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极大咖秀

登录 | 申请注册

赋能行业变革,华为持续推进运维运营数智化转型

丁常彦 2023-11-09 阅读: 9,978 次

在各行各业数字化转型持续深入的今天,企业对服务提供商的要求与日俱增,运维服务在企业数字化转型中所扮演的角色日益凸显。与此同时,在数字技术与业务的双轮驱动下,运维运营也在加速数智化转型。

运维运营的数智化转型,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层面:

01 网云层面,正在从单域演进走向融合发展,向综合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加速演进;

02 云-AI层面,正在从信息化为重心向AI化为重心升级,从成本效率模式向新业态模式转移;

03 计算-网络层面,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演进、交叉融合,底层技术适配正在带来运维运营需求。

在这一趋势下,企业迫切需要积极推动运维运营的数智化转型,以满足企业数字化变革的需要;相应的,企业对于运维运营服务提供商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运维运营面临四大挑战

首先,服务场景广,业务持续发展。伴随着企业核心业务的多元化,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诉求不断增加;面对业务场景的持续扩展,运维运营服务通过数智化转型,可以更好地支撑多元场景演进迭代,推动企业业务创新,实现快速适配。

其次,统一管理难,运作不规范。在传统的运维运营服务中,由于缺乏体系支撑,管理规范很不成熟;而通过运维运营的数智化转型,则可以加速企业业务发展,推动行业实践,实现规范运作。

第三,技能要求高,技术栈需转型。在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企业网络架构日益复杂,运维运营需要全栈跨层跨域才能更好地实现网络的高效运维;运维运营通过数智化转型,可以大幅提升技能水平,激活组织,实现技能融合、驱动服务能力的提升。

第四,服务对象多,系统数据割裂。为了满足企业数字化转型需要,传统运维运营服务逐渐形成了众多“烟囱式”管理工具,在实际运维运营中往往需要多屏切换;而通过数智化转型,运维运营服务可实现服务对象的统一管理,并通过万物互联实现集中管控。

持续推进运维运营数智化转型

在过去几年间,为了推动运维运营服务的数智化转型,华为中国政企服务携手客户、伙伴,不断去探索。

2018年,华为举办首届面向政企客户和伙伴的运维峰会,在会上华为介绍了基于自身三十年运维实践,针对标准化、工具化、自动化和数字化四个不同运维阶段,提出了覆盖咨询、规划、实施、运营和提升的全生命周期运维方案,以助力IT运维服务的服务自助化、运营可视化、运维自动化。

2019年的第二届峰会上,华为详细介绍了统一运维平台IMOC,以平台推进运维可视化、自动化与智能化,此外还有基于平台与伙伴们联合的运维方案,应对不同客户不同场景的运维需求。

2020年,华为提出了“智能感知-分析改进-辅助决策”的价值主张,为行业运维赋予了全新理解与内涵。由此,华为通过“统一监控框架+数据中台+AI引擎”,构建起运维数字底座,并为各行各业的客户打造了周密而完善的“咨询+平台”一站式解决方案;并积极引入运维AI分析能力和实践,有效提高IMOC平台的易用性、开放性和快速响应能力。

2021年,华为首次发布“行业运维HI-OPS 3.0”,实现运维价值可运营、态势可感知、风险可预知,并将这种数字化的运维服务深入到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政务等不同的运维场景中。同时,华为还通过打造数字化运维转型解决方案,以及远程运维(SaaS)服务,推进运维的数字化。

四个关键条件助您数智化转型

首先,建平台——业务数智化使能平台。华为依托神农统一运维平台IMOC,已经实现架构牵引、回归业务,切实贯彻以客户为中心;同时,华为基于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也构建起iDOP运营平台,可提供体系化标准化的数字化运营服务能力,助力运营服务效率提升和业务价值实现。

其次,转组织——明确的岗位职责,专业的组织团队。目前,企业运维运营的数智化转型主要分为两种模式:业务赞助式和团队融合式。业务赞助式就是业务方将转型完全交由数字化团队,而团队融合式则是业务方与数字化团队组成专门的项目团队来推进。但不论哪种组织模式,都要有完善的治理模式和明确的考核激励。

第三,转流程——标准规范的数字业务流程。标准规范的数字业务流程需要从以下三个层面来构建:业务对象数字化、业务流程数字化和业务规则数字化。在此过程中,企业首先要实现标准规范的数字业务流程从线下到线上,并在此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完善,驱动业务改进和模式创新。

第四,精度量——精细化度量管理体系。如今,华为已经在运维运营数字化管理上构建起MAI模型(测量Measure、分析Analyze、改进Improve),可以更好地实现基线管理、Benchmark(基准点)、KPI/SLA、分析与提升,从而提升运维运营的效率、质量和客户满意度,并降低成本。

如今,第五届华为中国政企运维峰会即将在11月16日上午召开,华为将分享过去两年来在运维的实践与探索,来自客户和伙伴也将分享他们在新场景和新技术下的独特实践。

丁常彦
科技领域资深新媒体,关注TMT。

特别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大咖秀专栏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wemedia@yesk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