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51WORLD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拟在港股主板上市。
港交所官网招股披露显示,北京五一视界数字孪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51WORLD”)于11月29日首次递交招股书。
根据招股书披露的内容,51WORLD布局3D图形、物理仿真及人工智能(AI)三大技术,构建了51Aes数字孪生平台、51Sim合成数据与仿真平台、51Earth数字地球平台三大核心业务。
招股书显示, 2021年、2022年、2023年和2024年上半年,公司营收分别为1.26亿元、1.7亿元、2.56亿元和0.33亿元人民币,同期净亏损分别为1.46亿元、1.9亿元、8710万元和6510万元。
三年半的时间里,51WORLD累计亏损4.89亿元。
问题来了,三年累计营收仅5.5亿,累计亏损却达到4.89亿元的51WORLD为何要在此时流血上市?未来的几年,51WORLD究竟能否改善盈利能力,扭转经营亏损的局面吗?
这些问题,还是得去招股书里找答案。
赴港IPO背后的无可奈何,成本黑洞拖垮“造血”能力?
读完51WORLD的招股书,不由得发出这样一种感慨:现在这个市场环境,科技公司想要盈利太难了。
核心原因在于,这些公司大都缺乏造血能力。
51Aes数字孪生平台业务,是51WORLD的营收支柱,2015年开始产生收入,到2023年,这一业务营收占到公司营收的79%,是妥妥的第一大业务。
51Sim合成数据与仿真平台、51Earth数字地球平台业务虽然也在成长,但对于营收的贡献相对较小,到2023年上半年,这两个业务的营收贡献率一个在11.5%,另一个在10.2%。
从增长速度来看,2021年至2023年,作为营收主力的51Aes数字孪生平台业务年收入复合增长率为70%。单从增速来看表现尚可,但数字孪生平台业务也好,合成数据与仿真也好,都是新兴的领域,看起来成长空间挺大,但问题也很“致命”,这些业务的商业化空间可能严重不足。
51WORLD在招股书里提到,自家的平台业务覆盖,19个国家及地区的超1000家企业客户,覆盖城市、水利、能源、汽车、交通、机器人、娱乐、社交媒体等10多个领域……
令人困惑的是,这么多客户,这么多领域,2023年营收规模却只有2.56亿?
这不由得让人怀疑,招股书里提到的业务覆盖的数据是否真实?还是说,数字化孪生这个行业,商业化确实很低?低到连业务遍布19个国家、服务1000多家企业客户的公司都很难盈利?
换个角度看,可能有另一种解释,那就是51Aes数字孪生平台、51Sim合成数据与仿真平台也罢,这些技术商业化还不是那么成熟。
一项不那么成熟的技术,在落地的过程中是需要不断地用成本去给商业化“填坑”的。
比如,之前很火的“元宇宙”以及“Web3.0”,这些新技术兴起使得相关公司获得了很大的关注度,但后来投资人们发现,现阶段这些公司的投入风险很大,而且很难在三到五年内带来商业化回报。
从这个角度看,当下51WORLD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现实是,现阶段数字孪生依然需要大量技术投入,而且这些投入将来也未必会很挣钱。
招股书显示,51WORLD的亏损跟研发成本可能有密切的联系。
2021年至2023年的研发开支分别为人民币1.06亿元、1.33亿元及1.04亿元,分别占同年或同期总营运开支的49.8%、54.1%及50.5%。研发开支长年占到一半左右。
而对比之下,2021年到2023年,公司营收仅为1.26亿元、1.7亿元、2.56亿元。换言之,研发投入没有带来足够的收益,技术研发并没有有效转化为商业价值。
短期来看,科技公司高研发投入并没有什么问题,但如果长期高研发投入,不能转为商业价值,那么最终可能会陷入“成本黑洞”,进一步丧失“造血”能力。
公司毛利率的下滑,也似乎印证成本问题正在拖累造血能力。
招股书显示,2021年到2023年公司毛利率分别为65.2%、65%、54%,到今年上半年,公司毛利率进一步下滑到50%。
毛利率的下滑短期内不是什么问题,一来科技公司的毛利率本就比较高,二来,随着业务规模扩大,毛利率有所下降也正常。
但问题是,现阶段51WORLD尚未开始盈利,如果毛利率进一步下滑,可能会抵消营收规模增长带来的利润增量,到那时候盈利恐怕就会变得更难。
盈利之外,更重要的是正向经营现金流。
值得关注的是,直到2024年上半年,51WORLD都还没能建立稳固的正向现金流能力,还在依靠融资“输血”。
从现金流的情况来看,2024年上半年,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净流出4998万元,融资活动所得的现金流净额为2.07亿,投资活动所得现金流为7379万。
也就是说,一直以来,公司的经营活动主要是靠之前股东融资来支撑的。
天眼查APP显示,据不完全统计,从2015年以来51WORLD经历了多轮融资,资方包括摩尔线程、商汤科技以及一些产业基金和风投机构。从时间来看,A轮融资到现在已经有9年的时间。
从资方的数量以及时间来看,接下来51WORLD继续从一级市场融资的空间可能已经有限,因此,在自身缺乏造血能力的情况下,到二级市场谋求新的融资机会,可能才是支撑公司业务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实际上,此次赴港其实也并非51WORLD首次IPO,2022年,51WORLD曾计划在科创板上市,23年12月又转战北交所、如今再度转战港股主板。
现在来看,转战港股,可能也是无奈之举,但碰壁科创板、北交所之后,51WORL能否顺利登陆港股,依然存疑。
“数字孪生”是不是又一个“元宇宙”?
