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云辉
自2019年6月,中国5G正式商用以来,外界对5G一直有一个“天问”:
有哪些已经真实落地的,商业化的应用,是4G和WiFi做不到,非5G不可的?
这正是这组系列文章试图解答的问题。
过去两年来,从运营商、设备商、到各家IT公司,已经在上百个行业做了非常多的“5G示范应用”。
但其中很大一部分,其实只能称为“信息化”或是“智能化”,5G并没有体现“缺一不可”的核心价值;
通信服务与垂直企业之间,也没有真正建立规模化的、可持续的商业模式闭环。
但现在,变化已经出现。
过去一段时间,我跟随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先后多次走访了江苏、浙江、福建等多地、多个行业的很多商用案例。
通过这些案例,可以看到:
1、越来越多的案例,正从免费的、试点性的“示范”,转变为付费的、真正落地的“商用”。
2、越来越多案例中,5G正从一个可有可无的“噱头”,转变为具有不可替代性的关键要素。
3、越来越多的案例,已经为应用方带来持续的切实收益,并促成它们进一步扩大应用规模。
我个人的预判是:
从去年到今年,大量具有标杆意义的成功案例,在各个行业不断“破冰”。
2022-2023年,这些案例会逐渐复制推广,逐渐摸索出更加成熟的,在细分行业内基本通用的应用场景、业务模式,乃至进一步转型升级的整体思路与发展规律。
而从2024年开始,这些场景和模式会加速普及,最终全面开花。
最近一段时间,我会把自己的这些所见所得,按照不同行业,以系列文章的形式,陆续整理、汇报给大家。
今天,是这个系列的第二篇,重点聚焦数字化的乡村治理领域。
本系列前期文章参见:
数字农业:我们为什么要用5G?【5G应用观察-1】
【1】
在前一篇文章里,我介绍了农业生产方面的应用案例。
整体来看,5G与信息化在农村的落地,目前主要有两个大方向:
(1)农业生产。
(2)乡村治理。
这两个领域,其实是相互关联的,只是由于内容太多,所以分成了两个部分。
未来,在很多地区,这两个领域的应用,有可能相互带动,甚至逐渐融合。
但在当下,与收入收益更直观、更容易评估的农业生产相比,乡村治理的信息化需求并不急迫。
在实际的应用落地过程中,这个领域的推进可能会走得更慢一些。
不过,在实际推进过程中,也逐渐有一些比较有意思的场景出来。
【2】
在乡村治理方面,今天主要看两个比较代表性的数字乡村案例:
中国移动参与的,江苏溧水的李巷村。
中国联通参与的,福建长乐的百户村。
这两个案例,分别代表了乡村治理信息化的两大方向:
作为有“苏南小延安”之称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李巷村的信息化,主要的目标是服务旅游经济,在高人员流动性下提升管理能力等外向型需求。
在这个案例中,除了通过数字化的村务治理、人员管理、资源管理等村一级的数字治理系统,还给当地的实际需求,配置了VR直播及导览、Vlog网红打卡、客流趋势、应急预警等旅游管理和旅游服务能力。
而作为全国著名侨乡,百户村的信息化,重点在于提升乡村服务和生态宜居的水平,满足华侨和企业家造福乡梓的内向型需求。
在这个案例中,从人员和车辆管理、村务公开、远程纠纷调解、天气空气消防等环境监测,到渔船位置监控,整个信息化系统的场景和功能,都是围绕当地村民的便利生活服务来设计和部署。
无论是哪个案例,它们一致的共同点是:
(1)有明确的、本地化的需求,来驱动信息化治理。
(2)信息化治理的收益,目前还难以量化评估。
(3)有强大的当地经济实力来保障实施。
事实上,在推动数字治理前,李巷村的旅游服务就已经非常出色;而百户村的农村社会工作尤其是便民服务,多年来也一直是该省甚至全国示范。
这意味着,大多数的乡村,短时间内仍不具备大规模实施信息化治理转型的基础。
此外,我的两个判断是:
短期来看,大量的核心功能与场景,都需要结合当地实际,来定制、开发和部署实施,甚至还需要可持续的线下运营配合。
长期来看,乡村治理信息化的大规模落地,更大的可能会是伴随农业生产的信息化,一起协同推进。
【3】
两个案例中,都发展出了一些很有意思的新应用场景:
比如,在李巷村,用户不但可以像在其他景点一样游览拍照,还可以定制“我是中心”的旅游VLog服务:
