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于长沙晚报)
我写过很多文体,现代诗、散文、小说、剧本、书评和财经观察,差不多都写遍了。写作之余,做些阅读功课,从古今中外的优秀同行那儿汲取养料。
让我感觉最有味道,最受教益的,是那些经过岁月淘洗,沉淀下来的古诗词。
古诗词短小精悍,朗朗上口,有意境,有哲理,有感情,易读好记,让时间过得有价值,让阅读更有收获。
两年前,工作忙,应酬多,很多时间都奔波在路上。很希望用文字把这些碎片化时间利用起来,于是想到了古诗词,并且着了迷,突发奇想:古诗词那么可以文以载道,易于流传,为什么不写写,把碎片化时间充实了?
于是开始写五言、七言,尤其在上下班的地铁上,想到了,用手机记下来,自以为不错的,在朋友圈晒出来。
没想到一石激起千层浪,居然引起了很多朋友共鸣。有人赞,有人贬,赞的是内容,贬的是音韵——这个确实让人头疼,毕竟没有经过严格的音韵训练。也有很多朋友把他的作品发过来,跟我交流探讨。
就这样结识了房家慧。他是我大学师兄,在此之前,我们就认识,因为他做企业,我做财经写作,专门研究企业和企业家,只是没想到他还是古诗词写作高手(他一直不同意我用这个词来形容他的古诗词写作),于是重新认识,话题更宽广,感情更深厚,两颗心更贴近了。
家慧兄睿智、儒雅、低调。他企业做得成功。以前,我们的共同语言,局限于财经,我写,他谈看法,相得益彰。自从我写古诗词,知道他也写古诗词后,我们的话题就转移了,不谈财经,改谈古诗词了。因为财经上,他是实践派,身体力行;我是理论派,纸上谈兵,两人相去甚远,表面或许投缘,估计在心里都有自己的想法,谁都不服谁。可在古诗词上,我们唠到一块,同频共振,鲜有歧见了。
当初以为家慧兄只是偶尔写写,把写得好的发给我看,跟我一样,也是心血来潮。没想到,他几乎天天给我发作品。读多了他的古诗词,我情不自禁地问自己:难道家慧兄天天都写古诗词?
为证实这个猜想,就跟家慧兄约饭。席间一问,他果然是差不多天天写,坚持了很多年,写下了上千首。这让我对他不得不肃然起敬,也想一睹为快,于是以学习为名,把他日积月累的作品硬是要了过来。
这一读,就入了迷,就像读《唐诗三百首》。
家慧兄的古诗词内容涉猎广泛,意境开阔,格律严谨,文采斐然,情感充沛,充满正能量,很多篇章都可归入上流作品之列——做过很多年编辑,这点欣赏能力还是有的,即使放在古诗词盛行的唐宋王朝——如果生活在唐宋王朝,他也该是一个举世公认,可以名垂文学史的大诗人了。
写了数量那么多的古诗词,质量又这么高,需要多深的文学素养,多好的天赋,需要一颗多静如止水的初心?
可家慧兄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时间宝贵,一天杂事琐事,多如牛毛。在这种日理万机的情况下,都能每天坚持阅读、思考、写作,殊为不易。
现代人,很少有写古诗词的了,写得又多又好的,更是凤毛麟角了。可在文学史上,能够成为教材(不一定是课本),流传下来,被广为传诵的,还是以古诗词为最。于是按捺不住,给家慧兄打电话,强烈撺掇他出版,给后人留下一些有价值的资料,也给自己的人生和生活的这个时代一个交代——个人以为家慧兄的诗词是旧瓶装新酒,做到了与时俱进,折射了人性的光辉和时代的光芒。家慧兄不是很乐意,我却是很强求,锲而不舍,终于把这件事办成。感谢作家出版社颜慧和丁文梅两位老师,也欣然接受了这部书稿。
自从读了家慧兄的古诗词,知道他在坚持写古诗词之后,我就没有再染指写作古诗词了。因为有他写,让人放心,他心比我静,写得比我好,比我更能够坚持;因为我怎么写,都写不了他那么多,那么好。
家慧兄性格内向,心境澄净,不爱交际。但他经商、旅游、写诗,乐此不疲,卓有成效。他喜欢自驾游,对祖国大好河山,自然和人文景观情有独钟。家慧兄每到一处,诗兴大发,佳作频出,写景状物说理,发思古之幽情,都信手拈来。
跟着家慧兄的诗词,既可以游山玩水,又可以阅尽人间烟火,净化心灵,升华感情,把日子过得如同这些言简意赅的古诗词。
现代生活,忙碌浮躁,追名逐利,能看淡看轻,把日子过成诗,尤其过成古诗词,简约不简单,韵味悠长的,并不多见。
我的朋友很多,横跨各界,尤其是在商界和文化界。但像家慧兄这样,简简单单,古诗词一样的,只有他一个;他爱古诗词,是身体力行,用生命在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