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极大咖秀

登录 | 申请注册

朋友圈的“拨乱反正”

丁道师 2020-01-14 阅读: 8,709 次

1

有两篇10万+的爆文刷屏了我们的朋友圈。

先是《没有澳洲这场大火,我都不知道中国33年前这么牛!》刷屏,一副“厉害了我的国”、“中国人民真幸福,外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国领导人与民同甘共苦,众志成城战胜灾难”的既视感。

然后一瓢冷水泼来,《对不起,33年前的那场大火绝不是一曲凯歌》一文横空出世,批评头一篇的“丧事喜办”,呼吁回归“灾难就是灾难”的报道基调。很快也在朋友圈刷屏,引发了知识分子和公知的共鸣,认为前一篇的报道是低级红,这才是报道真正该有的价值观。

 2

恐惧,莫名的恐惧!

这两天,我被朋友圈这次密集的舆情反转压的喘不过气。

一会乌泱乌泱都朝一个方向说话,一会又乌泱乌泱的集体“拨乱反正”。

  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外一个极端,显然都不能称之为完整客观的报道。媒体报道本来就应该是多元化的,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完整”和“客观”,我们应该允许有不同的视角以及立场,而不是非A即B,更不是一会A一会B。

我的朋友张京科也对这种现象提出反思:现代社会,很多媒体观点基本上就是非此即彼,气剑之争,互相认为是异端。当然,气、剑练到绝高都会基本天下无敌。但我一时想不起,金庸作品里有没有将九阳真经、九阴真经融会贯通的高手,请各位指教。

3

我们就以大兴安岭火灾为例,相对来说“完整”和“客观”的属于百度百科上的《5·6大兴安岭火灾》词条,从火灾起因到迅猛成灾的经过以及后续的救援、处置分别给予了陈述。

百度百科的词条虽然算不上常规意义上的媒体报道,但参观意义极大。它既有《对不起,33年前的那场大火绝不是一曲凯歌》提到的惨烈的天灾人祸,闻者伤心落泪;同时,它也有《没有澳洲这场大火,我都不知道中国33年前这么牛!》提到的万众一心火速救灾,看者信心倍增。

我想,任何一场灾难都是如此。我们既要客观理性报道灾难,让公众看到真相以警示后人;我们也要客观报道众志成城的救灾,让公众看到希望和曙光。我们反对“喜事丧办”,也反对“丧失从丧”,不要高级红,也不要低级黑。

4

互联网的出现,让媒体报道和公众评述的多元化得以一一实现。然而就这两天朋友圈的舆情大反转,以及关联之前的“万州公交车坠桥”、“快递员下跪”、“联想投票门”等事件来看,以微信朋友圈、微博等为代表的社交网络,有时候起到的作用不一定是多元观点和角度的呈现,而是通过一波波带节奏的10万+文章,把公众从一条沟带到另外一条沟里。

我们的网友,一会集体朝东,一会集体朝西。上午还在为A文章义愤填膺的转发,下午就为相反的B文章奔走呼号。

正如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名作《乌合之众》所言,当个人是一个孤立的个体时,他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化特征,而当这个人融入了群体后,他的所有个性都会被这个群体所淹没,他的思想立刻就会被群体的思想所取代。而当一个群体存在时,他就有着情绪化、无异议、低智商等特征。

很显然,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和社交网络的出现,让这种群体影响个体的特征表现的更为鲜明和直接。

5

综上所述,那我们要为这种现象担忧吗?进而要进行某种程度的人为限制吗(事实上,《对不起,33年前的那场大火绝不是一曲凯歌》原文已经无法分享了)?

我认为大可不必,因为这就是社交网络发展的必然规律。这个规律就是:刚进来的时候,各种思想和观点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然后形成序列的群体统一,再然后个体和群体在对立中并存。

如此,周而复始。

丁道师
资深互联网观察家、媒体专栏作家

特别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大咖秀专栏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wemedia@yesk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