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极大咖秀

登录 | 申请注册

日均订单量超1500,百度萝卜快跑甩掉Waymo

脑极体 2021-11-12 阅读: 4,660 次

在交通出行领域,经过这些年的技术积累和初步的商业化试验,自动驾驶已经在开放商用的道路上逐渐加速。无论是我们目之所及的搭载L2-L3技术级别的乘用汽车,还是智能重卡、Robotaxi、无人矿卡等自动驾驶全家桶的一一商业化落地运营,这些迹象都在显示着全球自动驾驶产业开始进入下半场:自动驾驶正经历从技术验证转向规模化商业落地,而商业化运营成为自动驾驶企业决胜的关键点。

自动驾驶“上半场”的重点是在研发测试,做好技术验证,关键指标是测试里程;“下半场”的关键点是商业化运营,关键指标是“运营订单量”。商业化运营方面,Robotaxi的发展模式最具有代表性。而Waymo和百度分别是美中两国率先推动Robotaxi领域的代表性和技术领军企业,二者在自动驾驶出行的规模化落地上都已经具备可行性。但随着在投入力度、发展思路等方向的差异不断加大,两者的区别也正在显现。

对比两家领头羊,特别是在Robotaxi运营订单量的差距,可以看出Apollo的商业化优势更为突出。

2021自动驾驶订单量:Apollo超Waymo实现全球第一

从2013年开始算起,百度进入自动驾驶领域已经走过快十年的历程。从最初的封闭测试,到封闭的园区,再到城市开放道路,经过几年的发展,百度Apollo出行服务已覆盖北京、上海、广州、长沙、沧州五个城市,运营覆盖面积超600平方公里,获得测试运营牌照超410个,百度持续成为覆盖城市最多、获取牌照最多、路网规模最大的自动驾驶服务商。

而在衡量商业化落地的关键指标——运营订单量方面,百度Apollo的成绩也在急速增长。今年818世界大会上,百度正式升级成立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平台——萝卜快跑。在此期间,随着自动驾驶落地城市和区域的增加,Robotaxi出行订单量也在加速增长。根据过往订单量推算,在过去的Q3期间,萝卜快跑平台日均订单超1300单,尤其是在世界大会之后,9月单月订单就超过了5万单,萝卜快跑Q3订单大约为12万单。如果按照订单量月均环比30%增长,萝卜快跑Q4日均订单量将会达到1500单,单季度订单总量有望突破15万单。预计Apollo萝卜快跑2021年下半年的累计订单将会突破27万单。订单量的快速增长不仅代表了消费者对自动驾驶技术的支持,同时百度Apollo自动驾驶用户体验五星好评占比达95.3%,这也是对百度Apollo安全性和技术实力的肯定。

再看Waymo这边。今年五月其CEO的离职给Waymo的商业化带来了震荡,行业内许多人都在热议其商业化落地之路是否正常运行。我们可以拿关键的订单指标来看看Waymo的落地化进展。根据公开消息可以推算Waymo今年的订单量。2020年Waymo公开数据拥有365辆车,每周订单约为1000-2000单左右,每季度1.2-2.4万单;2021年8月车队达到615辆,增长68%,预计Waymo每季度订单量2.02-4.03万单,现在每年度的订单量在16万左右。

在关键的订单量指标上,预估的结果很明显,百度Apollo大幅领先甩掉了Waymo,成为Robotaxi规模化运营领域的第一。而这个成绩不仅仅是国内的第一名,也是全球范围内的第一名。

从萝卜快跑的前身——“Apollo GO”试验走向公众开始,百度Apollo不断升级迭代。在第一代版本的叫车软件上,就开始与自动驾驶车辆联接。而“萝卜快跑”更是在不断完善的技术和安全性的背景下,成为消费者常态化出行的平台工具,让越来越多的人更方便地享受到自动驾驶服务。

订单量第一背后的技术聚变

能够做出这些成绩,跟百度Apollo在商业化运营和多元化增值服务方面的布局密不可分。在国内的自动驾驶方面,百度无疑是起步最早的一家企业。从产品上来看,百度的Robotaxi已经发展到了第五代。在技术实力的展现方面,我们可以从测试里程和安全性窥探一二。

公开资料显示,百度自动驾驶专利数量超过3400件,无人驾驶安全测试里程超过1800万公里,期间没有一起事故发生。

对于自动驾驶来说,大规模落地的过程中,安全性是非常重要的运营指标。百度Apollo在部署自动驾驶服务之前都会经过严谨的测试以及专业监管机构的考核。通过技术积累和管理制度的共同保障下,百度Apollo最终呈现出顶尖的成绩,更重要的是相比于看得见的订单数据,是无数用户对百度萝卜快跑乘坐体验和安全性的认可。

从2019年9月百度Apollo率先在长沙落地Robotaxi服务的里程碑开始,百度的Robotaxi遍地开花,先后分别在北京、上海、广州、长沙、沧州五座城市全面开放规模化、常态化运营。现下百度已成为国内当之无愧的无人驾驶商业化运营服务第一名。

这些优秀成绩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到作为国内自动驾驶代表性企业,百度Apollo越来越接近大规模商业化的运营目标,每一次迭代更新的技术与落地的实际体验都印证着自动驾驶出行大众化目标的逐渐实现。

工程派vs科学派,谁能最终胜出?

