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全国各地重启供销社,引发了大范围的讨论,看好与不看好的都存在。
供销社全称为“供销合作社”,其前身是合作社。所谓“合作”,就是在生产力不发达、物资匮乏的年代,松散的个体劳动者进行互助的组织。
供销社在计划经济时代,为全国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供应发挥了重要作用。时代的变迁z之下,供销社逐步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在很多人看来,供销社已经消失在历史的舞台。但事实上,根据2017年的媒体公开信息显示,过去五年,恢复重建基层供销社1万多家,总数超过3万家。
因此,与很多人的理解与固有认知不同的是,供销社从未离开,反而是在隐秘的壮大,越来越强。很多地方的供销社一直都在稳定的发展。
重启供销社,特殊时期,战略意义重大
从供销社的战略意义来看,好处非常多。
首先是,国内农副产品市场是一个分散的大市场,并不统一,产品和服务的链条与质量都不通畅、标准高低不一等问题凸显,也制约着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构建。
供销社的模式有利于保证物资、农资货品的质量与打通市场的壁垒。在过去,由于网店分散的小农经营模式,网购的质量和食品安全问题不容乐观,特别是农产品的安全、卫生问题。
供销社可以建立质量可控的物资生产和来源渠道,它也可以更好的避免假冒伪劣农药、化肥、种子等产品的流通,从物资、货品的来源上进行选择和控制,可以更好的提升安全品控,更好的确保农资产品质量。
在当下特殊的国际环境下,疫情、战争和自然灾害等不确定因素阴云密布,供销社的重启与战略物资的保障也有一定的关系,最近几年,自然灾害频繁,疫情导致的物资供应问题也是一大挑战。
当前全球局势非常不稳定,俄乌冲突爆发至今未未见停止信号。而世界的粮仓又在美国与法国的ABCD(ADM、美国邦吉、美国嘉吉,法国路易达孚)四大粮商手里。
未来如果有局部的战事,国家控制的供销社系统对物资保障的战略意义重大,《礼记·王制》提到:“国无九年之畜,曰不足。”
意思是说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足够维持九年之用的粮食储备,就会有所隐患。而供销社在特殊时期可以发挥体制的力量,稳定物价,保证时效,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特殊时期,供销社相当于国家建立的战略物资供应链体系,是一个可以第一时间满足生活物资的统一供应体系,从这个角度来看,意义非常大。
当然,振兴乡村经济可能是最直接的目的。
从当前国内的发展来看,城市越来越繁华,农村的人口流失愈加严重,如果仅依赖资本的市场运作,还有很多短板。现在几大电商平台都在做农村电商,但是资本是逐利的,互联网平台一旦做大,往往对商家收取大比例的平台服务费,赚取超额利润。
这种私人资本平台一旦发展到垄断程度,不利于农村经济的振兴。农村经济是未来10年的经济增长点之一。乡村振兴成为国家战略,供销合作社有了新的历史使命。
而直至今日,供销社全资及控股企业的毛利率、销售利润率等指标分别只有5.7%和1.3%。因此,供销社如果是以半公益性质的组织存在,做大做强,成为增强农村流通组织的力量,可以保障农民的利益以及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某种程度上,从供销社的战略来看,是非常理想的一种模式。但要落到实处,是不是按照理想的方向去走,就很难说了。
要避免成为下一个社区团购
供销社其实有点类似于农村版的“社区团购”,而且还是双向的——农村(农业社区)通过供销社团购种子、农药、化肥以及各种生活物资商品等,供销社集中采购农产品。 其实就是内循环的重要推进器。
如果供销社可以以相对合理的价格出售农资,以及能以合理的价格收购农民滞销的农产品,对于降低农民的种地成本,增加农民的收入有重要的意义。但是不是按照理想的预期走非常关键。
我们知道,在2020年~2021年,拼多多美团京东等一众巨头都在进军社区团购,以销定采进行大批量集中采购、运输,通过“团长+社群”模式,将用户从实体线下买菜的习惯培育到平台,并从一开始就通过巨额补贴大打价格战,用低于成本价的方式把产品推出去,把人拉进来。
巨头们的社区团购在各个城市的推进之下,当时有不少声音开始出现,认为社区团购抢了菜贩子的生意。
社区团购火起来的时候,是因为砸下巨额补贴,超低价把用户大量吸引进来了,用低于成本价的方式把产品推出去了。
