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读财报】虽然2020年遭遇新冠疫情,但京东再次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京东财报显示,2020年全年净收入为7458亿元,同比增长29.3%;活跃购买用户数达到4.72亿,全年净增近1.1亿。
京东亮闪闪的业绩背后是公司多年倾注资源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科技创新与线下零售、产业带等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不断提升社会效率,依靠科技创新为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创造价值,履行社会“公民”的责任,同时在商业上获得回报。
财报显示,2020年第四季度,京东集团净收入为2243亿元,同比增长31.4%,2020年全年净收入为7458亿元,其中净服务收入为939亿元。
按照年份来看,京东2020年净收入增长超过29%,也是最近三年(2018-2020年)收入增长的最好表现。无论是2014年上市前,还是上市后,京东始终保持高速成长。
收入高增长的同时,京东也实现了创纪录的净利润。其中2020年四季度实现净利润大约243亿元,同比增长569%;全年净利润超过494亿元,同比增长305%。
时间拉长一点,也是京东连续8个季度实现规模盈利。京东创始人刘强东在京东亏损时就表示,京东想要盈利,随时都可以盈利,此言不虚。
另外两个数据也非常值得关注。其一是净服务收入增长更快,这使得公司收入结构更为合理。财报显示,2020年四季度,京东净服务收入为321亿元,同比增长53.2%,占净收入比重达到14.3%;全年净服务收入为939亿元,同比增长42%;无论是规模,还是占总收入比例,京东净服务收入都显著提升。
第二数据是活跃用户和买家增长迅猛。截至2020年12月31日,京东过去12个月活跃购买用户数达到4.72亿,全年净增近1.1亿活跃用户,并且有超过80%新增活跃用户来自于下沉市场。2020年第四季度,京东年度活跃购买用户数单季净增超过3000万,创造了上市来最高增幅。
收入和用户大涨背后,依赖的并不仅仅是京东电商平台的模式优越,更是京东独特的——扎扎实实的“实体”供应链模式,以及对于“第一性原理” 的不懈坚持——不断优化行业乃至整个社会的成本、效率、体验。所谓“第一性原理”,就是事情的本质是什么。
零售业从农贸市场到百货商店、超市、便利店,再到各类型电商,前端交易场景无论如何变化,零售业本质不变,那就是如何以更高效率将商品触达到消费者。因此,围绕成本、效率、体验的供应链是以不变应万变,这就是零售业的第一性原理。
在京东的历史上,曾经有几次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战略决策。一次是2004年转型做电商,京东得以抓住未来更长时期的消费趋势;另一次是决定向全品类扩张,从只做3C产品转为一站式消费平台;还有一次是决定自建仓(仓储)配(配送)一体的物流体系。
用产业互联网的思维,解决零售垂直行业的供应链效率。支撑京东在过去十几年来的发展,这正是源自于京东对第一性原理的洞察。可以说,京东是在互联网上半场做了下半场的事情。
截至2020年年末,京东物流运营超过900个仓库,包含京东物流管理的云仓面积在内,京东物流仓储总面积约2100万平方米。为此,京东在过去十多年投入重金到供应链中。
2014年京东IPO,2014年-2020年,最近7年,京东用于投资活动的现金流出净额超过2100亿元,与此同时,京东通过经营活动得到的现金流净额总计为1200多亿元。这说明,京东通过筹资来支持投资活动,包括IPO、增发和发行债券等各种融资方式。比如就在2020年,京东通过筹资得到现金流量净额超过700亿元。
供应链的投入带来的进步,还体现在京东库存周转天数,已经降至33天,再创新纪录。全球零售业以运营效率著称的Costco,库存周转天数30天左右,但Costco仅管理几千个SKU(商品数),而京东自营商品有数百万SKU。沃尔玛和亚马逊库存周转天数均超过40天,沃尔玛管理的SKU仅为数万个。
库存周转速度是零售业最核心的指标之一,京东库存周转天数已达世界级水平。同时也意味着京东打造的供应链体系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而这还有进步空间。
2020年初,京东集团定位正式升级为“以供应链为基础的技术与服务企业”,这意味着京东已经将整个战略的原点由零售延伸到了其他相关行业。
京东在研发投入上也是不惜血本。过去几年研发投入都是百亿元以上,在大型互联网公司中居于前列。
消费互联网上半场,京东是基于公司的商品供应链和物流供应链走到现在,而走到产业互联网下半场时,京东要影响和改变的垂直行业就不仅仅是零售行业,还要改变其他行业,产业互联网意味着京东要构建一个新的零售基础设施。
