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极大咖秀

登录 | 申请注册

我在福建,探寻数字中国轮廓

海峰看科技 2023-04-17 阅读: 3,751 次

​文/黄海峰的通信生活

中国数字化发展的风向标——第六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将于4月27日至28日,在福建省福州市举办。

我依旧记得去年参加第五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时的盛况:来自央企、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和行业龙头,共有近1500家企业纷纷亮相,展示其最新鲜、最亮眼的“黑科技”产品及数字化解决方案。大会也取得了累累硕果,国家网信办、工信部等部委和权威机构累计发布近100份行业政策和分析报告;大会期间开展了近100场项目对接洽谈活动,近2000个数字经济项目签约落地,总投资超1.3万亿元。

从上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的成果管中窥豹,相信行业内部认识普遍认可,数字中国建设已到开花结果时,政府、运营商、相关企业都拧成一股绳,齐心协力推进我国千行百业数字化转型。

与此同时,也有网友对数字中国的理解是“不识庐山真面目”。的确,很多人“只缘身在此山中”,尽管已经享受到数字技术为生活生产带来的改变,但并没有直观地感受和亲眼见证数字中国成果转化的过程。

4月10日—12日,《海峰看科技》参加“看见数字中国”——数字中国建设成果转化媒体探营活动,走访福州市、平潭县、古田县、厦门市多地,深入企业生产一线,探寻数字化实践案例,捕捉高质量发展脉搏,见证数字中国建设新成果。

无人机起飞!不只让电力工人少爬塔

第一站我来到国网福建双创中心,看一看当电力行业遇上AI、无人机等数字化技术,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要知道,输电环节是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输电通道、线缆、杆塔等的运维检修,是保障电网安全运行的重要工作。我在现场了解到,电网运维普遍存在网络覆盖差、施工环境恶劣等问题,导致传统人工巡检难度大。爬电力塔30年的国网平潭供电公司运维检修部输电运检班长施强分享,现在没有年轻人愿意来干这个工作,因为太累、太苦、太热、太危险。

数字化技术成为解决痛点的“利器”。依托AI平台+大模型,带来的无人机辅助人工巡检、图像抓拍摄像头等手段,在线路巡视中起到重要支撑作用,使能更好运维不断增多的电力设施,保障用电。比如,采用传统人工识别每处理1张图片,需要至少2分钟,而依靠巡检影像标注与缺陷智能识别系统,处理1张图片用时却不到5秒。此外,无人机巡检场景方面的缺陷发现率超过85%,误检比小于3。可以说AI不仅干活干得快,还干得好。

我在平潭县看到的,就是这些数字化技术的有效应用。国网福建电科院联合福州供电公司在平潭综合实验区建成全国首个海岛无人机网格化自主巡检示范区,实现海岛输变配等专业网格化协同自主巡检,提升无人机巡检质效。

据悉,国网福建电力现有无人机1500余架、持证飞手1200余名、无人机机场55套;年均巡检杆塔31万多基次、上传高清照片500万余张;人工智能识别覆盖率超80%。

何为“无人机机场”?它是电力现场巡视的最新技术,相当于无人机的保姆与管家。监控中心的机场网格化作业模块远程下达任务后,机场自动唤醒无人机,并指导其自动执行巡检任务;执行过程中,全程可监测,并支持人工干预中断任务,切换手动操作;执行任务完毕后,无人机自动返航回收再进入机场,将数据上传到服务器,通过服务器端内置的智能处理中心,自动处理数据,生成缺陷报告等巡检所需的成果。

值得一提的是,国网福建电科院自主研发并在全省推广应用“机场网格化作业模块”,他们巧妙地将该模块比喻为电力无人机机场版的“打车”软件。机场网格化作业模块通过智能调度能力,根据业务部门生产需求,自动匹配最近的机场为其执行作业。其中,各个专业为“打车”用户,机场为我们的共享“车辆”,通过智能调度,实现最近距离的机场抢单。

参观国网福建电力让我形象生动感受到,数字技术与电力行业的结合,不但提高了电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减少故障和事故的发生,同时还提高巡检效率,减少巡检成本和人力资源,正如国网福建电科院输变电中心副主任陈伯建对无人机巡检的精准总结,“人在地上,眼睛在天上”。

我这次所看到的只是部分智慧电力部分场景,相信在越来越深厚的ICT数字基础技术支持下,将来会有更多的场景助力数字中国的发展。

智慧交通,精准下刀

每次堵车时,你是否渴望“一路绿灯”的畅快驾驶感受;每次通过无信号灯的斑马线时,你是否小心翼翼,提心吊胆;每次苦于寻找停车位时,你是否无数次吐槽“车位到用时方恨少”?

