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云辉
航天员叶光富曾经从太空俯瞰自己的故乡。
透过空间站的舷窗,夜幕下的成都平原灯火璀璨,如同一道纽带,一端传承千年文明,一端跳动数字脉搏。
两千多年前,李冰父子在岷江畔深淘滩、低作堰,这片大地从此变身天府之国,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如今,这座中国最具幸福感的城市,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速度,打造中国西南腹地最强大的科技增长极。
这也正是成都科技产业进化的最佳注脚——带着追问出发,面向未来作答,让一个又一个看似遥不可及的科学梦想走入现实。
【1】
2025年5月24日,状若星云的成都科幻馆雨果厅,迎来了闪耀的科学群星: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学森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西安交通大学钱学森学院荣誉院长钱永刚,
神舟十三号、神舟十八号航天员叶光富,
清华大学教授、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科学部主任岳骞,
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南交通大学首席教授翟婉明,
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斯坦福大学结构生物学系终身教授迈克尔·莱维特(美),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特聘研究员、智能可穿戴老年健康系统研究室主任江宁,
B站知识类UP主“芳斯塔芙”主创、2024年“百大UP主”唐骋。
7位科学“大咖”,近3000名现场嘉宾,368万线上观众,在这里展开了一场震撼人心的“时代之问”。
从逐梦太空、叩问苍穹的不懈奋斗,到深入地下2400米观测宇宙的极限挑战,从中国高铁跑出世界第一运营速度的伟大壮举,到脑机接口从科幻走入现实的美好未来,从以年轻力量追寻科学奥秘的“时代答案”,到为民族复兴选择未来的“人生答案”……
跟随他们沉浸式的科学演讲,科学从殿堂走进课堂,未来从梦想走进现实。
【2】
这场因科学而聚的盛会,是中国科学的成都讲台,也是成都科技兴城的又一个全新起点。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它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而科幻,正是我们对未来的叩问。
1977年,川大历史系教授童恩正在成都创作出《珊瑚岛上的死光》,这部作品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一篇科幻小说。
两年后,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专业科幻出版机构《科幻世界》杂志社在成都挂牌,从此成为无数中国科幻爱好者求索科学、畅想未来的摇篮,不但多次荣获国内期刊出版最高奖项,甚至已成为全球发行量最大的科幻杂志。
知名科幻作家刘慈欣曾评价说,“成都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科幻之都,中国科幻在这里发展并走向世界。”
目前,中国科幻界最权威的三大奖项——银河奖、星云奖、未来科幻大师奖,全都诞生于成都。
疫情之后,成都更以前所未有的力度,进一步打造起中国科幻的产业高地。
2023年,第81届世界科幻大会在成都科幻馆举行。该届大会邀请嘉宾规模、涵盖国别、会员规模乃至参会人次,均创下了世界科幻大会的“历届之最”。
此后,15届华语科幻星云奖、第11届未来科幻大师奖、第十二届腾讯科学WE大会等科幻/科普领域极具影响力的重磅活动,也都先后落地成都。
2024年,成都正式发布全国首个城市科幻发展规划《成都市科幻产业发展规划》,基于“一核引领、两区联动、多点支撑”的科幻产业发展格局,聚焦七大领域的24项发展要点与7类专栏工程,制定了16项重点发力领域,对成都未来科幻产业的发展作出了完整的顶级设计。
根据规划,成都将在2027年初步建成较为完善的现代科幻产业体系和“4+6”产业载体平台体系,彻底夯实“中国科幻之都”的城市品牌。
5月24日这场以“我们的答案”为主旨的=“科学大讲堂”,就是成都推进全民科普,点亮科学梦想的又一个系列活动,也是这座科幻之都对于未来的全新叩问。
“科学大讲堂,讲的是科学故事,传递的是科学精神。这就像是培育种子的一束光、一滴水,有了这份来自科学的启智润心,一定会有更多的科技人才、科技成果,从成都出发,走向未来科技的更前沿。”钱永刚说。
【3】