这个新供应链基础设施,京东称之为“数智化社会供应链”。数智化供应链体系集合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数据流等核心要素,不仅大幅提升了物流效率,而且有效促进了产业链上下游的融合互动性,帮助制造端的企业实现降本增效、以需定产、有效配置资源,加快数字化转型。
京东打造的供应链“新基建”不仅将让公司发展更上层楼,也将提高全社会的效率。
从2007年至今,中国社会化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从18.4%下降到14.7%,对应目前每年超过40万亿元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一年都将节约数万亿元。相比于欧美发达国家7-9%社会化物流成本,中国仍有巨大的效率提升空间。
依仗京东“数智化社会供应链”,京东未来十年战略目标之一,要推动社会物流成本占比降至10%以内。
京东多年高速发展还在于始终服务实体经经济。作为一家以供应链为基础的技术与服务企业,京东“数智化社会供应链”有两大独特优势:一方面京东独特的一体化供应链模式,效率与弹性最优。
另一方面京东具备行业内链条最全、流程最完整、价值最大的智能供应链。这让京东能不断向零售上游迈进,深入到产品的设计、研发和制造中,与实体企业产生强大的协同效应,为其注入数字化新动能。
2020年,为了助力受疫情影响的中小企业复工复产,京东特别推出了“中小企业帮扶计划”,向平台数十万商家推出了11项补贴支持措施,费用减免、金融和物流支持、流量支持、技术支持、健康保障等。京东全程支持北京市消费券的发放与核销,助力商家复商复市,惠及上千万市民;2021年2月春节期间,京东再次参与支持北京市“零门槛”年货消费券项目。
仅在2020年,京东物流就服务了超过19万家企业客户,覆盖了快速消费品、服装、家电、家具、3C、汽车和生鲜等多个行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京东的社会责任还体现在解决就业方面。2020年受疫情影响,京东体系上市公司及非上市公司净增10万名员工,截至2020年12月31日员工数已达36万人,其中有80%一线员工来自于农村地区。
通过提供稳定的收入、五险一金、有效的职业培训和成长空间,为20余万农村家庭带来保障。2020年前三个季度,京东物流用于一线员工的薪酬福利开支约179亿元,平均每位员工每月支出超过8300元。
今年将有909万大学生毕业,增加35万,毕业生就业形势异常严峻。去年12月2日,京东启动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校招:向2021届高校毕业生提供1.5万就业岗位。其中,京东物流招聘超1万名高校毕业生,以储备、培养基层管理人才。1.5万个岗位意味着每万名2021届高校毕业生中就将有17人入职京东。
无论是农村就业人群,还是大学毕业生群体,京东将成为吸纳人力资源的巨大“就业池”。相对弱势的农村就业人口,只要踏实付出就有回报;刚踏上社会的大学生,也来到一个充满希望的新学校中。
在京东财报发布后,多家投行调高京东目标价。
富瑞维持京东“买入”评级,目标价426港元。高盛指出,京东收入及用户增长稳健,将京东集团目标价由445港元上调至460港元,维持“买入”评级。
摩根士丹利研究报告指出,估计京东今年首季收入增长强劲,将公司2021-2023年按非通用会计准则计算净利预测分别降3.6%、1.7%及3.2%,评级“增持”。
交银国际发布报告,京东2020年4季度总收入2243亿元,同比增31%,超出市场预期2%,其中带电/非带电品类收入分别同比增25%、34%,服务收入维持高速增长(物流、广告分别增95%/30%)。由于品类结构变化,毛利率同比小幅下降20个基点至13.9%。经调整净利润率1.1%,好于2019年4季度的0.5%,主要受益于运营效率的提高。
交银国际预计1季度自营收入同比增28%,春节期间的就地过年政策带来GMV的强劲增长。管理层预计2021年毛利率持稳,品类结构不断改善,但被物流基础设施的投资所抵消,特别是在低线城市。
基于新业务估值提升和投资价值增加,交银国际将目标价从101美元上调至104美元(港股为402港元)。尽管短期内利润率承压,该行仍看好京东强大的供应链和技术能力,维持“买入”评级。
另一方面,截至2020年底,持股京东的机构数量提高至743个,比上一个季度677个增加大约9.8%,最近两年来,持股京东机构稳步增加。投行看好,机构纷纷抢走筹码,也是资本市场对京东的认可。
一切过往,皆为序章。2020年底,京东提出数智化社会供应链未来十年的三大目标:赋能实体经济,提升社会效率,促进环境友好。坚守长期主义的京东,正迎来持续发展的成果,为用户、行业和社会担负起更大的责任、奉献出更大的价值。(注:本文所有数据来自公司年报和Wind等公开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