我在此次活动的第二站——平潭智慧交通建设项目基地,找到了根治上述交通出行痛点的“良方”。

平潭综合实验区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交通指挥中心副主任吴朗介绍,平潭县在日常交通管理过程中主要面临三大压力:其一,在全面开放及经济复苏背景下,服务保障市民和游客的出行所带来的压力;其二,随着道路里程和车辆保有量的不断增加,如何精准预防道路交通事故的压力;其三,如何通过精准研判打击交通违法,保障辖区道路通行环境有序畅通所带来的管理压力。

对此,平潭交警在2021年,引入了华为云城市智能体的TrafficGo智能交通系统。同时,平潭综合实验区公安局依托“华为云大数据”现代信息化技术,建成平潭智能交通体系。该项目为福建首个智能交通项目,主要包括智能交通前端、配套网络及安全体系、AI交通体系、基础支撑、指挥分中心、接处警系统升级6大建设模块,以AI技术精细优化信控配时,保障交通出行畅通、态势监控精确出警确保出行安全、大数据研判化被动为主动。

我了解到,平潭智慧交通建设项目共有四大亮点:亮点一,AR实景指挥平台,融合视频、违法、路况等数据,实现交通实景指挥管控交通秩序;亮点二,AI自动优化信控方案,共在50+路口搭载195套配时方案、60套主干线绿波,全天通行速度提升18.9%;亮点三,大数据平台精准分析整合数据,平台整合视频、雷达、停车等数据,支撑停车诱导、交通管理等应用,助力交通管理,舒缓交通拥堵;

亮点四,AI图片预审+智能非现场多算法平台,AI自动预审图片,每日处理违法案件500余例,识别多种非违章违法行为,准确率大于90%。

吴朗骄傲地表示,引入智能交通系统后,整体通勤时间由50分钟下降至30分钟;平均拥堵指数由1.36下降至1.22;全区平均行车速度由40.25KM/H上升至45.68KM/H;2022年全年道路交通事故同比下降11.22%,死亡人数同比下降47.37%,受伤人数同比下降14.93%。

可以看出,当交通系统拥有了数字化“武器”后,在感知能力方面,更加客观、准确、超前,对道路交通事件、交通事故、交通违法、交通安全隐患,可以实现敏锐感知、及时预警、主动防控。因此,在业务处置方面,平潭交通也实现了从“被动反应”转变为“主动进攻”,从“事后倒查”转变为“事前干预”、从“经验驱动”转变为“数据驱动”。

精准、精细是我对平潭智慧交通建设项目的最大感受,科技的力量如手术刀般,让老大难的交通问题迎刃而解。对于交警,数字技术让管理措施变得高明,管理效率大幅提升,管理质量更加优异,获得大量数字警力。对于百姓,智慧交通则可以带来安全、畅通、舒心的出行体验。

种菌菇也用“高科技”

健康营养的香菇、温润滋养的银耳,是当今百姓餐桌上的宠儿。但你知道吗,这些平日里稀疏平常的美味食材,竟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古田县这个小城市,而且,种植过程还用上了高科技!

没错,古田县正是此次行程的第三站。被誉为“中国食用菌之都”的古田县,不仅环境秀美,气候温润,适宜种植菌菇类农产品,还拥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日照充足,适宜对太阳能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

然而,以往古田菇农建设的大量传统木质菇棚,占地大、消防安全隐患大,难以监管还严重影响了乡村面貌。古田的菌菇产业亟需走上智能化发展的道路,推行标准化、集约化、专业化的现代化农业生产。

在此背景下,菌菇产业与光伏“一拍即合”。中共古田县委副书记郑圭冬向《海峰看科技》介绍:为了推动“绿色能源+生态种植”融合发展,挖掘古田县绿色经济发展潜能,2021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指导和支持下,古田县积极探索食用菌菇棚“光伏+”改造工作,并最终落地古田县食用菌菇棚光伏+现代化农业提升项目。

据悉,该项目由中国电建集团福建省电力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建设,采用华为新一代1500V智能组串式光伏系统。项目总占地501亩,总装机30.75MWp,总投资约3.7亿元。目前,共打造各类食用菌标准化生产菇棚近1000间,并配套建设保鲜冷藏库、烘干场等基础设施,预计可年种植香菇530万筒、银耳242万筒、猴头菇或其他菌类50万筒。

经过提升改造后的菇棚,更方便菇农生产种植,产量与传统菇棚相比提高10%。光伏发电更是“全年无休”,延伸了菇棚的产出效益,光伏年发电量3000万KWh,减少碳排放26426.46吨/年。

此外,传统的银耳种植方式,难以控制菇棚温湿度,导致产量低、品质差。古田县通过在银耳菇棚中引入恒温箱等智能化设备,保障菇棚始终处于最适宜银耳生长的条件,实现银耳产量翻倍,品质提升。

在参观过程中,郑圭冬及养殖户在讲话中,毫不吝惜地透露出农业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欢喜。毋庸置疑,古田县食用菌菇棚“光伏+”项目是数字农业(数字乡村)中值得借鉴的标杆。我认为,该项目难能可贵的是,它并没有为了数字化而数字化,而是切实地结合当地产业、环境等特点,寻求适宜的技术与之有机结合。也正是因此,菇棚“光伏+”示范基地,成为古田县食用菌产业发展“强链壮链”的一个缩影,让数字技术为百姓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好处。