科技公司IPO,讲好故事很重要。
数字孪生行业是个新兴行业,51WORLD在业务端的增速也可圈可点,但要靠这点给二级市场讲故事,恐怕并不容易。
这年头科技公司IPO,要么有清晰的盈利能力,要么就得“画饼”画得足够大。
显然,51WORLD似乎想要给资本市场画一个“超级大饼”。
招股书中,51WORLD提出了一个“地球克隆计划”,希望打造一个超大型仿真模拟器,并且提出要在2030年完成第五阶段目标,解决交通拥堵、AI训练、时空沉浸、安全预警、气候预测、能源工业等等显示应用的问题。
“虚拟科技赋能产业”,是不是有点熟悉的感觉?
没错,元宇宙兴起的时候,科技公司们也是这么说的,可后来的结果大家都知道,潮水退去后,各种元宇宙项目现出本相,最后落得一地鸡毛。
“数字孪生”“数字地球”会不会是另一个元宇宙?
这恐怕是每一个读到招股书的投资人都会停下来想一想的问题。站在投资人的角度来看,他们担心的可能不只是有没有造血能力的问题,更担心的是,“克隆地球”这个饼画得太大,大到有那么点不接地气。
“克隆地球”的想法,其实也并不是51WORLD的“原创”,
无论是谷歌的数字地球,还是英伟达发布Earth-2数字孪生地球,都已经开始了很长时间,这些项目背后,都有国际科技巨头的输血。
那么问题来了,还在靠股东输血51WORLD,到底有没有跟巨头抢饭吃的能力?
这个问题,值得深思。
另外,虽说是新兴领域,但数字孪生这个行业,并不是这两年才有的行业,数字孪生的概念也有了很多年,并且很多行业都有成熟的解决方案。拿商业化前景比较好的汽车行业来说,特斯拉已经将数字孪生应用于汽车制造,而特斯拉选择与英伟达、三星合作。
此外,这个领域,市场集中度其实不高。
根据招股书里披露的数据,五一视界市场份额为2.4%,排名行业第一,而排名第二到第五的市场份额差距不到1%。也就是说,不同落地行业里,可能有很多数字孪生解决方案供应商。
市场集中度的行业里,一般来说很难诞生真正意义上的“巨头”公司,但市场集中越低,反而越可能被外来的巨头整合。
一方面,巨头有稳定的现金牛业务,能持续不断的投入资源到一个新的平台、新产品上,然后用超越行业平均水平的高成熟产品,迅速拿下大部分市场份额,从而建立起竞争优势。
另一方面,对于像数字孪生这类需要长期投入的技术,也的确很难通过第三方融资渠道,获得源源不断的资金注入。
说白了,这是个烧钱,烧规模的赛道,这个领域,只有真正的巨头来做可能做得好商业化。
目前国内,数字孪生行业处在初期发展阶段,国内的巨头们的精力大多还集中在AI、大模型上。注意到数字孪生领域的巨头并不多。
如果将来有一天,国内的巨头开始花更多的资源进入数字孪生行业,51WORLD还能不能保持现有的竞争力?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退一步来说,如果届时51WORLD还能保持业务上的竞争力,那么是不是也意味着需要继续保持高研发投入?到时候,高成本的问题,可能还是很难得到解决。
好的一面是,对于业务经营的可持续性问题,51WORLD管理层已经有所意识,并开始业务上的调整。
从2022年开始,51WORLD开始尝试消费者业务,51EarthBuilder则是一款低门槛3D创作工具,也开始向C端市场落地。51WORLD创始人兼CEO李熠也表示,做消费者业务,既有“技术上的积累,也有对外部市场和用户需求的感知”。
发力C端能不解燃眉之急,我们不得而知,但对于处在谋求上市阶段的51WORLD而言,任何有助于提升经营能力的改变,都是一件好事。
最后,有一点值得相信的是,数字孪生是未来各行各业不可或缺的工具,是数字生产力时代的“水电煤”。
做“水电煤”的价值固然很大,但仰望星空的前提,是能够脚踏实地。接下来,51WORLD如何“脚踏实地”找到自身造血能力,值得持续期待。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公司法定披露内容和已公开的资料信息,展开评论,但作者不保证该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及时性。另: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文章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与否须自行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