过去的科幻,启迪了今天的科技,今天的科幻,也将引领未来的科技。
从科幻到科技,从想象到现实,从提出问题,到给出答案,这是成都卡位“科幻之都”的深层用意。
1979年,当江宁捧起第一期《科幻世界》时,脑机接口还是科幻电影里“赛博朋克”的想象。如今,他和同事首创的辅助脑机接口技术,已经在胶质瘤、阿尔茨海默病等领域发挥作用,为无数患者带来健康希望。
1981年,翟婉明从江苏靖江到四川峨眉上学,一趟火车,挤了三天四夜。如今,在他的见证下,中国铁路6次大提速,中国高铁从无到有,从跟跑到引领,同样的路程现在只需要几个小时。
2000年,刚成立的成都华为研究所周边还是一片农田,如今,这里已经拥有超过1万名员工,成为亚洲最大IT兼容性实验室的所在地。
2007年,腾讯成都办事处仅有7人,如今,腾讯在成都的团队已经超过8000人。
从曾经的幻想,到当下的突破,至未来的日常。
沿着这条求索之路,越来越多的科技人才扎根成都,用努力浇灌出一个又一个创新奇迹。
在成都,沃飞长空的全国首个载客运输用“飞行汽车”已经飞上蓝天,国星宇航研发的全球首个太空计算星座已经发射入轨,绛溪实验室的世界首个氮化镓量子光源芯片已经研制成功,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的全国首个机器人多模态模型已经发布应用。
在成都,“中国环流三号”在直径不到10米的装置里,点亮了一个比太阳核心温度还高8倍的“人造太阳”,首次实现原子核和电子温度均突破1亿摄氏度。
(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HL-3),图片来源:中核集团)
在成都,科伦药业短短一年内与全球巨头默沙东达成三次合作,总金额已超过100亿美元。
从“嫦娥”奔月,到“蛟龙”探海,从国产战斗机笑傲苍穹,到国产大飞机逐梦蓝天,从浩瀚星辰,到深海远洋,那些闪耀世界的“大国重器”身后,都有越来越多的“成都造”贡献力量。
作为西部科技创新中心和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成都在2024年,成都仅成都电子信息类规上企业就已超2300家,实现营收1.36万亿元。
【4】
如果说,自由的想象,是伟大创新的种子,那么,让种子生根发芽,同样需要合适的土壤。
成都的科技向新,是让整座城市都成为拥抱未来的“创新本体”。
作为中国西部人才资源最雄厚的城市,成都拥有65所高等院校,47家中央在蓉科研机构,146家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总数达1.3万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截至2024年,已连续6年获评“中国最佳引才城市”,人才总量更已攀升至669万,位居全国第四。
在2024年,成都有11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完成优化重组,22个项目获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在蓉科技领军企业承担国家重大研发项目42项、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142项,全市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增长15%。
最重要的是,成都正以远超大多数城市的魄力,不断激发创新、鼓励创新,让科技人才创业有机会、创新有舞台。
从成立首只城市级科幻未来产业引导基金,到加快布局基因及细胞治疗、核医药、6G与量子通讯设备、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群体智能、先进核能等前沿科技赛道,成都已经加速发力培育新的竞争优势。
成都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更以充满激情的笔触,写下了下面这段话:
悉心呵护每一个创新创业的金点子,鼓励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大胆闯、大胆试,在蓉城大地创造更多“令人意想不到的奇迹”!
站在龙泉山顶俯瞰成都,历史与未来正在此交织——李冰父子凿出的宝瓶口仍在灌溉良田,天府新区的科学家已经在解读更多宇宙之谜。
正如唐骋所说,民众对科学的兴趣,也就是“科学精神”最直观的呈现。
当航空实验班的“小雏鹰”集体向英雄航天员致敬,当“钱学森班”的孩子们用先哲的智慧照亮自己的人生选择,科学大讲堂就已不再是一场活动,而是一座城市与一个时代的共鸣。
科技之光照亮千年蜀道,创新活力带动产业跃迁,成都已经迎着时代的大潮,乘风而上,为更多中国创新筑基策源。
这,正是新时代的“成都之问”,也是这座创新之城的进化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