智慧应用场景的集大成者

福建之行的第四站,我来到华为(厦门)开发者创新应用中心。

据华为(厦门)开发者创新应用中心负责人介绍,该中心是华为基于鸿蒙在全国设立的首个开发者创新应用中心,覆盖智能交通、运动健康、教育、医疗、家居、工业等全生态智能场景体验。

正如负责人所介绍的一般,我概括华为(厦门)开发者创新应用中心为智慧应用场景的集大成者,颇具未来感。中心展示了厦门本地优先进行鸿蒙适配的企业产品,从人的衣、食、住、行等一站式生活轨迹,体现鸿蒙在生活方面带来的改变。

在行业创新层面,华为(厦门)开发者创新应用中心在全国首发“开发者生态八大行业场景联合解决方案”,包括智慧交通、智能工厂、智慧医护、人才培养、智慧家电、智慧照明、运动健康、智慧储能。八大行业场景将广泛应用于交通、金融、能源、制造、教育、医疗等行业,帮助各行各业客户解决数字化转型难题。

全场景的鸿蒙系统所描绘的智能世界令人神往,这固然离不开华为对各大应用场景的深刻洞察,以及对操作系统等根技术的不断创新、深耕,与此同时,根深才能叶茂,操作系统的发展更是离不开一个繁荣的生态。在现场的“生态伙伴树”也印证了华为对生态建设的重视。

登陆“元宇宙第一岛”

离开脚踏实地的农业场景,第五站我来到了天马行空、给人以无限可能的元宇宙空间——中国移动咪咕公司位于厦门的元宇宙总部。

我在咪咕打造的元宇宙比特空间展厅中,现场体验了“鼓浪屿元宇宙”、 “星际广场”、“星座·M”、“元宇宙高尔夫”、数智人视频彩铃等代表性的数智融合应用新场景,领略元宇宙比特景观的魅力。据咪咕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比特景观是原生于物理时空且与之交融的数字时空编排,包括比特空间、比特资产、比特数智人、比特场景、比特转播等。

其中,“鼓浪屿元宇宙”作为中国移动咪咕与厦门市人民政府在2022年达成战略合作后,率先推进的国内文旅元宇宙标杆示范项目,是咪咕公司基于元宇宙MIGU演进路线图打造的全新比特场景。该项目以世界文化遗产“鼓浪屿”为原型,通过映射物理时空,用户互动创造,聚合生态共建等,为用户提供文旅游览、互动娱乐、消费购物等数字生活体验,打造自主可控、自由探索、即时互动、实时在线的“元宇宙第一岛”。

此外,“元宇宙+高尔夫”新场景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手持高尔夫球杆形态的运动器,通过传感器感知挥杆瞬间的力度、方向,即可在大屏幕上1:1模拟出高尔夫球场实时运动情况和相关数据。我了解到,“元宇宙+高尔夫”的实现,基于“高尔夫尊”(咪咕的合作伙伴)积累的室内高尔夫技术优势,与中国移动5G+算力网络、游戏云等创新技术相结合,两者相辅相成,未来将立足咪咕-亚电联亚洲数智竞技创新中心助力数智竞技融合发展。

要想进入元宇宙,一个个性化的比特数智人分身必不可少。用户在中国移动视频彩铃中的“数智人视频彩铃”活动页面,选择喜欢的模板,或者上传个人照片就可以定制自己专属的元宇宙比特分身。据介绍,目前中国移动视频彩铃用户规模突破3.6亿,触达受众用户规模超9亿,年播放量超2000亿次。

都说元宇宙是个高高在上的概念,但我惊喜地在中国移动咪咕公司厦门元宇宙总部发现,“高岭之花”开在了文、体、旅领域标杆场景。记得在北京冬奥会以及卡塔尔世界杯期间,中国移动就曾基于自身算力网络和科技创新优势,推动元宇宙数实融合应用落地。再加上此次亲身体验后,可以说元宇宙作为数字经济新高地,是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新领域和新赛道。这其中,中国移动咪咕发挥元宇宙总部建设的引领示范作用,正为数字经济增长提供新空间,也将为建设数字中国添砖加瓦。

笔者观察:数字中国轮廓已清晰可见

从城市到县城,从电力到农业,从光伏到元宇宙,在为期三天的媒体探营活动,我多角度、多维度地领略数字福建、数字中国的风采。数字电力、数字交通、数字政府、数字农业(数字乡村)、数字文旅……诸多数字化场景成果显著,在千行百业发挥巨大价值。

我深知,此行看到的只是中国数字化转型的冰山一角。数字技术、通信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云技术、原宇宙技术等手段,正跨越万水千山,在港口、矿山、园区,在中国的每一个角落挥斥方遒,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数字中国的轮廓已清晰可见!

海峰看科技
独立科技评论员,《海峰看科技》账号创始人,多次接受央视、环球时报、科技日报等采访。 ICT行业杂志前副主编,从业十多年,聚焦5G、手机、IoT、光、云、AI、互联网、智能汽车、机器人等。 每年与超100位科技行业企业CXO/VP/总监面对面交流。 多个年度《中国信息通信行业发展报告》特约撰稿人。 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曾获十大通信行业自媒体称号。

特别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大咖秀专栏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wemedia@yesk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