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在网上看到了一部小品,内容跟共享经济有关。宋晓峰扮演了一位创业者打算向文松饰演的投资者借钱,但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宋晓峰这次提出的项目是“共享电话”,即是用自己的电话扫过二维码后就可以使用的“共享电话”。不过当文松问到,“用‘共享电话’的人没手机扫二维码怎么办?” 宋晓峰顺势甩出了包袱,“到市场去买啊!”
宋晓峰跟文松的极致表演让这部小品可谓笑点十足,但在笑过之后,却令人深思。谁说不是呢?现在披上“共享经济外衣”的项目一抓一大把,但又有多少是真正的共享经济?要知道,共享经济的本质是为了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强调使用权而弱化所有权。即当共享的资源能够畅通无阻流通时,整个社会效益才能达到最大化。但剥开外衣,多数的创业者其实只是为了融资、圈钱而有意为之?
其实翻看历史,共享经济并不算是一个新生词汇,其概念的初步形成可追溯到1978年的美国。不过由于当时的技术条件,共享经济并未真正流行。而直到2010年前后,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共享经济才开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传播开来。尤其与国外共享经济相比,当时国内共享经济发展更为迅速,以滴滴、ofo、摩拜等为代表的共享巨头扩张最为迅猛。
然而到了2019年前后,共享经济已经沦为“昔日黄花”,尤其是曾经国内共享单车的两大巨头先后跌落神坛,摩拜单车被美团收购,ofo则遭遇资金危机,股权被冻结。而其它共享经济项目也遭受到了惨痛打击,包括一度被众人寄以厚望的“共享按摩椅”,现如今也备受冷落。
共享按摩椅的兴衰史
长期以来,按摩椅因诸多原因(主要是过高的价格)被中国普通家庭拒之门外,但在加持了共享概念之后,按摩椅单次的使用成本其实并不高。此前,第一观点网记者曾经亲身体验过共享按摩椅,并且发现目前按摩椅普遍提供三种服务:5分钟、20分钟、30分钟及以上按摩服务。
如果单纯从服务角度来看,共享按摩椅显然为广大用户带来了一次按摩服务的“消费升级”。而凑巧的是共享按摩椅还赶上了行业暖春,据数据显示,全球按摩器材市场从2016年逐渐回温,2018年全球市场规模将近140亿美元。与之同步上涨的,还有诸多投资机构对共享按摩椅行业所表示出来的“热情”。2017年,共享按摩椅领域出现了不少起成功融资事件,融资高达2.4亿元,到了2018年融资额又上升至2.6亿元。
可以说,彼时的共享按摩椅正处于风口之上。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中国消费者对健康型消费的需求上涨;另一方面则是我国人口老龄化持续加速,可以说是按摩椅的主要消费群体。而国内按摩椅渗透率也一直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自从“共享按摩椅”出现在各处公共场所后,整个行业发展似乎看到了新的希望。
然而到了2019年,共享按摩椅行业发展却突然遭遇哑火:不仅行业内无大额融资事件发生,同时投资方对于共享按摩椅的关注度也逐渐下滑。如果深挖原因,除了大环境不景气之外,共享按摩椅的概念本身其实也存在很多问题。
据第一观点网记者了解,2018年共享按摩椅经历了扩张过快、租金上涨、流量下滑等诸多问题,随后整个行业也开始进入到整顿期,但关于盈利模式的探讨至今仍无结果。据相关业内人士估算,根据不同的场景,一台共享按摩椅一个月营收能达到六百到一千元。其中优质场景有可能三到五个月就可以收回成本。但可惜的是,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一位共享按摩椅代理商曾对记者表示,在2019年初,他代理的50台共享按摩椅月收益共计1万元。如果平摊下来,部分设备收入甚至无法抵消租金成本。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代理商被后期高昂的维护成本所困扰。一位按摩领域从业者曾计算过共享按摩椅的维护成本:如果无法每日进行巡查维护,通常几个月内按摩椅就会出现较大程度的磨损,甚至可能出现元器件损害等现象。而据了解,按摩椅的开关和电子元器件的成本通常在100-300元区间,如果有更严重的损坏,还需要维修工到现场进行维修,成本根本包不住。
时间一长,资金运转困境也会随之显现,代理商无法承受其重,退场也只是迟早的事了。
其实共享经济的项目很多失败,是因为大多数项目所涉及的领域或市场并非大众的需求刚需。所以当低价补贴盛行之时,大多数人会蜂拥而至尝鲜,而到了盈利期,当企业提高了价格之后,大家就开始逐渐失去了兴趣。因为很多项目本身提供的服务并非是必需品,随着没有人进行消费,自然这个模式就维持不下去了。所以共享经济在很大程度上,要形成消费者的消费依赖性,同时还要在初期就考虑到盈利模式,一来就依靠低价打市场而自己形不成用户黏性的话,基本就“死”定了!
正在走“下坡路”的共享经济是否迎来终局?
