

发展重心应从数量变为质量

从1G空白、2G跟随、3G突破、4G并行到5G引领,在整个通信技术的迭代发展过程中,在全球通信产业的竞争中,中国厂商的整体实力与影响力,一直在与日俱增。

2022年,5G提案数量最多的TOP10企业,中国已占四席,分别是华为、中兴、大唐和中国移动。

有效专利族数量方面,中国企业更已经占据了TOP10的半壁江山,分别是华为、中兴、大唐、OPPO和小米。

面向下半场,技术与标准的博弈也依然激烈。

信通院数据显示,随着5G-Advance阶段的来临,3GPP的5G提案数量已经达到了新的历史峰值。

其中,无论5G提案还是有效专利族数量,华为都已经跃居全球首位。

但值得注意的是,提案与专利的数量,并不能完整代表真实的技术领导力。

首先,并不是所有的5G提案都能转化为技术标准。

实际上,3GPP的5G提案整体通过率只有33%。

同时,从修改拼写错误或更正参数,到引入新的基本特性/服务,从提出一个新的基础技术,到聚集某一个垂直新行业的扩展提议,提案也有许多不同类型。

它们在技术和商业上的价值,可能天差地别。

一个最具代表性的例子是:

按照信通院的数据,截止到2022年底,高通,三星和LG的全球5G提案贡献度,分别是6%,5.54%和2.96%,在全球分别只能排到第5,第6和第9位。

但如果统计已声明的有效5G标准专利族数量,那么截至2022年底,高通的实际排名仅次于华为,三星和LG也分别位居第3和第5。

如果再进一步,去考察对5G技术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关键标准专利,无论整体规模、影响力还是前瞻性,高通的基础发明一直处于5G标准的核心。

不论是OFDM、多址接入方案、载波聚合、可扩展参数集、毫米波、先进信道编码、非授权频谱、大规模MIMO等构成5G移动宽带基础的底层技术;

还是物联网、网联汽车、卫星通信、智能工厂、广播媒体、虚拟现实等不同细分领域的赋能需求;

乃至更多用途更聚焦的技术子领域特性等;

因此,高通一直强调其拥有业内价值最高、影响力最大的5G知识产权组合。

从这个意义说,在5G下半场,中国产业发展的一大关键,就是要从数量向质量升级。

当然,这其实也是中国大多数科技领域都需要直面的一个普遍问题。

比如芯片、操作系统乃至大量高科技领域,全产业最核心的尖端技术,都掌握在外资巨头手中。

正因如此,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中才会反复强调,各行各业必须“高质量发展”。

但与其他领域不同,在当下复杂的国际产业格局下,通信是极少数依然保持着高效、稳定、平等全球合作的科技领域之一。

而在全球通信产业竞争中,中国企业的整体实力,也已经居于领先位置。

所以我们相信,在面向5G-Advanced乃至6G的发展过程中,相信无论是技术创新、网络建设还是商业应用,中国都将在高质量发展的原则指导下能继续壮大,再创新的辉煌。

王云辉
科技杂谈创始人,资深媒体人

特别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大咖秀专栏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wemedia@yesk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