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极大咖秀

登录 | 申请注册

产品力“蝶变”:折叠屏手机激战之年,vivo如何后发制人?

王云辉 2022-03-26 阅读: 5,136 次

文//王云辉

王阳明说,越是艰难处,越是修心时。

越是风云变幻的变局之际,越是考验手机厂商的战略定力。

正如当下。

今年1月,vivo创始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沈炜在年初的新春致辞中表示,2022年将是整个智能手机行业最具挑战的一年。

这一结论,也是行业共识。

此前,整个行业已经度过了最惨烈,但也最具转折意义的5年。自2017年到2021年,中国市场出货量从5.6亿部的历史高点,一路下滑到2021年的3.3亿部,行业格局也不断剧变,迎来了新的洗牌。

2022年,已经注定将成为中国手机的又一个“激战之年”。

但对于vivo来说,接下来的发展,或许反而会比前几年更加轻松。

因为,早在多年之前,vivo就已经高筑墙广积粮,围绕核心的赛道做好了针对性的布局;到如今,已在战略层面占据先机。

【1】

对中国手机业来说,2017年是一个关键的转折点。

从这一年开始,三线以下城市的人口红利殆尽,4G对3G的替换整体完成,中国手机市场从增量市场转为存量市场,最终进入了一个长达近5年的下降周期。

更重要的是,在这个时期,中国手机行业完成了一个意义重大的“供给侧改革”:

行业竞争的重心,从渠道、运营和性价比,转变为技术创新和使用体验的产品力提升;手机厂商也围绕自身的技术和产品需求,不断深入参与甚至组织上游供应链的研发进程,从而成为整个产业链创新的主导力量。

由此,中国手机厂商真正夯实根基,建立起与苹果、三星等国际巨头正面对抗的硬实力。

彼时,vivo刚刚迎来一个意气风发的高光时刻。

2016年,vivo的市场份额从7.4%增长到12%,出货量一口气突破千亿规模,坐稳中国前三,杀入全球前五。

然而,vivo却并停留于眼前成绩,而是着眼市场环境的变化,启动了一连串的布局与调整:

2016下半年,vivo就在内部所有业务线,发起了一场“重新定义目标人群”的大讨论,最终围绕消费者的需求变化,将自身的产品策略,从“camera & music”改为“科技+时尚”。

2017年,vivo调整与供应商的合作方式和合作节奏,与上游伙伴共同加强手机关键领域的创新布局,对新兴技术的跟踪与布局的周期,提前到18个月甚至36个月。

同时,沈炜带领公司核心团队,亲赴美国多所大学和科技企业,深入考察各个前沿领域的技术趋势,并在此基础上,确立了一份为期3~5年的中长期技术发展战略规划。

2018年,vivo成立人工智能全球研究院,第一家设立人工智能研究院的中国手机企业,并正式发布面向未来10年的企业中期战略:以智能终端和智慧服务为核心的,全球领先的平台型科技公司。

2019年,沈炜在vivo内部提出“重走创业路”,并将vivo的产品打造,从参数驱动、竞争驱动和自我驱动,全面转变为消费者驱动和设计驱动。

同时,vivo明确产品优先,研发优先的理念,以及“影像,设计,系统,性能”四大研发长赛道,提出不惜一切代价,在这些影响用户体验的关键领域上,构建可持续的核心竞争力。

2020年,vivo厘清新时期的品牌和产品定位,以“至简至悦”为品牌理念,以“人文之悦”、“探索之悦”、“成就之悦”的价值主张,来为旗下各个品牌和产品系列提供牵引。

同时,在全球布局10大研发网络,引入全球性人才,与百年品牌蔡司等伙伴达成合作,进一步提升产品体验。

2021年,vivo把设计驱动写进价值观,并更新企业的使命,提出“从飞轮1.0到飞轮2.0”的发展质变,从做优质的产品,进化为通过设计驱动、科技创新创造伟大的产品,从而让消费者从选择到热爱,从满意到主动推荐。

同时,vivo正式成立中央研究院及多个新技术实验室与研究所,持续加大对前沿技术、基础能力的探索与投入,并推出了第一颗自研影像芯片V1。

以上,如果要做一个总结:

无论业绩增长或下滑,无论疫情冲击还是国际形势变化,无论是怎样的战略迭代,面对不确定的外部环境,vivo都一直都保持着强大的战略定力:始终着眼长远规划,着眼用户需求,着眼产品力的提升,不断构建可持续的长期竞争优势。

用沈炜的话来说,就是不忘初心,埋头种因。

【2】

作为人类社会最复杂、最精密的科技造物,每一部智能手机,都汇集了数以千计的元器件,数百万技术专利,以及这些技术和器件背后的庞大产业链条。

要将这些领域的技术工艺突破,转化成为产品,转化成用户的体验提升,最后转化成用户的品牌认知变化,是一个漫长、复杂且艰巨的过程。

但正是基于长期主义的战略定力,让vivo在最重要的长期赛道上,战胜了各种不确定性,真正实现了从技术到产品的贯通,建立起了具有强大壁垒的差异化竞争力。

尤其是2019年以来,伴随长期赛道的针对性布局,vivo的产品力更开始加速蝶变。

一个最具代表性的案例,是vivo X影像旗舰系列的持续深耕。

这个系列奠定其专业影像旗舰市场地位的首款产品,在业界看来是2019年发布的X30系列。

在此之前,手机行业的产品开发流程,都是上游公司研发和生产芯片,手机厂商拿到芯片后,在其基础上进行产品开发。

而X30系列搭载的Exynos980芯片,则开创了一个“前置定义”的新模式:vivo基于对用户的洞察与技术积累,与三星展开深度合作,投入超过500名工程师,深入参与到了芯片的设计和研发过程之中。

