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极大咖秀

登录 | 申请注册

深度解读:华为将如何加速运力、算力、存力协同,拥抱智能世界?

海峰看科技 2023-04-23 阅读: 2,764 次

文/黄海峰

数字经济成各国发展的重点,正快速发展。比如,2025年,我国数字经济占GDP比重将超过50%。相比趋势,我们更好奇这一宏伟预测目标该如何实现?业界认为,超前布局ICT数字基础设施必不可少。

作为通信行业领头羊,华为具备30多年ICT技术积累,过去十年研发投入近万亿元,成为ICT行业前进路上颇具价值的参考风向标。

下一步,华为要如何做强ICT?4月20日,华为ICT战略与Marketing总裁彭松在第20届华为分析师大会上发表了“持续技术创新,携手迈向智能世界”主题演讲,提出协同发展运力、算力、存力,以高效释放数字经济活力。

“数字基础设施好比数字经济时代的高速公路,通过运力、算力、存力三者协同发展,让数据采集、传输、计算、存储和分析更高效,进而跃升数字生产力,充分释放数字经济活力。”彭松在会上如此表示。

1111111111111

行文至此,有读者不免疑惑,上述三“力”听起来过于技术,业界该如何理解这些概念?三者之间有何关系?又将如何促进数字经济发展?今天,我们为大家深入浅出地分析下。

三“力”战士,释放数字经济活力

2021年,华为发表《智能世界2030》报告,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充满想象力、大胆而又务实的智能世界。该报告之后被业界多次引用。

历经2年探索,智能世界之路有成绩也有挑战。在本次分析师大会,华为针对构建智能世界十大挑战的“通信”和“计算”两大核心命题,进行分享,与分析师们深入探讨。

要走向科幻感十足的智能世界并非朝夕之功,在这个过程中,离不开数字经济这双无形大手的推动。数字经济是改变全球竞争格局关键力量,被多个国家定位为战略发展方向。面对2023年全新局面,各国如何让数字经济“跑”起来?彭松在会上创新性提出“运力×算力×存力=数字经济活力”这一代表性公式。

该公式非常扼要说明提升经济活力的关键要素和协同。如今在数字时代,数据已经和水、电、石油等一样成为战略级生产资源。要持续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实现信息和数据的指数型增长,必须要让高质量的数据要素活起来、动起来、用起来。

因此,以5.5G为代表的高品质运力,以大数据存储、闪存为代表的海量数据存储的能力,和以超算、智算为代表的多样化算力,组成三“力”战士,共同构成网络基础设施底座,对国家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

简单来说,大家可以将发展数字经济想象成运作大型计算机。运力是主板电路,负责计算机内多模块间和多个计算机之间的通信和协调。算力是CPU,运算能力越强,处理数据速度越快,处理数据量越大,应用跑起来越流程。存力是计算机中的内存模块,用来存放所有数据和程序,存储容量越大,存储操作处理得越高效,就越能发挥数据价值。

通过主板、CPU和内存三大模块间的高效协同,就能使得计算机发挥最佳性能。换言之,三“力”战士的通力合作,并肩作战,就能从数字基础设施层带动数字经济的发展。“我们将持续技术创新,助力客户构建领先的数字基础设施,加速迈向智能世界。”彭松说道。

接下来,我们将对三“力”战士逐一解读。

夯实运力:全面迈进5.5G时代

发展数字经济已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共识,而当下连接数、数据消耗等正呈现惊人的急速增加。据华为《智能世界2030》预测,到2030年,预计全球连接数将达到2000亿,人均无线蜂窝流量将超过600GB每月,增长40倍以上。

因此,数据传输能力越来越被人们所看重,5.5G、IP网络和光网络均是当前发展势头不错的网络传输技术。今天我们主要来聊聊无线领域的5.5G。随着XR演进,煤矿、工厂、港口等行业数字化持续发展,当前5G网络能力无法满足上述业务多个场景的网络要求,比如4K高清视频回传就要求超强的5G上传能力。所以5.5G成为5G演进的必然阶段。

5.5G时代是怎样的?不妨畅想下,一方面,消费者、家庭宽带和办公园区的网络体验将从1Gbps提升到10Gbps。另一方面,10倍网络能力提升将为运营商带来100倍市场机会。

基于此,彭松提出要建设领先“运力”设施,用更领先的5.5G、F5.5G、Net5.5G为代表的技术,构建千亿物联,万兆体验的网络能力,运送无处不在的海量数据。这些5.5G如何实现,发展如何?我们来逐一梳理。

首先,无线5.5G最为人们熟知,其把5G场景定义的三角形(eMBB、mMTC和URLLC)变成5.5G的六边形(新增UCBC、RTBC和HCS),具备下行万兆、上行千兆、千亿联接、内生智能四大特征,主要应用场景是XR/元宇宙、广域大上行业务、工业制造和全场景物联,预计将在2024年实现商业化。

