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海峰的通信生活
青岛,别称岛城、琴岛、胶澳。过去,青岛拥有诸多名片,是沿海开放城市、经济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国际性港口城市、滨海度假旅游城市、幸福宜居城市, 更被誉为“东方瑞士”。
如今,青岛紧抓算力时代机遇,将人工智能作为推动实体经济振兴发展的十大新兴产业之一, 立足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优势,突出链式发展、龙头引领、平台赋能、场景应用,人工智能产业生态持续优化,打造属于自己的科技名片。
处于人工智能发展前列的青岛,在人工智能成果转化、人工智能助力海洋科技、产业智能化升级等方面,取得怎样的成果?
6月26日-27日,《海峰看科技》跟随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媒体探营青岛站活动,来到青岛,亲身体验青岛人工智能发展,探寻以上问题的答案。
青岛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筑牢人工智能底座
“十四五”规划开局之际,人工智能产业也迎来了全面发展。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将从政策资源、技术生态、应用场景等多个方面助力人工智能全面产业化。
为此,我国陆续发布许多相关政策。2021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新型数据中心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加快推进边缘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等标准建设,支撑新技术新应用落地;2022年国务院发布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推动智能计算中心有序发展,打造智能算力、通用算法和开发平台一体化的新型智能基础设施……
青岛将人工智能作为推动实体经济振兴发展的十大新兴产业之一,引入华为昇腾人工智能全栈解决方案,2023年2月,上线青岛人工智能计算中心。
据悉,该计算中心是山东省内首个人工智能计算中心,首期建设100P算力,可面向社会提供普惠公共算力和人工智能应用创新等服务,并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青岛重点行业应用深度结合,为青岛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在参观过程中,我深刻感知到青岛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几大亮点。
第一,青岛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基于昇腾AI 基础软硬件平台,实现人工智能和高性能计算自主创新,突破软硬件基础关键瓶颈。
第二,在政府的统筹规划下,青岛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有效解决青岛及区域智能化转型过程中的算力需求和服务问题,大幅降低昂贵算力成本。
据介绍,截至2023年6月20日,青岛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已与海尔、海信、中车四方等50多家头部企业和科研机构、高校,面向智慧海洋、平安城市、智慧交通、工业质检、智能制造、智慧电力六大领域,实现了70多个算法模型创新,孵化了120多个场景化解决方案。
第三,青岛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结合青岛区位优势与产业特色,在海洋领域推进AI前沿研究,在海洋气象监测、海洋环境变化等领域形成重大科研成果。
中国海洋大学:开启海洋研究AI新范式
中国海洋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为中欧精英大学联盟、北极大学、国际南极学院、国际涉海大学联盟成员。拥有科学考察实习船舶3艘,形成了自近岸、近海至深远海并辐射到极地的海上综合流动实验室系统,具备了一流的海上现场观测能力,更是在北极海冰及海洋环境预报研究方面处于领先。
在海洋研究中,如何借助人工智能,推动海洋研究走向新阶段?我在参观中国海洋大学过程中,注意到中国海洋大学借助人工智能,研发出北极海冰大模型、琅琊泊海洋环境预报大模型,引领海洋研究进入AI新范式。
北极海冰大模型在海冰预报方面,将实现全球率先支持在线计算的北极气-冰-海环境实时监测设备,北极海冰密集度亚公里级分辨率精准预报与模型在线学习,形成局地大气和海洋过程响应与反馈机制分析的AI新范式。
据介绍,北极海冰大模型采用昇腾AI基础软硬件平台,让超大规模海洋模型的训练和部署更高效。未来,北极海冰大模型将提升北极海冰及其他海洋条件的实时预报能力,实现首个基于人工智能的北极海冰亚公里级预报系统的业务化运行,相比于传统数值模拟预报在预报精度和预报时延上分别提升10%和降低20%以上。