通过定点的高帧率摄像机,基于人脸识别、轨迹跟踪等算法,实现基于游客的轨迹,拍摄一段完整视频游记。
甚至以游客为主体,虚化其他人物,配合特色化主题模板信息,以游玩动线串联景区,生成明星式的主题跟拍VLog。
这个应用,不但大幅提升了游客的旅游体验,而且通过游客的内容自发传播,还能进一步提升李巷的品牌,促进当地的旅游发展。
比如,在百户村,长期在国外定居的侨民,只需要打开手机,就能通过在线调解平台,迅速解决邻里纠纷、财产继承协调等事情。
在这个过程里,系统会根据实际需要,逐级引入司法、机构、村民等解纷主体,全程记录调解过程,生成调解记录,并形成不可篡改的电子证据备案留存。
这个应用,看上去好像很简单普通。
但实际上,通过数字化的确权,很多原来必须返回当地的,甚至必须走繁琐公证程序才能完成的事情,现在都可以在线上完成,其实是非常非常有实用价值的。
如果你经历过民事调解、遗产继承公证等复杂程序,会明白实现这一点有多么不容易。
而对于常住人口只占总人口50%,居民以“三留守”(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留守妇女)为主的百户村,这个应用的价值更不言而喻。
这两个场景,都是当地需求催生的信息化应用拓展;但毫无疑问,未来,它们都可以在更多地方落地普及。
比如百户村的“乐调解”平台,现在就已经作为一个高效的在线基层社会治理平台,在福建长乐区乃至更多地方全面推广。
【4】
与其他应用领域相比,在乡村治理的信息化过程中,5G的需求相对较少。
但可以看到,5G未来依然有非常大的应用空间。
比如,无论是李巷村还是百户村,都使用了大量的视频摄像头,来对人员、车辆进行监控和管理。
在百户村,智能安防视频监控系统会对陌生人和外来车辆进行识别和监管,如果识别到老人摔倒,也会马上发出预警。
在李巷村,除了前文提及的旅游VLog服务,数字平台还将提供实时热力、客流来源、客流趋势、应急预警等旅游管理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很多传统的信息化系统中,视频监控只是一个现场记录的辅助手段,需要人工监看,甚至无人监看,待有需要时再调取记录查看。
这样的方式,不但工作繁重,而且效率低下,无法对危急事件的应对提供帮助,也无法实现智能比对、数据统计、Vlog自动跟拍等复杂功能。
但在李巷村和百户村的案例中,都有显著的变化,那就是:
越来越多的工作,已经由人工智能来接手。
比如,前文提及的老人摔倒预警、旅游VLog跟拍服务,都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例子。
而随着人工智能结合各地需求的不断落地,类似的场景,未来将不断出现。
但是,人工智能的一个很大限制在于,它的准确率与采集信息高度相关,图像越模糊,则准确率越低。
而5G的高带宽,则支持视频摄像头以更高的频率,拍摄更高清晰度的内容,从而大幅提升人工智能的能力上限和应用空间。
一个我现在就能想像的场景是:如果能通过5G+高清摄像头,在人流密集且复杂的旅游区,实现对盗窃、破坏公物、私闯封锁区等行为的智能监控、报警和罪犯追踪,一定能发挥出巨大的实用价值。
除此之外,在李巷村和百户村,也大量地通过物联网和传感器,将井盖、垃圾筒、水系、道路、房屋、渔船等各种设施连接起来,纳入到了数字化管理之中,实现了对天气、生态环境、消防、道路等信息的实时监测与管理。
在李巷村,已经实现了建设村务一张图、李巷资源一张图,智能设备一张图,通道占用预警、占道检测一张图。
在百户村,也同样是“哪怕小到一个路灯、一个井盖,也都能通过系统随时查看和管理。”
目前,这样的连接还不够多,所以5G的重要性还不够凸显。但随着智能化的不断深入,具有海量连接能力的5G,重要性将持续提升。
毕竟,在一平方公里范围内,4G只支持1000个连接,而5G能支持100万个连接。
【5】
前面这两个领域,算是一个开胃小菜。
无论是农业生产,还是乡村治理,它们对于信息化的需求,其实都还处于早期阶段。
从下一篇开始,我将从工业、交通等领域,给大家介绍更多的5G 落地应用。
在这些领域中,5G落地的场景更多,应用更成熟,作用更重要,也更具代表性。
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