曾几何时,2016年被业界视为“共享经济元年”,而自从以ofo、摩拜为代表的共享单车巨头进入市场时起,在仅仅两年的时间内,便先后有数千个共享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共享经济迎来大爆发。
此外,共享经济所覆盖的范围领域也非常广,从出行方面的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到日常生活领域的共享充电宝、共享雨伞和共享按摩椅等等一应俱全。
只不过共享经济大潮来的快去的也快。2017年上半年,这条共享赛道上还是人头涌动,并吸引了大量资本入局。根据数据显示,共享经济当年吸金总额高达104.33亿元。一时间,诸多创业领域都喜欢将自己与共享经济相结合。
然而只过了半年,2017下半年共享经济便开始走“下坡路”了。以共享单车为首,共享汽车、共享篮球、共享雨伞等项目也都迎来了倒闭潮。尤其是像摩拜、ofo这样的共享经济标杆都前后陷入困境,其它小型创业公司的境况可想而知。
时过境迁,当我们现在采访一些曾经在共享经济领域内的创业者时,大家普遍都会说,“共享经济太难做了!”有些创业者甚至在公司运营困难时果断关闭公司,给员工结清工资、将押金全部退还给用户。这些还算是“跑得快的”,有些曾经融到资的创业者,他们不愿意就此放弃,结果却背上了更大的债务。
的确,在资本助推之下,共享经济曾经确实呈现过一片欣欣向荣、形势大好的繁荣景象。但资本最是“喜新厌旧”,所以当浪潮退却,一些无法存活下去的“共享经济”最终只会在劫难逃。
共享经济大势已去?找准脉络或可“涅槃重生”
那么,共享经济是否注定难逃一劫?其实不然。通过对一些失败案例以及现阶段成功案例的分析,我们总结出“共享经济”想要生存下去的两点关键:一是共享经济需要精细化运营,二是共享经济需要实现盈利才能持久。
具体来说,当下共享经济正在由粗放式发展向精细化运营进阶,大手大脚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在这样的阶段中,比拼的不再是谁更有钱,而是谁能为用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以及更好的消费体验,谁就能获得持久竞争力。
近年来,一些共享单车公司通过大数据等技术精细化运营,优化车辆调度、运营维护,进而实现了投放量、骑行需求与停放区域管理间的平衡协作。目前市面上硕果仅存的几家共享单车企业,其运营方式无一不在向精细化运营转型。
据艾瑞咨询发布的行业研究报告中显示,“共享单车运营企业应为单车的投放、停放、运行和维护建立更完备的工作流程与系统,从而解决车辆淤积、坏损率高的问题。”对此,哈啰单车全国运营总监周树枫也曾表示,“针对单车分布不均、损坏严重等问题,运用技术跟踪单车数量、骑行路线、单车停放区域等数据,及时进行后台监控,定时定量进行人为干预。”
除此之外,共享经济还要克服另一个难题,即实现盈利。
众所周知,共享经济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将闲置资源有效利用起来,所以就决定了共享经济几乎都要以平台化的模式运营。早期,为了积累用户数量,平台难免会采用补贴的形式来吸引新用户,以求最快速度扩大平台规模。
不过身处完全竞争市场,争抢用户是不可避免的,这就导致了企业间会陷入补贴不止的困境当中。而这个时候往往拼的就是融资能力,谁能拉到融资,谁就能生存下去,反之则会面临出局的风险。
据数据显示,摩拜被收购时距最后一笔融资有不到1年的时间,而扩张更为激进的ofo在2019年04月04日被股权冻结时,距最后一笔融资的时间同样不足1年。因此可见,如何摆脱补贴困境,是共享经济企业如何避免败局的关键考验。只有活下去,才有机会“谈梦想”。摩拜、ofo都倒在了这条路上,反观共享经济在经历了普遍涨价后,很多企业的盈利前景变得越来越明朗了。
写在最后
事实上,共享经济本身强调最多的是“共享”,而“经济”所产生的附加价值也是建立在“共享”的基础之上。但对于用户而言,有些共享经济的需求究竟算不算刚需?这点至关重要。而在我们看来,诸如共享篮球、共享按摩椅等共享经济项目陷入困境,主要在于其所涉足的领域并非是一个刚需市场,这就意味着用户黏性很难达到平台的发展需求,也就难免被业界认作是一种伪需求。
所以深挖共享经济当中的一些失败案例,我们发现无论商业模式如何改变与创新,最终都得遵循基本的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如果只知道过度消费共享经济这一概念,那么在短期的资本热潮后,败局终将会显现。因此,对于共享经济而言,精细化运营与盈利能力提升二者缺一不可。
除此之外,人民日报也曾指出,共享经济要想获得更稳、更远的前进,还要靠创新作为主力支撑点。而这种创新不光指的是商业模式创新,而是要在技术研发、运营管理等多个方面协同发力,进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最终让企业立于不败之地,共享经济也才能更好地造福社会与用户群体。
如果你有什么问题,欢迎私信我们,我们将竭诚为你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