近年来,在人工智能推动下,海洋预报开启了AI+智能化发展。青岛人工智能计算中心联合中国海洋大学共同孵化了“琅琊泊”海洋预报大模型,目前已有多项成果集成到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国家气象局等单位业务系统中的成绩。未来,可对全球任意区域,不经训练可实现2小时内的强对流临近预报。
琅琊泊海洋预报大模型在海面风场实时订正、海浪实时订正、强对流预报三方面实现了突破创新。具体而言,琅琊泊海洋环境预报大模型实现了澎湃算力浇灌,海洋环境预报实现阶段性进展,攻克强对流预报难点,助力研发降本增效。
“琅琊泊”海洋环境预报大模型-强对流30 min 预报个例
通过AI+海洋的琅琊泊海洋预报大模型,海洋预报更加精准高效,能对海洋工程、海洋渔业带来重要意义,并对航行安全、海岸活动等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白龙”开启海洋观测新纪元
近年来,随着十八大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目标提出,我国海洋观测已从近海走向深远海,在深海观测领域正持续缩小与欧美差距。随着新技术发展,海洋观测对深海浮标提出了更高要求。
“白龙”浮标作为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自主研发的国内首套6000米级观测锚系浮标系统,是深海气候观测的重要支撑平台。该浮标系统不仅能够采集海水温度、盐度、海流等水文要素,还可以观测海面的风速、风向、气温、气压等气象要素,并借助卫星通信系统将观测数据实时传回岸站,岸站系统同时可以监控和实时调整浮标的运行状态。
近期,“白龙”浮标借助昇腾AI基础软硬件平台的边缘计算等技术,实现了浮标的智能化升级。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宁春林介绍了浮标引入AI后实现的三方面升级。
首先,通过建立关键海洋过程的AI模型,浮标利用海水温度数据就可以在浮标端对内波进行实时识别,并根据需要进行智能加密观测,从而获取高时空分辨率的内波观测数据。
其次,通过对安装于浮标上的摄像机所拍摄的图片进行智能分析,可以快速识别浮标站位周边的船和人并及时进行预警和现场取证,从而大幅降低浮标遭受人为破坏的可能。
最后,浮标可借助其自主升降剖面仪上的水下高速相机,利用所拍摄的图像通过人工智能算法,识别和分类海洋浮游生物。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青岛研究院:昇腾AI助“卫星”开口说话
卫星与地面通信的带宽有限,导致卫星从太空中拍摄的单幅数GB的遥感影像,很难快速传回地面。近年来,AI技术被认为是最适合对遥感影像进行关键要素提取的方式之一。
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青岛研究院,我看到以华为Atlas 200AI加速模块为主,并搭载FPGA等关键器件的星载实时计算系统。
据介绍,该系统是北航青岛研究院基于多年卫星领域研究基础,可满足星上搭载、地面测试、外场试验等多类型接口,真正实现一机多用。
卫星由于能源供给有限,难以支持高性能计算。北航青岛研究院通过对设备的优化设计,可实现在较低功耗条件下,提供更强的AI推理能力,可实现将原本需要数小时的信息获取时间缩短至分秒级。
据介绍,星载实时计算系统将应用于商业航天领域各类卫星,极大提升卫星的AI运算能力,有力支撑自然资源保护、区域态势感知等多类场景落地,也将应用于自动驾驶、边缘计算等对能耗要求较敏感行业。
笔者观察:人工智能让青岛焕发新活力
过去的青岛,挖掘海洋价值,在海洋牧场建设、养殖工船研发、海洋食品研发等方面取得瞩目成绩。如今,智能化成为新蓝海,算力成为新生产要素。
但算力依然面临诸多挑战。如华为集群计算总经理朱照生曾指出,对于很多科学研究人员及企业研发人员来说,算力仍然是一个“奢侈品”。如何筑牢算力基础设施?
从青岛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到中国海洋大学,从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青岛研究院,青岛在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方面举措,让人印象深刻。
在6月26日举行的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媒体探营(青岛站)沙龙上,中海海洋大学、北航青岛空天技术应用研究院、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中科院海洋所海洋大数据中心、米塔碳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等相关负责人与省内外多家与媒体面对面,共同探讨AI如何在海冰预报、海洋环境预报、海洋气象、遥感卫星在内的各个领域发挥强大的驱动力。
经过一路参观,以及聆听业内专家介绍,我认为,青岛在构建安全可靠、普惠、易获取的算力基础设施中,之所以能取得瞩目成绩,离不开青岛在人工智能方面发布的各项政策,也离不开华为等合作伙伴构建的繁荣生态。
随着青岛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的持续发展,研究机构、企业等在人工智能应用方面的持续创新,以及产业界打造“共建、共享、共赢”的AI产业,将让人工智能之花开遍青岛,真正为我们数字中国建设构筑牢靠的底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