作为国内自动驾驶领域的代表企业与开创者,百度在过去三年落地商业化的分量与日俱增,并且也走出了不同于谷歌Waymo的新商业路径。在近日的一次论坛中,百度创始人李彦宏对自动驾驶的路线也有一个新的描述,可以很清晰地概括两者的区别。李彦宏认为百度与特斯拉的自动驾驶路线是“工程派”,而谷歌Waymo的路线是“科学思维派”。

“工程派”能将难题化繁为简、循序渐进。比如特斯拉先从做L2级别的自动驾驶开始,不断收集着大量用户的行车数据,超大规模的数据采集无人比拟,投资者认为特斯拉做成无人驾驶的概率更大。而特斯拉也在工程化的思维中不断升级,同时靠卖车反哺技术的迭代与产品的更新,形成了良好的正向循环。特斯拉的自动驾驶是自动化程度的渐变,百度Apollo则是自动驾驶行驶范围的渐变。全国500万公里的道路上一步登天实现L5级别的升级太难了,但可以从部分道路的无人驾驶开始做起,逐步扩大地域范围,从而走向L5级别的彻底自动驾驶,百度Apollo的路径目前取得的成绩也印证了这个工程化思维的正确性。

而区别于百度和特斯拉的工程化思维,Waymo的科学化思维的路径似乎显示出目前商业化落地的窘境。Waymo的模式是一步到位L4级别的自动驾驶,以L4级Robotaxi作为核心产品,做好之后再拓展到其他L4级场景,如Robotruck。

从今年5月CEO的出走之后,Waymo的商业化模式的窘境似乎暴露得更加彻底了。从Waymo的估值角度来看,情形不太乐观。Waymo估值走上了不断下调的下坡路,从2018年的摩根士丹利给了1750亿美金估值开始之后,就开始进入下坡,一年后Waymo没有任何营收,摩根士丹利将估值砍到了1050亿美金。到了2020年Waymo开始寻求融资,但拒绝谈论融资背后的估值。随后金融时报爆料Waymo的融资估值仅为300亿美金,距最高的估值缩水85%。

虽然估值并非是自动驾驶行业的唯一风向标,但这也反映出投资者对Waymo模式的消极情绪。不断高企的投入与亏损,是投资者做出估值下降判断的依据,这也是Waymo商业化进程缓慢最大的拦路虎,不断吞噬着股东的价值。虽然自动驾驶的实现不会一蹴而就,但是长时间吸血反哺的路也走不远。

工程派和科学思维派面临的困难相似,都会面临巨大的挑战,在资本环境多变的当下,自动驾驶公司需要快速找到自我造血的方法,形成自己独特的增强回路。

自动驾驶领域的很多玩家经过这些年的蹉跎都已经达成共识,自动驾驶已经进入到下半场,竞争不再是测试和小范围的落地,大规模商业化运营才是自动驾驶行业最终的追求目标。百度Apollo在完成大范围的路测后,技术与安全性得到验证,开始沿着“工程思维”来发展自家的自动驾驶“多点开花”的产业布局:

1. 做智能交通的车路协同,通过打造一个真正符合自动驾驶需求的智能道路,来提升未来智能道路整套系统能力的标准,实现更高效、更安全、更智能交通组织的蓝图,为自动驾驶车辆和智能交通的落地提供全面的基础设施保障。

2. 做汽车智能化的辅助驾驶系统ANP,像特斯拉一样,让自动驾驶的数据可以源源不断从乘用车上跑出来,形成“落地-获取数据-算法迭代-落地”的正向循环。

3. 做自动驾驶出行3年30城的目标,百度Apollo提出在未来3年时间内实现“深耕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覆盖全国30城,打造3000辆L4级别自动驾驶车队,满足300万用户的自动驾驶出行需求”的三年发展目标。

透视百度Apollo自动驾驶的发展,从兑现量产承诺、到扩大量产规模,从构建聪明的车、到开辟智能道路,在扎实的技术深耕与产品矩阵的多场景实践背后,凝聚了百度Apollo在自动驾驶领域的全面思考。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自动驾驶不仅仅是在世界范围内占据领先的地位,也发展出了自己的特色之路,引领整个行业向着自动驾驶的珠峰攀登。

从萝卜快跑的运营订单量甩掉Waymo的故事展开,我们发现Apollo不断拿下行业的各种第一,这些只是Apollo策略小步验证的开始,接下来百度Apollo也会持续向规模化深入挺进。无论是在公开道路的推广、无人车的量产投放,还是技术层面的迭代与去掉安全员的突破上,在这些“无人区”中Apollo作为先导者会不断深入到这些深水区中探险,也会持续带给公众自动驾驶技术的体验升级,让自动驾驶技术从部分城市走入千家万户,普惠大众的出行生活。

脑极体
从技术协同到产业革命,从智能密钥到已知尽头

特别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大咖秀专栏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wemedia@yesk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