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今天,亚马逊推出云服务已经15年了,连re:Invent大会都开了十届,也早已成为全球前五大企业级IT厂商。不过,亚马逊云科技CEO Adam Selipsky在re:Invent 2021的开场演讲中却表示“It’s still early days”。此后,他更进一步表示“It’s always Day One”。
“early days”的说法,指的是云服务市场——研究公司的数据显示,目前云服务市场规模只占整个企业IT市场的10%左右,在中国更是只有2.7%,这显示出了巨大的市场空白和增长潜力。
“Day One”的说法,则指的是亚马逊自身的心态——并不是永远停留在原地,恰恰相反,是一直像初创企业那样创新,用新策略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去满足客户不断提升的新需求。
在这里,我们就结合re:Invent 2021上的一些最新发布,来看看亚马逊云科技在“early days”是如何不断践行“Day One”理念的。
15年前亚马逊云科技初创时,云服务无疑是个彻底的新市场,当时还没有“云计算”这个词,以至于其只能将自己命名为网页服务(Amazon Web Services)。
在占据了公有云服务市场第一之后,亚马逊云科技一直没有忘记传统IT还有大量的空间等着自己去替代。对亚马逊云科技来说,帮助客户免去简单、繁复的IT工作,是不可阻挡的正义。
三年前Amazon Outposts的推出,就是典型的代表。看到了混合云的大趋势,亚马逊云科技也发布了自己的本地化部署产品,把IT基础设施布置到客户本地,虽然营收模式仍然是按服务收费。这样,亚马逊云科技就进入到了服务器厂商和一体机厂商的传统业务领域。
最近,NASDAQ刚刚宣布要将全部业务迁移到亚马逊云上,扮演主要角色的正是Amazon Outposts。按照计划,NASDAQ要利用Amazon Outposts来建设自己的数据中心,使其成为在资本市场的第一个专属本地区域Amazon Outposts。
在re:Invent 2021上,亚马逊云科技还引人注目地大规模挺进行业应用市场,发布了面向金融、制造、汽车等多个行业的新服务。
在金融行业,与高盛合作推出了面向金融机构的数据分析服务Financial Cloud for Data。这个服务可以减少投资公司开发和维护基础数据集成技术的需求,降低全球高级量化分析的进入门槛,缩短金融类应用程序的上市时间。
在制造行业,新发布了Amazon IoT TwinMaker服务,让开发人员更加轻松、快捷地创建现实世界的数字孪生,如楼宇、工厂、工业设备和生产线。开发人员可以汇集来自多个来源的数据,并将这些数据结合起来创建一个知识图谱,对现实世界环境进行建模。
在汽车行业,则推出了Amazon IoT FleetWise服务,解决汽车制造商数据收集、管理和上云的难题。通过这一服务,汽车制造商可以收集和管理汽车中任何格式的数据,并将数据格式标准化,方便在云上进行数据分析。
显然,上述面向垂直行业的服务,并不是常规意义上的云基础设施。向行业纵深的纵深挺进,意味着亚马逊云科技要进一步替代传统IT,体现了其“early days”的市场判断。
云服务商自主研发芯片早已不是新鲜话题了。自从亚马逊云科技开头之后,巨头级别的云服务商都纷纷投入到自研芯片领域,其中包括自研CPU。
计算服务Amazon EC2是亚马逊最早的云服务产品之一。在过去15年里,亚马逊云科技也与英特尔、苹果、英伟达、AMD等主流CPU厂商都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但这并没有阻挡其自研的脚步。
对此,Adam Selipsky 是这样表示:“如果希望针对所有可能的工作负载彻底变革计算的性价比,我们就需要彻底重新思考实例。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我们需要深入底层技术,一直到芯片”。
因此,亚马逊云科技一直在开发设计自己的ARM芯片。在此次re:Invent 2021上,发布了最新一代的自研ARM芯片Amazon Graviton3,以及基于该芯片的第一个实例Amazon EC2 C7g,用于承载计算密集型工作负载,并节省能耗。
此外,还有基于Amazon Trainium芯片的机器学习模型训练实例Amazon EC2 Trn1,其与推理实例Amazon EC2 Inf1一起构成了完整的机器学习实例家族。
说到机器学习就不得不提到Amazon SageMaker。这个2017年发布的机器学习集成平台,大幅度降低了机器学习的开发环境,加速了机器学习在各个领域的落地实践。今年,亚马逊云科技进一步发布了一个新功能Amazon SageMaker Canvas。这是一个零代码的机器学习平台,使得那些懂行业逻辑但是不会写代码的人,也能使用机器学习。
这也是Day One精神的体现。用亚马逊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永远在积极探索新的可能性和更优解,甚至改变现有的游戏规则。
在互联网公司的创新里,亚马逊云科技也算是一个另类。其它的互联网公司都强调颠覆式创新,表示要引领客户需求,而不是根据客户的现有需求来开发产品。
而亚马逊云科技一直强调要看客户需求,客户需要什么就开发什么产品。但至少有一个领域例外,那就是无服务器,这是根据客户“只提出要实现什么目标”而进行的创新。
2014年,亚马逊云科技推出了第一个完全意义上的无服务器产品Amazon Lambda函数计算服务,使让开发者无需预置或管理服务器,就可以运行几乎任何类型的应用程序或后端服务代码。
此后,亚马逊云科技又相继推出了多款无服务器服务选项。此次,则一次性推出了四个数据分析服务的无服务器选项,包括Amazon Redshift、Amazon EMR、Amazon MSK和Amazon Kinesis流数据服务。前三个服务是增加了无服务器选择,Kinesis本身就是无服务器的,这次增加一个按需选项,扩展性更强了。
对此,Adam Selipsky表示说,“有些企业希望获得数据分析的好处,却不想管理基础设施。他们不想去做集群调优,不关心那些仪表盘和按钮,还有的企业不希望预测应用需要多少基础设施”,无服务器正好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
始终身处“Day One”,也就意味着要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来不断调整自身战略。在生态策略方面,此次亚马逊云科技做出了过去十年里最大的一次调整。
此前,其合作伙伴分为技术合作伙伴和咨询合作伙伴两类,前者以软硬件公司为主,后者以服务和销售类公司为主,然后再划分为三个不同的级别。
2021年初开始,亚马逊云科技逐步将合作伙伴的发展方向改为“路径”。第一个登场的是面向软件合作伙伴的“ISV路径”。此次,亚马逊云科技合作伙伴业务负责人 Doug Yeum正式宣布了五个合作伙伴发展路径:软件路径(原来的ISV路径)、硬件路径、服务路径、培训路径和分销路径。
显然,这样划分方式的改变,是为了适应云服务市场发展的新情况,合作伙伴的类型与合作方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此外,亚马逊云科技在美国已经与英迈和SYNNEX展开了分销合作,在国内是否会采取类似的策略,值得特别注意。
身处“early days”的时代,保有“Day One”的心态,亚马逊云科技的未来动向,都值得我们进一步观察,毕竟其是云服务市场发展方向的引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