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极大咖秀

登录 | 申请注册

#机器人马拉松系列观察#赛场之外:白发与童声交织下的科技火种

丁道师 2025-04-23 阅读: 471 次

2025年4月21日,咱们发了《从“72小时网络生存实验”到“亦庄机器人马拉松”》一文。

我以为,尽管这是一场问题百出的机器人马拉松,但它的历史意义怎么拔高都不为过。参赛机器人或摔倒换电,看似稚拙的表现背后,却折射出中国科技界“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破局决心。

这篇文章发布了之后,有很多争议的留言和观点,有相当一部分网友认为在这场大赛中,机器人的表现不符合预期。

我还注意到,这两天有视频号博主把机器人摔倒或者犯错的视频做了集锦搞笑视频,获得了很多网友点赞转发。

那么,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会不会蒙上阴影?这些问题的暴露,会不会给行业踩了一脚刹车,大大放缓行业发展速度?

就此,这两天我又做客《北京新闻广播》,继续就这些热点话题,分享了一些观点和看法。

以下是节目干货总结,现在分享给大家(有补充)。

-----这里是分割线----

1、主持人:丁老师,您是在现场观看的这场人形机器人马拉松比赛,您对哪些场景的印象比较深刻?

丁道师:为了看这场比赛,我提前推掉了所有活动,连出差都取消了。当天一大早 7 点,我就赶到了亦庄。比起网上热议的机器人摔倒或高光时刻,我更想分享几个容易被忽略的场景。?

第一个场景是许多中小学生拉着条幅组团来参观。他们不停地给场上的机器人加油打气,看到精彩处发出阵阵惊叹。这让我想起在酒泉观看火箭卫星发射时,同样见过不少中小学生团体。我觉得最好的教育就该如此 —— 通过现场观摩,让孩子们培养对机器人的基本认知。说不定未来这些孩子中,就会出现研究机器人的科学家呢??

另一个场景让我印象深刻:赛场边有许多白发苍苍的老人,他们举着手机录像,一站就是几个小时,等着机器人经过,目送它们离开。尽管步伐已显蹒跚,但他们眼中难掩激动。对于老一辈来说,或许很难想象我国能在科技领域取得如此突破,尤其是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已完全跻身国际先进水平,这份激动正是对中国科技进步最朴素的肯定。?

这些观赛瞬间让我明白,一场比赛的意义早已超越了竞技本身 —— 它是播撒科学种子的土壤,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更是见证国家科技腾飞的时代注脚。

2、主持人:对于这场比赛,有网友大呼:厉害了我的机器人!也有网友说,机器人跌跌撞撞,一会儿摔倒,一会儿换电,好像也不高科技。您怎么看网友不同的解读和观点?

丁道师:这些观点我其实都看到了,而且两方面的声音都看了很多。

我想说的是,这起大赛的历史意义或者象征意义,远远大于实际意义。

请大家想想。1946年的埃尼阿克计算机诞生,每秒仅能进行5000次加法运算,重达30吨,还需多人协同操作且散热耗能巨大。但正是这台“笨拙” 的机器,开辟了人类计算的新纪元;莱特兄弟的 “飞行者一号” 飞机首飞仅持续12秒,飞行 36 米,操控性差,却打开人类对天空的向往,推动航空工业从无到有。

同样,此次亦庄机器人马拉松同样如此,赛场上机器人或许步伐蹒跚、功能有限,尚无法满足大规模工业生产或日常生活的实际需求。但它搭建起创新竞技平台,汇聚前沿技术与奇思妙想,彰显人类在机器人领域探索未知的勇气。这种开拓精神如同瓦塔的蒸汽机和莱特的飞机一样,照亮机器人技术发展的道路,其蕴含的历史价值与象征意义,将远超赛事当下的实用成果,应该被载入史册。

3、主持人:在比赛中,确实出现了机器人摔倒、更换机器人、更换电池的情况,您认为这些是否在可以接受到的程度?这些故障的出现,给未来的研发积累了怎样的数据?行业可以从中总结出哪些经验?

丁道师:我认为完全在可以接纳的地步,虽然出现了很多摔倒、宕机的状况,还是有一部分机器人达到了终点。比如排名第一的天工机器人,我在现场特意观察了下,在它跑过去之后,至少还有数百名甚至上千名人类选手落在它后面,难道这不是一种进步吗?

当然,故障的出现也是好事,问题提前暴露出来,就可以尽快的改善迭代升级。腾讯科技近期发布了文章,有个观点我特别认可。他们说,为什么要让机器人跑马拉松?因为实验室的完美条件无法模拟现实路况的复杂与不可控。唯有在连续20公里的真实环境中,关节结构、能耗效率、散热能力和运动算法才会被全面暴露,而这正是“人形机器人产业能否落地”的第一道门槛。

4、主持人:我看到还有人提出,比如说搬运东西,用机器狗就行,比如非常出圈的泰山机器狗,搬运东西都已经非常方便了;比如打扫房间,用扫地机就行;我们只要做出能替代某种劳动力的机器就行,为什么一定要做出“人形机器人”?

丁道师:为什么是“人形”,而不是别的形态?

