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极大咖秀

登录 | 申请注册

vivo影像方法论:铁三角、技术灯塔和长期赛道

王云辉 2021-09-11 阅读: 5,716 次

文/王云辉

过去这一周,vivo连续有两个重磅发布:

首颗自主研发的专业影像芯片V1。

首款搭载V1的年度影像旗舰X70系列。

它们是vivo发展进程中,一个值得记录的里程碑。

面向外部,它们有望成为后疫情时代,vivo站稳国产手机冠军位置的关键产品。

面向内部,它们也成为了我们观察vivo技术和产品战略的难得窗口。

在此之前,vivo多年来一直在影像领域拥有优势。如今,在自研芯片V1加持下,X70系列也展现出了最强影像旗舰的实力。

要在手机行业的高强度竞争下,构建并长期保持这样的优势,难度极大,但也极具战略意义。

vivo是如何做到的?它有怎样的方法论?这个方法论又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1】

影像,是手机行业竞争最激烈的主战场。

但近几年来,头部厂商们的前进方向,其实正在日益分化。

这一现象的背后原因,是整个手机市场的创新主体,已经不断前移。

曾经,很长一段时间里,在手机的产业链条中,整机厂商主要扮演着“整合者”,原始的技术和工艺创新主要来自于上游厂商。

这导致行业竞争同质化,各家公司的产品从技术工艺、性能配置、设计风格到技术迭代节奏,都高度趋同。

但伴随市场份额不断集中,头部品牌逐渐具备了更强的技术实力和供应链整合能力,同时也面临了更大的正面对抗压力。

这倒逼它们不断往上游走,逐渐转变为整个产业链的创新主导。

依托对用户需求的理解和自身的技术积累,头部品牌不再被动等待上游供应商的技术与工艺升级,而是主动参与甚至主导研发方向,并从需求定义和底层研发阶段就深度介入,甚至与上游链条形成深度的战略绑定。

在这个过程中,不同手机品牌、不同价位段、不同细分领域的用户,对于手机的使用场景不一样,需求也不一样。

这种落差向手机公司乃至上游供应链传导以后,创新路径也自然不断异化。

手机影像的发展,同样是这个趋势的集中体现:

在2015年以前,手机影像技术的主要升级方式,还是沿循以单光轴为主体的传统影像器材的思路经验,以硬件参数为主要驱动力。

近几年来,在手机厂商的主导下,手机影像从单摄像头、双摄像头到多摄像头,从硬件升级、软件优化到算法颠覆,彻底跳出了以前的路径困囿,走出一条全新的发展道路。

沿着这条道路,手机影像的创新,逐渐走进了“深水区”和“无人区”。

到现在,决定手机产品影像能力的关键因素,不再是对上游供应链的高效整合,而是对用户需求的理解,对技术趋势和节奏的战略预判,乃至将预定战略付诸实现的研发落地能力。

差距就此拉开。

【2】

“未来,品牌要在竞争中够脱颖而出,最关键就在于用户研究和用户洞察。”

——vivo执行副总裁、首席运营官胡柏山。

上周,在一个小规模的媒体会上,胡柏山第一次全面地对外介绍了vivo的影像方法论。

这个方法论中,最核心的出发点,是“站在后天看明天”的用户洞察。

用户并不会知道,也不会在意厂商的实现手段,他们只关注最终的使用体验。

但对于手机厂商来说,却需要将用户的感知与反馈,放到具体的场景之中,重新分析和解构,才能转化为真实、有效的创新需求。

“就技术本身来讲,只要方向明确,就相对容易实现。”胡柏山说,如何把握用户的感性需求,并将其转化为理性的产品需求,然后一一实现,最终与用户形成价值和情感的共鸣,才是更困难的事情。

所以,vivo常常会问自己三个问题:

我们能改变什么?

这种改变是否能给用户带来全新意义?

这种改变是否是以简单、完美、优雅的方式去实现的?

用vivo的话来说,未来的创新,更需要“设计驱动”。

这也正是vivo未来10年、20年要持续努力的目标,是vivo用产品和服务改变世界,为用户和行业创造全新价值的理论框架与核心价值观。

那么,怎样确保能把对用户的洞察,转化为技术与产品的落地?

