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的中关村大街,4个大老爷们敲开了一间间餐厅的大门,他们是急于如厕吗?
不不不,他们只是想把充电宝还了。折腾了一个小时,经历了卡槽满荷、定位错误、餐厅打烊等一系列环节后,还充电宝成为了他们最大的夙愿。
就在两三个小时之前,他们还在那家小馆(中关村店)推杯换盏,畅想中国共享经济美好的明天。席间,有人手机电量告急,随手去餐厅前台扫了某品牌的充电宝,等到酒足饭饱结账时,问题来了:所有的卡槽都满了!
“这些共享充电宝,口口声声互联网思维,就不能设计点冗余容量吗?懂不懂用户体验” 我发了一声牢骚,然后建议“附近这么多餐厅,去其他餐厅还了这个充电宝去吧。”
然后众人结伴去了最近的兔爷餐厅,发现没有该品牌充电宝。再然后,以欧美汇为中心,上演了文章开头的一幕……
最后,这位朋友怀揣着这台烧钱机器回家了。他只是一位普通的互联网创业者,我能感觉到,他的心在滴血。
或许,第二天他们公司又新增了一项资产:一台无需共享的充电宝!
以上四人遭遇的窘境,是个例吗?真不是!
我记得还有一次,我和几位自媒体去成都参加活动,一位患了“易取难还恐惧症”的自媒体朋友,充上电后,死死守在某共享充电宝设备旁边,生怕别人抢了坑位。
我还听到一位朋友诉苦“今年以来,由于还不上,我已经买了好几个充电宝了。”他坚定的认为“这么做肯定是故意的,这些企业充电不赚钱,靠卖充电宝赚钱。”
这段时间,共享充电宝涨价的话题引发全民热议,“共享充电宝又集体涨价了”“共享充电宝每小时从1元涨至4元”“景区充电宝1小时10元”等话题接连登上微博热搜。
然而在我看来,相比充电疯狂涨价,共享充电宝“好借难还”的问题更应关注。毕竟涨价只是一种市场行为,价格是否过高自有市场自我调节,而难以归还却是基本设计和运营缺陷,亟待改进。
怎么改进?无非开展两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容量冗余设计,多开设30%的卡槽,缓解归还焦虑;第二兼容设计,类似淘票票和猫眼的打通(在淘票票的机器上可以取猫眼的电影票),共享充电宝企业也可以尝试有限的合作,比如在怪兽借来的充电宝,可以通过其他品牌的卡槽归还。
PS:本文作者丁道师,关于本文所述观点,欢迎来信探讨,微信:dingdao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