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和腾讯考虑相互开放生态系统,双方都在分别制定放松限制计划。
互联互通正在打开门巨头的生意。腾讯、阿里、字节互通互联,可能会形成一个‘娱乐属性+社交属性+交易属性’的产业协作形态——腾讯放大资源效能,阿里提升交易覆盖,字节强化算法推送。
互联互通在商业层面各取所需:1,腾讯进一步锻炼自身电商、视频能力,2,阿里充分转化新流量反哺交易,拉升GMV,3,抖音强化社交链以及电商属性。
即便阿里系、字节系步入微信生态后短期内能攫取不少流量,但这无法从根本上扭转自身发展出现的流量饥渴。
阿里巴巴最初的是依靠1688和淘宝,逐步扩展到天猫、阿里巴巴、速卖通等电商平台,并通过一系列的收购和投资,在电子商务领域占据了很大的份额,在国内这方面占有很大的话语权。
腾讯主要依靠QQ起家,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拿到了一张船票,即是张小龙的微信超级APP。
腾讯2021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微信及WeChat合并月活数达到12.41亿,微信小程序用户超过4亿。之后推出的微信红包和微信支付,也通过一系列的收购和投资,让其产生高达10亿的高粘性庞大用户流量,在个人社交和娱乐领域,实属当之无愧的巨头。
阿里和腾讯而言,目前最有可能开放的是社交流量和支付。
流量是电商发展的生命线之一,微信蕴藏的强大社交流量是电商平台无法错过的接口,也是实现有效转化的方式之一。
微信支付的优势在于小额支付,特别适用于微信社交生态这种场景,而随着微信支付接入淘宝这一巨型电商平台,将进一步扩展微信支付交易场景,支付宝领先的市场份额或将迎来重大变动。
即便是开放了,阿里可以获得腾讯社交流量,但导流似乎有些困难。流量和支付生态打通之后,流量自由游走,那么不少商家会加大自身的私域流量蓄积,联通更多外部渠道进行导流,这对平台广告营收会产生较大影响。
抖音、淘宝进入了微信生态,但阿里系、头条系产品的流量分配权依旧在腾讯手里,它们仍需要不断适应微信规则才能生存,这和“寄人篱下”没什么区别。
值得关注的一个数据,是淘宝每天生成一亿个淘口令,这些口令都是在蚂蚁搬家式的从微信搬运交易流量。
阿里平台型企业的性质决定其本身不产生流量,成功的核心在于赋能 B 端商家,C 端用户更多地起到转动飞轮的作用。
腾讯是 C 端流量性格,立足于 2C 消费级互联网的核心赛道——人与人的 SNS 网络,具有吸引并锁定流量的天然优势。
所以,腾讯收的是过路费,是基于免费产品的巨大流量不断开发更多的增值服务。而阿里收的是税,其商业模式的本质在于为企业提供平台、支付、物流、内部管理、云等服务并掌握定价权。
张小龙“偏爱”的视频号,发展至今存在感依旧不强,更像一个寄生在微信生态的视频内容渠道,外界吐槽“数据不好”、“留不住粉丝”、“留不住流量”的言论不绝于耳,更别说其与抖音、快手的差距。
张一鸣的出现无疑打破了阿里、腾讯博弈的平衡——字节跳动一头撞进阿里、腾讯的狩猎禁地,在“快速拓展业务、快速投入资源试错、快速调整”的策略下攻城略地,其将触手伸到了医疗、教育、企业服务、社交、消费、房地产等各个领域,即便遭遇其他巨头重火力阻击,依旧无意间改写了资讯、短视频版图,催生出一个全民型娱乐平台。
有人认为,“互联互通”一定是多赢的局面,毕竟当腾讯、阿里、字节等新老巨头打破藩篱,势必能提升各自的生产效率,进而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
另外一个观点是,“互联互通”只是打开门做生意,但并不意味着你已经撬动了对方的基本盘。
阿里腾讯互相开放生态系统,不失为一种双赢。阿里电商可以通过腾讯微信强大社交基因实现导流,而腾讯微信支付引入淘宝和天猫,也可以在金融业务上进一步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