请大家试想:地球存在了几十亿年,人类进化了百万年,无数要素选择,才决定了,“人”这种形态更适合做人需要做的事情。尤其在家庭生活场景,洗衣服、做饭、拖地、收纳整理等动作,更适合“人形”来做。

狗、鸡、马、牛就做不了人可以做的事情。

“人”的形态,做这些家务或者工作,天然更适合。这是因为,随着大自然的优胜劣汰,拥有10个手指头的人类,手指更能够精细地操作各种工具,这是完成家务和工作任务的重要基础;能够直立行走的人,能够轻松地搬运物品、操作机器,甚至进行复杂的体力劳动;脊柱的生理弯曲,有助于缓冲直立行走和进行各种活动时产生的冲击力,保护脊髓和神经不受损伤;人类的大脑具有高度的认知、决策和规划能力,这使得我们能够高效地组织和管理家务和工作任务,应对各种复杂情况。

搞明白了这个逻辑,就搞明白为啥固定翼飞机发展了100多年,但大体上来说还是类似鸟的外观,万变不离其宗。

5、主持人:今年以来,我们经常刷到过这样的视频:人形机器人空翻、练武术、端茶倒水、进厂拧螺丝……各种人形机器人在不同的场景中,展现出各种人类的绝活,其实给了大家比较高的期待了。那么,国内人形机器人行业究竟发展到哪一步了?要实现在我们身边“上岗工作”还有多远?【人形机器人要真正成为我们的助手,关键突破在哪?】【应用研发的背后,研发成本是否是发展难题?】

丁道师:人形机器人,突破点就是两个大工业品类的集大成者,一是精细化工业制造,二是AI。

先从工业层面,未来的人形机器人,拥有类似人类的躯干、四肢和五官。关节精密制造,模拟人体关节灵活度与承重极限,让机器人抬手投足更拟人,搬物置物稳当有力;内部线路与动力系统布局,则要像人体血管、肌肉般紧凑合理,避免线路缠绕、动力失衡,确保长时间稳定运行。以手部制作为例,要复刻人手骨骼、肌肉与韧带协同,指尖能够感知物体材质、形状,握拳抓握力度调控精准到克,比如能实现轻取鸡蛋不破、紧握工具而不滑。

再来说AI技术,则是为机器人注入“灵魂”的关键,让他不止是一堆硅基材料。首先,感知能力是其与世界交互的“五官”。视觉上,也类似理想汽车,采用摄像头+各类雷达的组合,搭配先进图像识别算法,像人眼般瞬间辨别家人面容、区分各类生活用品,从厨房炊具到卧室衣物,一扫便知;听觉借助灵敏麦克风与语音识别、语义理解模块,远在客厅也能听清卧室呼唤,精准解析需求,不管是“帮忙拿本书”还是“设定明早闹钟”;触觉传感器遍布体表,触碰到障碍物、抓取物品时,实时反馈力度、温度,调整动作以免莽撞撞翻花瓶或磕碰疼主人。

当然,我们都知道畅想是容易的,实践是艰难的。

家庭人形机器人落地普及,还需跨越重重关山。技术难题如荆棘丛生,续航焦虑亟待化解,大容量电池小型化、快速无线充电技术突破,让机器人告别“工作”半途没电尴尬;成本控制似紧箍咒,高端零部件、研发人力耗费不菲,需规模效应与供应链优化,从奢侈品变身大众消费品;数据隐私保护如坚固盾牌,家中生活数据深度采集下,严防泄露,加密传输、存储与严格授权访问机制都需要考虑到。

另外,社会接纳层面,伦理问题就是一大难关,比如就像自动驾驶汽车的争论“出了事谁负责”一样,机器人犯错权责也是难以界定(不能都赖背后的研发公司吧),也需专家研讨、公众参与,制定规范。与此同时,还需要法律法规完善,从产品安全标准细化到事故赔偿细则,为产业发展筑牢法治根基。

 6、主持人:人形机器人马拉松比赛也引发了大家对于机器人产业的讨论,同样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人形机器人半马的结束,预示着产业马拉松的开始,非常看到产业的商业落地;但是,也有观点认为,人形机器人商业模式的探索,仍然困难重重。您怎么看人形机器人的市场前景?

丁道师:尽管这两天机器人被网友群嘲,但是我们不能因噎废食。

正如我在上一篇文章的观点所言,几年前,人形机器人还只存在于科幻小说之中。但近两年,随着AI大模型和先进工业制造发展,人形机器人的行业奇点到了,从曾经遥不可及的设想,落地时间大幅缩短。作为现场观众,我感受到,由于这是第一届比赛,机器人的表现与人类选手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不过我相信,五年、十年后再举办此类机器人大赛,机器人很可能超越绝大多数人类选手。

机器人真正的价值,不在于速度有多快,而在于能否广泛应用于工作、生活和生产等各个领域。以家庭机器人为例,未来它或许能够承担洗衣、拖地、做饭、整理家务等工作。从今天的比赛表现来看,这种可能性很大。预计3到5年内,家庭机器人有望小规模进入家庭;10到20年后,便能以较低价格(如十万元以内)大规模普及,为大众提供服务。

随着我国工业制造能力和人工智能算法能力的不断提升,机器人的应用场景将更加丰富。因此,行业需要更多类似的机器人比赛,通过竞赛激发创新活力,推动行业发展

作者:丁道师
链接:https://xueqiu.com/8420237945/332632554?md5__1038=n4mx2D0Dn7i%3DG%3DGk8%3DDsAfof8GOz%3D31e3YDBmoD
来源:雪球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风险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观点仅代表个人的意见,所涉及标的不作推荐,据此买卖,风险自负。

丁道师
资深互联网观察家、媒体专栏作家

特别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大咖秀专栏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wemedia@yesk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