在vivo内部,这个设计驱动的过程,主要通过“产品规划 + 技术规划 + 技术预研”的“铁三角”体系来实现:

产品规划是问自己,想清楚vivo自己要什么。

技术规划是问众生,看清楚用户要什么,vivo如何去满足,去实现。

通过这两个规划的握手,vivo得以描绘出未来36个月的消费者需求场景,对应的解决方案,以及需要研发的技术清单,从而将用户需求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技术开发项目。

最后,由技术预研团队来完成承接和支撑。

这样一个体系,确保了vivo产品对于创新与技术市场趋势的匹配和引导,确保了vivo的每一代产品,都能在纷繁复杂且高度白热化的市场竞争中,始终保持自己的差异化优势,保持自己的发展节奏,保持自己的风格特色,走得既快且稳。

而在今年年初,这个体系甚至有了更进一步的优化:一个全新部门“中央研究院”正式成立。

面向未来,这个由胡柏山亲自带队的中央研究院,将成为vivo内部的“技术灯塔”。它将负责未来更长远阶段的趋势洞析与技术预判,包括但不限于:

国内外技术演进的关注和研究;

未来科技场景下的产品研究与孵化;

平台级能力建设,如芯片、系统等底层技术;

人因工程研究。

这些面向更长周期、更广方向、更底层领域的技术创新,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需要更大的投入,有更大的失败风险。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跳出变化大、节奏快的传统竞争节奏,立足更长远的视野,来进行战略规划和创新布局,本来也就是中国手机行业从优秀到卓越的成长路上,一道必须跨越的门槛。

【3】

一个有意思的问题是,面向大量正在研发,甚至还未开始研发的未来需求,vivo如何投入力量,如何分配资源,在产业协作生态中如何定位?

只顾一点不计其余,固然不妥;四处开花全面铺开,同样不行。

不能全部依赖合作伙伴,也不能关上门自己造车。

面对不同的问题,vivo采取了不同的策略:

有的自己投入大规模的人力物力,研发攻关。

有的通过资本并购,快速切入。

有的跟合作伙伴联合研发,共同推进。

胡柏山说,这些策略的制定依据,一是看技术的需求空间,二是看vivo自身的可为空间。

只有消费者持续关注的技术需求,才有长期布局的价值。

只有vivo能够发挥较大作用,才有深度投入的意义。

只有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才能成为vivo自己重点投入的“长期赛道”。

一个代表性的例子是显示屏。

虽然这个领域用户也持续高度关注,但它是一个由屏幕供应商驱动的高技术密集、高资金密集行业,也有非常明显的技术迭代演进周期,vivo自己的可为空间不大。所以并没有成为vivo的长期赛道。

即使是在长赛道的领域内,vivo也是有所为,有所不为:

跟消费者洞察和算法转换强相关的,行业内合作伙伴短期内没有资源去做的,vivo自己来做。

缺少差异化的,合作伙伴可以做的,vivo优先选择合作。

比如,在影像芯片V1上,vivo自己的资源,就主要布局在算法、IP转化和芯片架构设计上,而IC的线路设计、流片、生产等流程,都全部交托给了合作伙伴。

【4】

目前,vivo已经有四条技术长赛道:设计、影像、系统和性能。

在影像这条赛道上,vivo从2017年开始,就已经先后在深圳、台北、东京、圣地亚哥等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7个影像研发中心,相关领域的团队规模已经超过1000人。

而这些年的长线创新布局,现在也已经不断显现成效。

最具代表性的案例,正是V1。

它的研发始于两年前。当时,vivo就判断手机影像的未来,必然会向更高算力发展,以满足越来越复杂、庞大的影像优化功能体系。

于是,vivo在长达24个月的时间里,投入超过300人的研发团队,并与手机SoC厂商深度合作,最终拿出了这款屠龙之作。

如今回看,算法确实已经成为手机影像的大势所趋,而且手机处理器算力的提升速度,越来越跟不上影像系统对算力需求增长,迫切需要通过独立的影像芯片,来降低运算功耗,提升影像处理能力。