最终,vivo不但依靠竞争对手,率先为中国用户提供5G量产旗舰手机,更凭借底层硬件的优势,较同时期的竞品获得了巨大的影像体验优势。

此后,X系列在50/60/70几代产品,更是每一代都有独创性的前沿创新,最终在短短2年时间内,就成长为手机影像旗舰的第一品牌。

在X50系列上,vivo自研的“微云台防抖”方案实现了5轴防抖,不但防抖角度达到传统OIS光学防抖的3倍,暗光场景下的曝光能力也大幅提升。

在X60系列上,vivo与影像业的传奇品牌蔡司达成深度合作,将天塞(Tessar)镜头、T*镀膜以及Biotar人像风格等“蔡司专属”移植到手机之上。

在X70系列上,vivo搭载了耗时24个月开发的首款自研ISP芯片vivo V1,将优化算法固化到硬件中,从而实现了降噪、HDR、3D虚化、超级夜景、延时摄影等多种影像能力的全面提升,同时实现了50%的AI影像能耗。

与此类似的,是以iQOO为代表的性能赛道,120W超快闪充,电竞模式,顶级芯片内存等持续性的赛道迭代,让iQOO成为了最受用户欢迎的性能手机系列。

【3】

在金庸小说中,有一种武功的至高境界,叫“后发制人”:

先立于不败之地,再待敌之可胜。

在现实的商业场中,敢为天下后,本质上就是“做对的事情,并把事情做对”。

vivo同样如此。

在整个手机行业,vivo一直被公认为最克制的品牌,但依靠强大的产品力,无论外界如何风吹浪打,它都始终如履平地。

在2020年的vivo年会演讲中,沈炜就曾这样说过:

“从我们企业近25年的历程来看,遇到困难往往都是没有坚持消费者导向和设计导向所致,而历次转危为机,恰恰来自于i288、i268、i泡泡、青花瓷、X1、X3、X5这些英雄产品。

它们都是以消费者驱动和设计驱动来做好产品的代表,从而真正引领行业。”

过去这5年来,把自己的战略做对以后,它更是润物无声,不经意间就已成为行业翘楚。

比如X系列,已经彻底站稳了5000元以上的顶级旗舰价格锚区。最新一代产品X70 Pro+即使售价接近7000元,依然备受欢迎,供不应求。

与之对应的一个数据是,在中国手机市场500美元至 599 美元价格区间,vivo的份额已经从2020年9月的10%,上升到了2021年9月的20%。

比如iQOO系列,也已经在年轻人,极客群里站稳脚跟。

根据最新的2021年5G智能手机报告,在24岁以下年轻人群体中,vivo的5G手机市占率已经达到21.5%,排名第一。

整体来看,在2021年,vivo甚至已经以21.5%的市占率,登顶中国智能手机市场。

【4】

面向未来,vivo依然志在山海,无远弗届。

“无论顺境还是逆境,vivo都依然要以用户为导向,敢于追求极致,持续创造惊喜。”今年1月,在2022年的新春致辞中,沈炜如此表示。

面对接下来的新变化,vivo同样也已做好准备。

自2017年以来,伴随用户对手机体验的需求升级,中国智能手机的均价一直在稳步攀升。

(来源:科技杂谈根据第三方数据整理)

这带来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整个手机行业的竞争,已经不断从中低端市场向中高端市场转移,5000元以上的高端市场,更已成为关键战场。

其中,最受关注的就是折叠屏产品。目前的一个行业共识,是2022年很有可能成为真正“折叠屏元年”。

在此之前,华为、小米、OPPO等友商都已经发布自己折叠屏产品,只有vivo尚未有产品发布。

这也正是vivo的“敢为天下后”。

此前,vivo执行副总裁胡柏山曾对外解释过原因:虽然vivo在折叠屏上一直都有研发跟踪,且不乏专利布局和试验产品,但由于当时的技术限制,行业还无法提供一个确保用户体验的完美方案,所以vivo一直没有付诸商用。

而现在,时机已经成熟。

据透露,vivo已经完成了一款没有牺牲旗舰体验,并通过最尖端的铰链技术和折叠屏技术,实现了产品形态蝶变的,真正的折叠屏旗舰X Fold,并将于下周一正式官宣。

与此同时,vivo的另一个创新产品:X Note也将发布商用,有望给我们带来新的惊喜。

文武之道,一张一驰。

对于vivo来说,产品节奏的快慢,不在于营销,不在于口号,在于产品力,在于研发投入,在于用户口碑。

如果说,折叠屏和大屏产品此前的“敢于天下后”,是专注于产品力打磨;那么,它们接下来的发布,相信一定能让我们看到厚积薄发的巨大爆发力。

且拭目以待。

王云辉
科技杂谈创始人,资深媒体人

特别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大咖秀专栏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wemedia@yesk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