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极大咖秀

登录 | 申请注册

改造升级VS取缔淘汰,公用电话何去何从?

丁道师 2020-06-17 阅读: 7,192 次

1

我们还是先来看两条新闻吧。

新闻一:沈阳联通日前发表公告,宣布将于6月30日起全面停止共用电话类服务,包括校园蓝卡、普通值守公话、其他IC卡等等,现在要求公用电话机主去营业厅办理转退网业务,逾期将统一拆机收回。

新闻二:央视新闻报道,为了有效利用分布在上海市区的公用电话亭,上海公用电话亭顶部将加装5G小微基站,变身成为5G公用电话亭。这样不仅可以解决5G基站建在楼顶后存在信号覆盖盲区的问题,还能让公用电话亭具备共享充电、座椅休闲等全新功能。

近期,面对“公用电话何去何从”的历史遗留难题,上海和沈阳给出了两种完全不同的解决方案。

改造升级还是取缔淘汰,这两种思维不仅仅是上海和沈阳需要面对的选择,其他城市也都无法避免。在移动互联网日益普及的当下,公用电话不管从资费、功能、便捷等层面来讲,都不具备竞争力,那还有存在的必要吗?或者应该以哪种方式存在呢?

2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公共电话出现在了中国城市的大街小巷,在那个通信不发达的年代,极大的方便了公众的通信需求。

2000年后,我国的公用电话产业发展迅速,各类公用电话已经遍布全国各主要城市的机场、车站、码头、宾馆、饭店、商业中心、院校等公共场所及主要繁华街道。某种程度上来说,公用电话也成为了城市街头一道靓丽的风景。

我记得刚来北京那会,虽然省吃俭用买了一部手机,但大部分的时候还是用201卡打廉价的公用电话。很多时候,公用电话需要排队才能轮到。

一晃十几二十年过去了,手机成为了人人必备的工具,甚至数据显示像北京这样的大城市,手机的人均保有量达到2台。街头的公用电话早已经破败不堪,有些甚至沦为了牛皮癣广告位和小便池。

我和一些朋友聊过公用电话的问题,大部分人认为就像当年的BP机、小灵通一样,公用电话属于通信行业的过渡性产物,既然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就应该淘汰。

3

公用电话的历史使命完成了吗?

北京不这么认为!

相比上海,北京市更早认识到公共电话亭要想与时俱进,就要进行电话+的升级。早在2002年,北京市就在公共电话亭的基础上升级了“数字北京信息亭”项目,居民能够通过其免费查询医疗、文化、旅游、餐饮等信息。

然而,经过10年的发展,信息亭依旧成为了摆设亭,没有发挥应有的价值。不过,北京依然没有放弃信息亭思维,2012年开始新亭换旧亭,并且表示“北京规划到2015年在五环内的所有公交站安装该信息亭,预计花费10亿元。”

此后,3G、4G相继普及,来到5G时代,北京的公用信息亭计划几乎也没能如期开展。就像“最慢的汽车都比马车快”一样,即便是当下最落后的智能手机,所能呈现的信息量也远超最先进的公用信息亭。

公用信息亭的发展再一次跑输了手机·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看起来,转型信息亭也不是公用电话继续存在的方案。

4

关于公共电话亭何去何从这个难题,国外也和咱们一样,陷入了两难之境,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给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

近日,西班牙马德里政府宣布将在市议会上讨论,撤离街头公共电话亭的具体事项。由于公共电话亭的实际使用率日渐下降,预计将于明年1月后在西班牙街道上彻底消失。

纽约更早之前就开启了公用电话亭变身WIFI热点的试水,几年下来,似乎也有一些效果。2018年底,纽约的五个行政区现在已推出 1700 多个 WiFi 电话亭。官方日前表示,这些电话亭注册用户已经超过 500 万人,每周承担 2000 万次 WiFi 会话,以及 50 万个免费电话。

伦敦曾经尝试过将废弃电话亭变身太阳能手机充电站,电话亭顶上安装有86厘米的太阳能电池板,供用户免费使用,但用户在充电时设置在Solarbox中的显示屏会播放广告。然而现在看来,这项计划更多的是一个实验性计划,最终没有大规模普及。

5

回归国内,就实际情况来看,公用电话亭正在加速消亡。即便如此,我认为还不到人为全部取缔的地步。

在我看来,公共电话亭还有其存在的价值,大致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民防安全。一旦发生危险灾害气候,手机就不一定靠谱,这种非常时期,公民可以用公用电话拨打110、119、120等紧急救助电话。

第二:5G基站。公用电话变身5G基站,我认为是其转型升级的最佳方式。老树开新花,既方便了群众,还能节约5G建设成本。上海的实践如果能够进一步开展下去,那么将会形成积极的示范意义,被各方借鉴。

第三:增加手机充电、充值,缴生活费、水电费的服务。

第四:城市景观和广告位。城市电话亭可以贴合当地的文化特色,进行外观和色彩的升级。并且可以和分众这样的公司合作,把公用电话亭变成时尚的互动型广告位,探索新的商业价值。

既然有价值,那就留着呗,升级之路继续探索呗。

PS:本文作者丁道师,关于本文所述观点,欢迎来信探讨,微信:dingdaoshi

丁道师
资深互联网观察家、媒体专栏作家

特别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大咖秀专栏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wemedia@yesk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