比如,vivo当下最重视的两大方向:夜景和人像,都需要强大的AI算法,来弥补光学和感光器件上的性能差距,最终让手机获得接近于、甚至媲美于专业器材的影像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算法可以大幅提升用户的影像体验,但也会增加手机的算力负担和功耗,如果都通过传统的处理器来承担,手机会反应慢、耗电快、发热大。

而V1将vivo的优化算法固化到了硬件之中,实现了多个极其复杂的计算成像算法,在低功耗下的实时并发处理。从而在全面提升降噪、HDR、3D虚化、超级夜景、延时摄影等多种影像能力,大幅度提升影像算法运行效率的同时,能耗也比使用CPU下降了50%。

正是在它的加持下,vivo包括运动算法、人像算法、夜景算法、变焦算法、SuperRAW、色彩算法以及超清算法在内的强大软件算法矩阵,已经让vivo最新发布的X70系列成为了专业创作者趁手的创作工具。

事实上,就X70系列的影像能力来说,vivo已经展露出来的长赛道优势,就已经远不止于自研芯片。

比如,去年就已在X50系列上首次搭载的,vivo以超过100名研发人员耗时一年多完成的独创技术“微云台”,以大量极具想象力的创新,重新进行手机内部的元器件和电路排布设计,创新性地突破了传统OIS和CCD防抖技术的限制,实现防抖角度高达正负3度的5轴防抖,大大地加强了暗光、运动等场景下的成像质量。

在X70上,“微云台”进一步升级,通过超大底微云台双主摄的解决方案,无论是拍风景、拍人,还是拍微距、拍广角、望远,无论拍照还是录视频,都能实现全焦段、全时段的防抖。

尤其是X70 Pro+,更是实现了手机防抖功能的全新突破,可根据重力传感器数据,自动旋转图像并进行裁切与补偿,利用独家的广角云台主摄,实现360°的地平线防抖能力,无论手机如何旋转,录像机预览画面的地平线不随手机角度而变化,始终保持在水平线上,效果堪比专业运动摄像机。

同时,vivo与蔡司共同成立了影像实验室,汇集双方大量专家,瞄准中长期的影像技术,展开联合研究攻关。

在X70系列中,我们已经能看到双方精密协作的大量阶段成果:

超低色散玻璃镜片、AOA 动态光学校准工艺、SWC 镀膜技术、ALD镀膜、双低反镀膜、IRCF色素旋涂工艺、蔡司经典镜头风格等影像技术,乃至双方联合制定的全新色彩标准,已经全面改善了传统手机影像系统中普遍存在的反射率、眩光、杂影等光学难题,大幅提升了影像质量。

此外,在传感器方面,vivo也与索尼深入合作,进一步提高了传感器的性能与体验。

vivo X70/X70 Pro搭载与索尼定制的IMX766V以及IMX663两枚传感器,无论是光圈、透光率、感亮度、对焦速度还是对焦精度,都得到了全面升级。

最终,从镜头到传感器,从专业影像芯片到独有影像算法,X70通过器件、芯片、算法全链路的升级,实现了融合光学技术和计算摄影的新突破,将移动影像带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集合以上诸多优势之后,X70系列毫无疑问已经成为当下最强的影像旗舰。

而且,我们相信,沿着设计驱动的长线创新道路,vivo未来的每一代产品,也将继续推陈出新,不断巩固和强化vivo在手机影像领域的技术优势,为用户带来更加完美的影像体验。

【5】

vivo影像方法论的价值,其实并不止于手机影像。

自2020年以来,中国手机市场已经进入新一轮的变局期,手机市场格局已经重新洗牌。

对于vivo、华为、小米这几家头部品牌来说,竞争的核心已经不是短期内的份额多少,而是谁能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快速建立和苹果这个超级玩家正面对抗的能力。

在这一个大环境下,越来越需要比拼长远的战略布局,通过长赛道的持续深耕,在关键领域形成可持续的竞争优势,最终改变全局。

也只有站在这个高度,我们才能理解,为什么vivo能在过去五个季度,一直稳居中国手机市场的老大位置,并不断拉大与其他品牌的份额差距。

这不是偶然的侥幸,也并非一时的冲刺,而是依靠正确的方法论,以超前的战略布局穿越时光,最终累积起来的煌煌大势。

王云辉
科技杂谈创始人,资深媒体人

特别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大咖秀专栏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wemedia@yesk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