对于平台而言,卖的量大又便宜,聚集大量的用户,对于供货商而言,未来一旦用户习惯形成,都在这里采买商品,这些平台就是他们最大的客户。供货商只能卖给平台,小商贩随之被挤压。
大量老顾客若被互联网巨头的补贴商品吸引走了,小摊贩按以往的销量进的菜卖不出去,持续亏损之后,恐怕也就只能关门大吉另谋生路了。
供销社的模式其实也类似农村版社区团购。农村通过供销社团购农副产品与农资, 供销社集中采购农产品,是一个双向流通的平台。
人们对供销社的第一直觉就是产品低价,不会出现价格波动。事实上也只有低价商品,它才有生存空间,如果供销社的产品销售价格高于市场价,那么它存在的意义就没有了,也很难生存。
但同时悖论也在于,如果供销社商品价格过低,统购统销,是否会导致压低市场价格来购买农民的产品,进而低价销售,这是否会同样影响农民收入?并且它是否还会进一步影响到现在的私人小商小贩以及私人超市零售体系,也需要思考。
小商贩和个体老板等这些私人超市零售,本身也承担了一定的农村就业作用,因此,供销社如果不断壮大,大型商超、小菜店、蔬菜批发商都会受到影响。
这些农村个体户、卖菜小商贩就是一个个单薄的个体,缺乏风险承受能力。
而市场又是一块蛋糕,此消彼长。供销社不断壮大,社区商超、生鲜以及个体户、小商贩就会被挤压。
如果这样发展下去,或将造成产业链的大洗牌,慢慢就发展成为农村版的社区团购。农村的出货、买货,都更加依赖供销社。
个体商超、大型超市都是农村个体、私企自己的生意,是靠品质、口碑生存的,国有供销社是否会有足够的服务品质,目前许多人也是保持谨慎态度。
而低端的民生行业赚钱的机会本身也不多,这些行业用传统的方式也在养活着数以千万计的劳动者,如果供销社是为了农副、农资产品的流通与销售,振兴农村经济,但这些小商贩、个体户同样是农村经济市场主体的重要一环,如何考虑到个体商户劳动者的生存发展权,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从模式定位来看,它也类似于社区团购,它是承担着一个中介平台的作用——把从农民那里买来的东西卖给别人,再从别处买来一些重要的生活资料与生产资料卖给农民,对于农村来说,过去农产品卖不出去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供销社起到了桥梁作用。
但是如果它形成市场垄断地位之后,是否能抑制盈利的诉求,确保买卖价格的合理与服务品质,依然也值得思考,有网友表示,在疫情封控期间,很多益民菜市,该涨价一样涨价。
因此,供销社如何避免这个问题非常关键,如果有第三方小商贩竞争,彼此可以互相竞争、监督与制衡,如果小商户的竞争力量逐渐缺失了,如何确保特殊期的物价稳定,同样需要决策者提前通过机制与制度的设定来提前规划,确保核心宗旨是服务于农民,让农民本身的利益最大化。
此外,如果它将生产和流通的组织效率提升太快,从而对个体经营者造成很大冲击,也会产生一定的社会问题,这方面也需要提前思考并避免。
供销社的目的与意义变了,但要做好并不容易
在当前特殊的国内外环境下,加强发展供销社也有时代特殊时期下的特殊意义。广大的农村容得下供销社,在助力共同富裕上,供销社也能发挥一定作用。
只不过,现实中供销社最终会如何发展,朝哪些方向发展,依然有不确定性。国际环境在变化,国内的经济环境也在变化。
人们担心的问题同样需要警惕,如何避免供销社过大,侵蚀到私人小商小贩,影响到现在私人超市零售体系,也同样非常关键,如果大量的人失业,失业的人没有基本的生存保障,这从来都是任何一个社会陷入混乱的重要原因。
它的未来走向是否会朝着预期制定的目标向前发展,还很难说。毕竟,供销社的发展会涉及到很多个体与资本的利益冲突,有可能引发连锁反应,也有可能在盈利的压力下,出现与民争利的局部现象。
整体来看,今天的供销社已经不是当年供销社,名字一样,但目的、模式与战略目标都变了。其实笔者建议,不如把供销社改名,打消人们的忧虑,因为过去的历史,给今天的人们造成的心理伤害太大,人们变得敏感是可以理解的。
只不过,如何把供销社变得符合今天经济发展模式下,利好大多数人与经济、历史发展潮流走向的模式,依然需要坚持经济发展的开放、公平的市场经济的基本逻辑,不能搞一家独大,而是要在参与市场竞争中发展,类似于偏远地区的邮政有存在的必要,但市场化的四通一达与顺丰也能生存,彼此互补,也同时互相竞争,来共同稳定商品物价与流通,并保证产品与服务质量。
经济发展需要多种形式,从产品经营的差异化角度,国内的统一大市场容得下供销社,但同样需要给小商贩等易受冲击的市场经济个体留下足够的生存空间,避免成为农村版的社区团购,这或许是需要供销社发展过程中应该坚守的底线。当然,我们也对此保持期待。
作者:王新喜 TMT资深评论人 本文未经许可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