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成都的“打野”活动在社交网络上掀起热潮,成为人们春日里亲近自然的新风尚。
所谓“打野”,就是去野外挖野菜,这一活动借助社交网络的传播,从一种小众爱好迅速变成大众热衷的休闲方式。
打开小红书、抖音等平台,输入“成都打野”,大量攻略、视频扑面而来。详细的采摘地图标注出野菜生长的精准位置,实用的识别采摘指南分享着经验窍门,热闹的组队邀约帖让志同道合者迅速集结 。这种社交网络平台的出现,让大家轻松获取地点、时间、工具等关键信息,极大降低参与门槛,让更多人能走出家门,投身自然。
以青龙湖湿地公园、兴隆湖等热门“打野”地为例,许多博主分享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收获,吸引众多网友前往打卡。
不过,在享受“打野”乐趣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其中的风险隐患。
过度采摘易导致野生植物种群锐减,误闯生态保护区或濒危物种栖息地,可能造成不可逆的植被破坏;误食有毒植物威胁健康,许多有毒物种与野菜外形相似,缺乏专业鉴别易引发中毒;误摘野生保护植物(如野生人参、川贝母)可能触犯法规,而误闯农田破坏经济作物还会引发与村民的矛盾。这些隐患提醒我们,“打野” 需以科学认知、法律意识和生态责任为前提,避免乐极生“险”。
因此,面对 “打野” 热潮,参与者们能否时刻牢记生态责任,在享受春日野趣的同时,守护好大自然的馈赠,不造成野生植物种群的危机?同时,能否正向引导“打野”,积极助力乡村振兴?
就此,针对这些话题,2025年4月15日晚间,我做客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有观点》,谈了一些观点和看法。
今天把其中的几点核心观点分享出来,供大家参考(有补充完善)。
01
互联网时代的“打野”
是社交经济和解压经济
打野或许是一个新兴概念,但打野这种行为早已是一项传统活动。
我是生长在黄土高原的山西吕梁人,记得在上世纪,也就是互联网尚未普及的时候,山西很多农村地区都有挖野菜的习俗。
在我们小时候,放学后七八个小孩结伴,经常会去挖野菜,采集榆树叶子,有时候下雨过后我们会在草丛里采集一种黑绿色的类似木耳的植物,学名我不知道叫什么,方言叫做“地骨类(音译)”把它和白面、玉米面拌在一起,当作饱腹的食物。
当然,到了今天,时代完全变了。我们今天讨论的是“互联网时代的打野”。
到了互联网时代,打野的情况完全变了,我相信没人挖野菜是单纯为了裹腹,更多的是借助互联网平台、社交网络开展一种人与人沟通互动的活动,人们借此亲近大自然,打卡、互动、分享,形成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
所以我们能看到,在小红书、抖音、微信等平台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打野”内容,打野成功的朋友往往要拍照发朋友圈、发小红书,如果你没有炫出来,等于你没有打野。
另外,我想说的是,实际上,“打野”只是一个载体,其背后承载的,正是我们之前反复提及的解压经济。
现代社会,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竞争压力的增大,人们的压力和焦虑情绪不断增加。而解压经济正是为了满足这种需求而出现的,它通过提供一系列解压服务和商品,帮助人们缓解压力和焦虑情绪,从而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健康发展。
尤其这两年大模型的出现,可以识别各种野菜种类,大大帮助了大家打野的效率。
02
从无序打野到社会公益和乡村振兴
打野若将其与文旅、自然教育相结合,未必不是一件助力社会公益和乡村振兴的好事。例如,春季户外“打野”或采摘活动,能帮助少年儿童接触自然、认识植物药材,增长见识。
我认识一个朋友,他们在北京有个户外徒步组织,平时在徒步、采摘的过程中,团员会带着垃圾袋,清理沿途的垃圾。我带孩子参加过他们的活动,除了接触大自然锻炼了身体,也塑造了他们热爱公益、保护环境的意识,我觉得也挺好。
另外,我想到了赶海。赶海知道是啥意思吧?不知道的话,上小红书、微博、抖音看看。这两年,伴随着社交网络的火爆,赶海的热度比打野好高。
赶海,指的是趁着大海潮涨潮落的时机,在潮落的时候,海滩上会出现一些小贝壳、小螃蟹,还有各种各样叫不上名的小玩意儿。于是,很多人就带着小铲子之类的工具去挖贝壳、挖螃蟹,往往能满载而归,收获一桶一桶的“战利品”,特别有意思,我就参加过好多回。在山东、天津、河北一带,有不少地方能体验赶海。
既然有这么多人参与,其经济价值也就凸显出来了。举个例子,在曹妃甸那边就有酒店,把赶海当作一个亮点与特色标签,我管它叫“赶海酒店”。我去的时候,酒店前台会打印出一张时间表,清楚告知客人几点几分潮涨潮落,能收获什么海产品,客人就可以按照这个时间去赶海。而且,酒店旁边还专门售卖叉子、耙子、水桶以及玩水的工具。我觉得这就是一种典型的既能让我们借助社交网络打卡,满足体验需求,又能助力当地农民增收的全新价值创造模式。
另外,这两年还有不少类似的情况,不一定局限于“打野”范畴。在很多城市周边有一些农场,他们把土地划分成许多小方块,然后借助互联网平台搞起了在线种菜模式。就是说,消费者花上1000块或者 2000 块租一小块地,自己种也行,让当地农民帮忙种也行,还能通过视频远程查看蔬菜长势,这也是一个与乡村振兴、生态保护紧密关联的优秀案例。目前,在很多城市都有这样的尝试。
未来,我们可以发展相关产业,让“打野”热潮带动周边经济发展,当地可发展乡村旅游、农家乐等产业,提供采摘、烹饪、住宿等服务。甚至可以开发野菜深加工产品,延长产业链。
总之,“打野”作为一种利弊并存的社会现象,我们可以聚焦于如何通过正向引导,使其成为兼具教育意义与产业价值的积极实践。
03
互联网平台履行主体责任
这两年,因为各种问题出现,有人质疑打野。但首先我们要明确,我们反对的不是 “打野攻略”,而是在打野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包括破坏农民的农作物,包括污染环境,包括不小心吃了有毒的野菜等等。
对于社交平台来说,首要责任在于切实履行审核义务,面对海量上传的“打野攻略”,一方面,需运用专业知识与技术手段,精准标注风险信息。比如,对于那些涉及在濒危物种栖息地“打野”、前往生态脆弱区采摘等存在明显生态隐患的攻略,要醒目提示用户可能面临的法律风险、生态破坏后果等,让用户在浏览之初便心中有数。另一方面,对于疑似为剧情摆拍却易误导用户、引发不实模仿行为的内容,应当明确标识,防止观众信以为真,盲目跟从实践。
同时,平台要建立健全且高效的违规处理机制。一旦发现违反生态保护法规、误导公众或存在其他不良导向的内容及账号,必须迅速出击,及时封禁违规账号,删除有害内容。
另外,创作者也要对自己的内容负责。在创作过程中,知道所推荐的“打野”地点、方式等符合生态保护原则,避开珍稀物种繁衍地、生态保护区等重点保护区域。也有义务如实告知用户真实的“打野”体验与潜在风险。不能为了渲染趣味性,夸大收获成果,而对可能遭遇的困难、危险以及生态破坏隐患轻描淡写。例如,如实讲述野外环境复杂多变,可能遭遇蚊虫叮咬、迷路等状况,以及过度采摘可能导致的物种失衡、生态退化等严重后果,引导用户理性看待“打野”行为,做到适度、合规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