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云辉
9月14日,两办印发《关于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意见》。
围绕这个政策,这两天和朋友进行了不少讨论。
很多人认为,这是一个显著的信号:饭圈、网络媒体等网络信息领域,即将迎来新一轮的重点整治。
但在我看来,或许应该以一个更广的视野,来理解这个政策的意义。
【1】
对互联网的治理,到底起于何处,应该止于何界,是中国当下最受关注,也最具争议的问题之一。
过去一段时间以来,从整顿互联网金融,到规范网络游戏;从中概股大面积雪崩,到网络教育“断头杀”……整个互联网遍地风声鹤唳。
一些激进的观点认为,互联网经济已经从屠龙者变成了新的恶龙,从提高生产力和生产效率的先进工具,变成了阻碍中国持续发展的“平台垄断”,所以迎来了全面的、彻底的政策打击与舆论批判,甚至可能会在反垄断、三胎、共同富裕等宏观国策的推进过程中充当祭礼。
我的看法却恰恰相反。
在后疫情、大国博弈和社会转型升级的历史背景下,中国正在经历剧变、或者将要经历剧变的行业,远不止于互联网。
纵观历史,每一个行业从野蛮生长到全面融入社会体制的过程,也都必然经历巨大阵痛。
而放眼未来,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发展路径上,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都是必须拥抱的大势所趋。
所以,当下无论治理的手段如何严厉,影响如何激烈,都只会是一个短期的过程。
长期来说,政策的基调一定是规范和吸纳,不会是排斥与打压。
只是,在过去三十多年里,立法与监管的追赶补位,一直落后于互联网产业的创新速度,导致这个行业在狂躁的资本驱动下,长期法律和标准缺失,只有一个通行法则:
流量为王。
这个劣币逐良币的丛林竞争环境,淘汰筛选出来的公司,都进化得极具攻击性,可以为了流量不择手段,却缺少足够的意愿、也没有足够的余力,来承担应尽的社会责任和产业责任。
伴随着互联网用户从高学历向低学历持续扩散,市场和流量对产业的反向筛选,进一步加剧了整个环境的异化过程。
于是,我们现在看到了一个高度分裂的互联网生态。
一方面,它极具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社会治理的能力与效率,成为中国转型升级的一块必要基石。
另一方面,它不断影响甚至冲击现有秩序,引发大量新的社会问题,甚至在某些方面成为矛盾的中心。
所以,面向未来,互联网生态必须建立法治、开放、透明的网络秩序,让网络服务提供者明确权利与义务,全面融入社会治理体系之时,最终构建起公平、有序、健康、开放的“网络命运共同体”。
这也是中国当下网络治理的根本逻辑。
【2】
这个秩序重建的过程中,无论是资本、技术、产品、市场,还是其他的任何环节,都有可能成为治理对象。
比如,对海外上市可能带来的风险的防范。
比如,限制未成年人游戏。
比如,整治饭圈乱象。
比如,打通巨头阵营之间的高沟深垒。
在所有这些治理里面,最核心的关键是什么?
在我看来,是价值观。
新的秩序下,社会的利益与公众的利益,会取代以前的资本扩张,成为互联网行业新的价值准绳。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过程里,不仅仅需要自上而下,资本与巨头需要重新厘定自己的方向和边界,让它们有所为有所不为;也需要自下而上,引导海量的互联网用户,革新网络风气,才能真正地、彻底地实现互联网的价值观重塑。
过去,一些从业者曾认为,算法不应该有价值观,平台也好,人工智能也好,只需要提高分发效率、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
但我们看到的现实是,在缺乏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下,大量碎片的、封闭的信息迅速过载,变成强大的“信息茧房”,让网民变得越来越情绪化、越来越极端,越来越暴躁,越来越缺乏常识,越来越充满戾气。
无知与谬知,不见与偏见,都已经成为当下普遍存在的“网络知见障”。
更可怕的是,随着“知见障”转化为流量刺激,互联网公司的行为也随之进一步深入歧途,最终成为恶性循环。
而它从互联网向现实社会的传导,也带来了更多、更复杂的问题。
如果不能深入清洁这块底层的土壤,那么要重构上层的互联网产业生态,就会变成无源之水,必然难以深入推进,长期持续。
这也是为什么在我看来,《关于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意见》所瞄准的,远远不止于饭圈、自媒体等领域的不良乱象。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有可能会是从根源上重构互联网价值观,重建互联网生态秩序,最重要的一份战略纲领。
【3】
可以注意到,不仅政策逐渐正本清源,互联网企业也已经有了自发的转变。
比如新浪新闻。
9月23日,微博COO,新浪移动CEO王巍发布内部信,启动新浪新闻的品牌升级,发布全新Slogan“知未知 见未见”。
“在当前这个‘后真相’时代,弘扬正确价值观,才是我们有所成就的价值所在。”在内部信中,王巍就已明确表示,“新浪移动要坚持 ‘ 让 AI 更有价值观 ’,这是我们的长期信仰和践行方向。”
这正是新浪的价值观表态。
这一次品牌升级,对新浪新闻乃至整个新浪来说,都意义重大。
在此之前,新浪新闻的业务逻辑,是一个提供新闻资讯的媒体平台。
而以品牌升级为标志,新浪新闻将进化为一个以专业新闻资讯为基础、提供超越新闻的信息服务、拥有技术加持的智能信息平台:
在内容上,从集合了权威的新闻资讯和微博热点信息的新闻资讯,到有层次、有品味的兴趣内容,乃至疫情、股票、民生、投诉等各种实用的信息服务,更加丰富,更加多元,满足用户更多场景的信息需求。
在技术上,从AI写稿、热点发现等领域的人机协同,到VR/AR、智能汽车、智能穿戴、智能家居等新的万物互联场景打通,乃至结合用户大数据兴趣分析和精准位置定向的智能信息分发……更加智能,更加高效,更加精准。
可以说,这是新浪新闻经过多年产品逻辑、内容结构等方面的不断进化之后,最重要的一次业务跃迁。
在这个过程中,智能技术是它未来“生长”重要动力。
但更重要的是,在拥抱智能技术,加快自身发展的同时,也需要让算法具有正确的价值观,避免被算法绑架。
这也正是新浪新闻的工作准则:
人,才是信息的中心。
人的价值观,决定了AI的价值观。
新浪集团董事长曹国伟曾提出,要在加强核心技术突破、不断推动产品和服务的换代升级同时,对平台日益增长的影响力常存敬畏之心,在平台的商业属性和社会属性之间取得平衡,积极探索加强平台治理、承担社会责任。对此,王巍也表示,未来新浪新闻就是要为用户传递有品质、有品味、有价值观的信息。
【4】
面向未来,类似新浪新闻这样的进化,一定不会是孤例。
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算法日益经成为信息生产和传播核心驱动力的当下,无论政府、企业还是用户,都已经越来越意识到了价值观的重要性。
正如蒂姆·库克就曾公开表示,并不担心人工智能让计算机能够像人类一样思考,反而更担心人类像计算机一样思考,失去自己的价值观或同情心,不考虑事情后果。
而在中国当下的网络治理大潮之中,价值观也必然会是最根本的矛盾,最核心的抓手,最关键的目标。
虽然,新浪新闻这次绸缪已久的进化,第一时间就跟上了政策的方向,在于它过去就长期坚持价值观的导向,存在一定的机缘巧合。
但对于更多的互联网平台来说,无论以前是怎样的发展模式,未来也都将回到价值为先的这条根本大路上来。
因为只有校正了价值观,才能适应政策的激浊扬清,才能适应未来更健康的、发展更可持续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