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图丨刘琪
编辑丨顾盼
来源丨AI蓝媒汇
“做零售连锁的真理是什么?寻找它的winner pattern(胜者模型),特别是现在互联网的super pattern(超级模型)很强大的情况下,怎样才能将一个品牌做到行业第一,又能基业长青?就是要控制三样东西:控货、控店、控心智。”
创投圈最了解,“风投女王”的核心武器,就是这个源于“三控”的胜者模型。这是其团队深挖了亚马逊、京东、阿尔迪、好市多等零售公司本质之后,总结出的一个模型。
屡试不爽。
也就是说,在徐新看来,只要满足这“三控”,就是一个值得投资的好企业,未来的发展不会差。而徐新承认,“良品铺子在这三方面做得还是不错的。”
首先,从控货的角度来说,良品铺子始终坚持做供应链,从原材料开始把关,中间不断强化质量检控,“好的品质才能有好的味道。”
而从供应链的角度来说,创始人杨红春也曾公开表示:“很多零售企业在供应链层面推崇‘买手制’,对产品的标准和质量并不关心。这样做的好处是反应快、成本低,但很难形成消费者忠诚,价值链也很难维持长期性,不能形成真正的品牌-产业壁垒。”
所以良品铺子选择了“买手制”之外的价值型供应链,“在店里卖了六个月货,在实验室做了大半年质监的能够‘磨产品’的人才能去做采购,这就让产品发展形成了一套品牌化、供应链协同的能力。”做到从供应链反向助推品质的把控。
这一点在收入构成中得到印证,2015-2019年9月线上收入占比分别为 33.69%、42.21%、45.52%和45.19%,线下收入占比分别为66.31%、57.79%、54.48%和54.81%,收入结构逐渐趋于均衡,这也就说明良品铺子具备一定的对抗渠道风险的能力。
且在线下店的布局上,良品铺子始终坚持直营+加盟的模式,且近三年来门店结构也并未发生大的变动。从2016年到2019年上半年,直营店的数量分别为1005、835、705、775家,加盟店的数量分别为763、1263、1358、1388家。
三年来,良品铺子线下店从1768家增至2163家,这并不算是一个激进的扩店方式,但与之相反的是直营与加盟店的结构比例对调,从2016年度期初数可以看到,彼时加盟店数量还是763家,直营店为1005家。也就是从那一年开始,良品铺子转变了直营为主加盟为辅的模式,加盟店和直营店的数量比稳步趋近于2:1。
最后,就是徐新提到的控心智。也就是品牌定位是否深入人心,让用户一吃零食就想到该品牌。
广告投入不得不提,为了瞄准年轻用户,良品铺子瞄准了吴亦凡、迪丽热巴为品牌代言人,攻略年轻用户心智。
从2016年的净利润破亿开始,良品铺子就迎来了营收、利润的高速增长,2019年仅上半年营收就达到35亿元,净利润达到2亿元,几乎赶上2018年2.4亿元的全年净利润。
良品铺子符合徐新眼中“好产品”的定位。
诚然,从财务状况来看,其营收、利润的双高涨,业务结构的不断优化,公司经营状况的整体稳健也受到投资人的持续看好。
这其中,就包括今日资本10年的保驾护航。
从2010年良品铺子成立之初,今日资本就通过LT II(HK)、LT III(HK)对公司进行增持和增资,此后又通过达永股份持有公司股份,长达10年。徐新也在上市仪式上回忆了与杨红春的初见:“我们投资良品铺子是10年前,那个时候见到杨总,还是一个蛮小的公司。当时打动我们的其实是杨总的初心,他说他要做:良心品质,大家的铺子。”
也正是这一点打动了徐新,在今后的10年中始终陪伴良品铺子舍命狂奔。
“做传统的行业像是登山,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就能登顶;而做互联网品牌则需要冲浪的精神,不断学习、善于变化、善于创新。”在徐新看来,良品铺子兼具了这两种精神,“好日子才刚刚开始。”
财务数字得以佐证投资人的“力捧”。
线上线下平摊收益,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平摊风险。
而作为极度依赖本地业务的湖北企业,在这次疫情导致的“黑天鹅事件”影响下,恰恰显现出了不俗的抗风险能力。
根据第三方平台ECdataway显示,零食行业在1月17日至2月6日的疫情笼罩之下,天猫平台休闲食品品类的总销售额同比增加6.8%,而京东平台相应的同比增速则为39.01%。其中良品铺子同比表现最好:三周在京东平台的增速分别高达109.80%、229.43%和290.26%。
这正是徐新提到的“冲浪”结果,也是投资人看好良品铺子的重要原因。
据商务部流通产业促进中心发布的《消费升级背景下零食行业发展报告》显示,从2006年到2010年,中国零食行业总产值规模从1000亿元增长到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接近18%,2020年,零食行业总产业规模将接近3万亿元。
但在这场万亿级市场的资本较量中,尚未出现超级玩家,巨头之间的市场占有率相差不多,伴随着良品铺子的IPO,零食三巨头也在A股市场完成集结,属于零食行业的正式较量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