在无线5.5G实践层面,华为在中东完成10Gbps验证,在深圳坂田基地建设5.5G City样板点,联手海尔集团建立全球首个无源物联网工厂,携手臻像科技助力裸眼3D AR游戏应用发展。

其次,区别于无线5.5G,F5.5G技术则是以光纤为传输介质,主要以10G PON、Wi-Fi 6、200G/400G和NSU-OTN等技术为代表,具有大带宽、低时延、广覆盖和安全可靠四大特点。在去年分析师大会上,华为首提F5.5G产业愿景,并推出八大创新技术。

在F5.5G实践层面,华为在欧洲、中国、中东均完成了50G PON验证,并与芬兰运营商、沙特电信等运营商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在国内,华为联手重庆联通完成池化波分试商用。

最后,华为在2022年提出Net5.5G倡议,并阐述了Net5.5G演进的关键发展方向,主要技术包括Wi-Fi 7、800G和SRv6等。在产品层面,华为以iMaster NCE为核心,帮助全球运营商建立高体验高品质的家庭宽带网络和服务。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通过在技术、标准、产品等多方面创新自立,华为正在加速将5.5G带入现实,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5.5G技术的领先性。

增强算力:共建多样性计算新生态

近几个月,以ChatGPT、文心一言为代表的新兴AI应用带动了算力需求“爆炸式”的增长,AI算力则成为主要增量。

据IDC预测,2022年中国智能算力规模将超过通用算力规模,达到268.0 EFLOPS,预计到2026年智能算力规模将达到1271.4 EFLOPS。无独有偶,据华为《智能世界2030》报告预测,未来10年人工智能算力需求将会增长500倍以上,达到108 ZFLOPS。

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走深向实的过程中,华为携手产业伙伴共同构建鲲鹏通用计算和昇腾AI计算生态,在多样性计算领域不断突破。

彭松在会上分享,华为已经发展了310万名开发者,5200家合作伙伴,孵化了超过14000个解决方案。不仅如此,华为还开源欧拉、高斯、昇思等基础软件,在全国参与建设多个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助力鹏城实验室打造中国算力网。

知行合一,笃行致远。我们看到,为了以更好姿态迎接智能世界到来,华为正积极洞悉人工智能发展趋势,聚焦计算产业根技术创新,使能开发者的同时,还为业界打造有竞争力的产品,并携手伙伴打造体系化生态产业,构建我国算力的坚实底座。

强化存力:构建多云时代可靠底座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兴起和物联网设备普及,全球数据量正在呈指数级增长。中国信通院数据显示,到2035年,全球数据量将达2142ZB,是2020年数据量45-46倍。此外,据华为《智能世界2030》预测,到2030年,全球每年新增数据量将突破1YB量级,相比2020年增长23倍。1YB是什么概念?这相当于4万亿台256GB高端手机的存储能力。

数据成为未来智能世界必不可少的燃料,谁能用好数据,谁就更有机会成功。在多云时代下,华为积极构建面向全应用的可靠存储底座,让数据存得下、跑得快、用得好,使能运营商业务创新。在多样化数据生态下,华为融合存储资源池包含OceanStor Dorado、OceanProtect等多种产品,在性能和可靠方面做到双极致。

随着YB数据时代到来,数据应用蓬勃发展。据笔者了解,华为进入存储领域已有18年历史,华为存储2022年服务全球400多家运营商客户,拥有12大研发中心,存储专利超过800个。不仅如此,华为主存储连续7年入选Gartner魔力象限领导者,华为分布式存储更是获得了Gartner Peer Insights客户之选称号。

不得不说,华为存储在业界受认可很高,也让我们看到了平凡数据中的不凡潜力。

笔者观察:拥抱5.5G时代,迈向智能世界

华为分析师大会是ICT行业一年一度的盛会,也是业界了解华为对前沿趋势判断及其产业发展洞见的重要窗口。在昨天大会主题演讲中,我们从宏观层面感知华为数字化转型经验和构建智能世界假设及愿景。

这次彭松的演讲,则在微观技术层面为大家指出了清晰的拥抱智能世界的路径,即大力发展运力、算力和存力的无短板三“力”战士,在烟火气逐渐升温的2023年,加快5G时代向5.5G时代演进步伐,充分激活数字经济活力。从彭松介绍,笔者也更清晰华为每年上千亿研发资金,花在了哪里。

最强大的力量是同心合力,最有效的方法是和衷共济。驶向智能世界航向已定,面向未来,笔者希望标准组织、运营商、垂直行业等产业各方,与华为携手,借由三“力”带来的强大数字能力,释放强大数字生产力,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注智赋能。

海峰看科技
独立科技评论员,《海峰看科技》账号创始人,多次接受央视、环球时报、科技日报等采访。 ICT行业杂志前副主编,从业十多年,聚焦5G、手机、IoT、光、云、AI、互联网、智能汽车、机器人等。 每年与超100位科技行业企业CXO/VP/总监面对面交流。 多个年度《中国信息通信行业发展报告》特约撰稿人。 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曾获十大通信行业自媒体称号。

特别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大咖秀专栏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wemedia@yesk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