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极大咖秀

登录 | 申请注册

AI革命,分布式存储也在革命,全闪化拐点已至

阿明观察 2025-07-15 阅读: 7,489 次

【全球存储观察 | 科技热点关注】

全球存储行业每一次重大变革,都离不开技术的突破与成熟。

当前,SSD对HDD的替代,已从最初是否可行转向了高效部署。“天下功夫,唯快不破。”种种迹象表明,分布式存储全闪化时代已经来到。为什么?

TCO成本逆转与绿色红利,

坚持长期主义的经济性

事实上,替代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就存储行业而言,技术成熟度更重要的检验标准就是经济性。因为只有彻底改写SSD昂贵的固有认知,才能让存储历史走向一个新的高度。

那么,如何来看待SSD的经济性?

在考量SSD经济性价值之前,需要确定企业级行业应用领域,一般需要以长期来衡量,而非以一个月一年等短期目标来衡量。而只有坚持长期主义的经济性,才能让企业级用户真正明确SSD的应用价值。

一方面,从总拥有成本(TCO)来看,虽然SSD单位容量价格略高于HDD,但SSD与生俱来的高密度、低功耗特性,可以帮助用户显著降低运营成本。在同等规模下,5年OPEX(电力、空间租赁等)可减少70%~80%。这使得SSD与HDD在5年TCO上实现持平。

随着单盘容量超HDD的2~3倍,结合3:1数据缩减技术,SSD单位容量成本逼近HDD,业内有人还预计2027年SSD单位价格甚至将低于HDD。成本差距一旦全面逆转,SSD昂贵的认知将彻底被改写。

另一方面,能效变革契合“双碳”目标。一个不争的事实摆在了大家面前,数据中心早已成了耗能大户。2022年,全国数据中心耗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约3%。预计到2025年,这一比重将提升至5%,到2035年这一比重将可能提升到7%。数据中心实现双碳绿色发展,节能减排迫在眉睫。

而业界对比数据显示,SSD功耗仅为HDD的1/3到1/2左右。低功耗有助于降低碳排放,可有效降低单柜PUE值。

据分析,采用全闪分布式存储的系统级优化设计,提供高密硬件和端到端功耗控制,使得容量密度提升到2PB/2U,功耗密度下降到0.5W/TB,相对HDD存储系统可以节省功耗费用大约70%。同时相同配置下机柜/节点数降低为原来的1/5,大幅减少机柜节点数量,节省空间费用大约90%。并且配置同等容量SSD与HDD的设备重量对比,应用SSD将大大改善数据中心机房选址和建设的灵活度,而且对于用户而言更易维护和操作设备。按每年20%+的容量增长,采用HDD所对应的机房空间、性能密度可能快速到达瓶颈。而采用全闪大容量SSD则可以一步到位,并满足用户长周期的容量空间、性能密度演进要求。

在SSD与HDD在企业级行业领域的经济性PK上,坚持长期主义的观点一致认为,不仅TCO成本实现逆转,而且绿色红利已经凸显。打造绿色存储基石,分布式存储全闪化将会功不可没。

性能与可靠性跨越临界点,

技术成熟性飞速跃升

现如今,SSD不仅突破了经济性瓶颈,而且性能与可靠性跨越临界点,技术成熟性完全不同于往日。

相比HDD而言,SSD最大的碾压优势在于IOPS高性能。两者性能对比,对于搭载SSD的设备在启动、加载应用和传输文件时,相信有很多人都感受到过直接的速度差异。

随着NVMe协议的创新发展,使得SSD的性能越来越高。前些年,PCIe 5.0 SSD刚上市,就进一步刷新了性能高度,主流厂商SSD最高带宽可以实现12GB/s左右,甚至超过14GB/s。与此同时,相比HDD而言SSD时延降低数百倍,年故障率也显著下降。

虽然现在PK性能,SSD足以让HDD望尘莫及了。但是,最初SSD因容量过小,难以匹敌HDD数TB的大容量,仅被应用于某些对性能要求苛刻的特殊场景。

据全球存储观察分析,随着NAND闪存技术不断突破,2024年市场上已经出现了100+TB的企业级大容量SSD产品。业界厂商SSD单盘容量纪录一次次被刷新,甚至有厂商预计到2026年SSD单盘容量可高达300TB。当SSD突破容量瓶颈,出现数TB产品,并紧追甚至可能超越HDD的容量大小时,HDD被SSD逐步替代也就已成定局。

众所周知,企业级SSD不同于消费级,为了保护数据安全,实现更高可靠性,SSD厂商通常采用动态磨损均衡、纠删码等耐用性技术,以及如掉电保护、数据加密等数据保护方式。从而满足在高负载场景下的高可靠性应用需求。

当容量不再是问题时,SSD跨越高性能与可靠性临界点,随着技术成熟度的高歌猛进,正在彻底改写硬盘历史。

不仅如此,国内存储主控芯片厂商、SSD厂商、存储整机系统厂商,如大家熟悉的长江存储、大普微电子、平头哥半导体、忆恒创源、华为存储等,大家携手生态共建,打破海外HDD垄断,积极推动SSD替代HDD,进一步实现国产存储的价值重塑。对于中国存储市场而言,国产SSD产业链的成熟与完善,是推动分布式存储全闪化时代到来的生态基础。

全闪化的核心驱动力来了,

AI应用亟需打造Data Ready

不过,数据发展的历史证明,数据存储一切发展的根本在于需求的变化。这也是全闪化的核心动力。

一个公开的分析数据显示,2025年全球数据规模将达175ZB,其中80%为视频、文本、图像等非结构化数据,年增速将高达55%~65%。加上传统HDD无法满足AI训练所需的高吞吐与低时延要求,用户不得不考虑用SSD。很显然,SSD替换HDD时机已成熟,海量数据存储全闪化趋势无法阻挡。

全球存储观察分析认为,当前,SSD不仅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而且以碾压传统HDD前所未有的优势,也正在改写存储历史。

事实上,非结构化数据爆炸增长的同时,用户对数据长期留存的需求越来越突出,数据分析型业务对存储容量和性能的要求快速增加。

就此,针对温冷数据价值激活,成为存储业界讨论的热点话题。特别是AI时代潮流涌动,生成式AI推动历史数据再利用,例如瑞金医院病理模型依赖数PB级病理切片数据,这说明了全闪存支持混合负载,兼顾视频应用的大带宽与图片检索应用的高IO,让释放数据价值的理想成为现实。

诸如超算中心、国家实验室、气象卫星、医疗影像、油气勘探、生命科学、自动驾驶、空间大数据等场景下的新兴应用,需要依赖于超乎想象的海量数据。比如一次AI的气象预报就需要结合过去30年50PB的历史数据进行融合分析,这个数字在十年前仅仅是5年2PB。百行百业所囤积的视频、语音、图片、文件等多模态数据,正在从PB级走向EB级的跨越,被AI这把火彻底点燃。然而,数据是AI发展的血液,AI-Ready的前提必然是Data Ready,基于闪存的全面介质创新,是企业更加精准地融入AI、获得新时期竞争优势的前提。

海量数据+AI,驱动着全闪化时代如长江之水奔涌而来,大势已成,顺势而为自然能成就一切。对于所有企业用户而言,采用弹性扩展、容量性能线性增长的全闪分布式存储,可以满足数据基础设施的全新要求,成为AI时代领先的最优解。随着全闪分布式存储在超算中心、基因测序、自动驾驶等场景应用的广泛开展,后续行业化落地将得以进一步加速。

聚焦非结构化数据爆炸增长,激活液温冷数据价值,行业场景化落地逐步加速,分布式全闪成为打造Data Ready的基石,为AI应用赋能,现实意义非凡。

小结:

分布式全闪化时代不可逆转,

势不可挡

毋庸置疑,SSD对HDD的替代趋势已经来了,随着技术性能碾压、TCO优势显现、国产化产业链成熟、AI刚性需求四大因素叠加,使分布式全闪成为数据基座的必然选择。

不过,还需要强调两个客观事实:

一方面SSD出货量高速增长,市场渗透率逐年飙升。据Gartner分析指出,全球市场核心业务存储的SSD发货容量和收入分别是HDD的3.3倍和5.3倍。预计到2027年,SSD闪存发货量占比将超过50%,核心业务全闪存占比将超过90%。

另一方面技术持续迭代,成本将不断优化。随着闪存技术发展,SSD在单位容量成本上将得以持续优化。加上采用存算分离架构,进一步压缩成本,预示着全闪分布式存储向各个垂直行业渗透也将加速。

全球存储观察分析认为,未来五年,随着成本持续下探和应用场景不断深化,分布式全闪将走向普惠标配,为数字经济提供核心动力。

此外,面对全球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各个国家都在加强数据安全与数据主权的建设。为此,存储设备涉及数据安全与主权,以及供应链安全,国产SSD通过安全审查,驱动存储国产化替代加速,成为金融等关键重要领域的优先选项。

当前,随着DeepSeek等大模型行业应用的展开,作为AI应用基石的分布式全闪将发挥前所未有的作用。国内国外数据存储巨头都积极构建全闪生态,华为等企业通过伙伴先锋计划开放40亿商机,培养5000+工程师,构建百亿级全闪生态。

时代在变,满足应用需求的存储创新却从未改变。分布式全闪化时代不可逆转,技术与经济双拐点已至,势不可挡。何不顺势而为呢?

- END-

你怎么看?

欢迎文末评论补充!

【全球存储观察 |科技明说|全球云观察|阿明观察】专注科技公司分析,用数据说话,带你看懂科技。本文和作者回复仅代表个人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阿明观察
科技观点、人物观察、新闻评论。

特别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大咖秀专栏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wemedia@yesk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