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极大咖秀

登录 | 申请注册

做政企客户的“首席数据官”,UCloud助力政企数字化“升档提速”

丁常彦 2021-01-20 阅读: 7,493 次

在过去一年间,持续不断的疫情让我们复刻了一个云上的世界。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在积极加速上云的步伐,拥抱这个代表未来的数字世界。尤其是传统政企客户,他们比任何一个时候都更加迫切实现数字化转型。

从人脸识别、自动测温这一个小小的细分领域,我们就可以一窥政企客户数字化转型的心态。2020年,UCloud结合自身在AIoT领域的技术优势,推出了人脸识别测温平板和智能防疫一体机两款疫情防控产品。其中,人脸识别测温平板通过AI算法进行人脸识别和无接触测温;一体机在平板功能的基础上,更增加了360度消毒功能。

但这两款产品不止是疫情防控那么简单,它们还支持数据上报、云端智能分析、开放API接口以和考勤等第三方系统打通等功能,可以实现非接触、多目标、高精度规范检测。得益于这两款产品所具备的技术特质,它们成为湖北教育厅、郑州公卫医院、乌鲁木齐国际机场、中国烟草集团等众多企业机构,迈向数字化转型的一个切口。

而对于UCloud来说,打造疫情防控产品更像是发挥自身技术专长的一次“应需之举”;在此背后,隐藏的则是UCloud针对政企数字化转型市场的雄心。

与政企数字化转型一起跑出“加速度”

刚刚过去的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和新基建的双重影响下,几乎所有产业的领跑公司,都在积极拥抱数字化转型。

2020年11月,IDC发布的《未来图景:2021年全球数字化转型预测》指出:2022年,全球65%的GDP将由数字化推动,经济将走上数字化之路;2023年,75%的组织将拥有全面的数字化转型实施路线图,实现业务与日常各个方面的真正转型;2025年,75%的企业领导者将利用数字平台和生态系统能力来调整其价值链,以适应新的市场、行业和生态系统。

在UCloud政府运营商事业部副总经理魏豪看来,政企客户的数字化转型与智慧城市建设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电子化、云化、数据化和智能化。其中,电子化阶段就是用电子化流程替代纸质流程;云化阶段是通过上云,打破烟囱式的业务系统之间的壁垒;数据化阶段是业务开始基于数据驱动;智能化阶段则是基于数据分析辅助决策。

目前,大部分政企客户正处在云化阶段,一些发达地区则已经达到数据化阶段,并开始进行智能化的尝试。魏豪认为,在这一趋势下,政企客户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就是要实现数据的汇聚、治理、流通、交换和价值提升,从而推动智能化的政务创新,实现政务服务精准化、治理现代化和决策科学化。

顺应政企客户的需求变化,UCloud也不断加速在政企市场的布局,做数据共享开放领域的开拓者,明确提出要用CBA产品和极致服务做政企客户的“首席数据官”。2017年,UCloud提出了“CBA” (Cloud、Big Data、AI)发展战略,开始全面发力政企市场,并将政企客户的数字化转型分为三个阶段:建云上云、聚数用数和融智创智,分别对应政企客户的云化、数据化和智能化需求。

其中,建云上云是UCloud的传统优势领域,截至目前,UCloud已经可以为客户提供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以及UCloudStack超融合一体机等全面的云能力产品;在聚数用数方面,UCloud建立了以“安全屋”为核心的数据产品体系;在融智创智方面,UCloud则从底层算力资源、人工智能训练能力等基础设施层的服务入手,以机器视觉为核心方向,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品体系,人脸识别测温平板和智能防疫一体机的打造便是其中的代表。

从这一系列布局可以看出,UCloud的业务正在从传统的云计算领域扩展到更加广阔的大数据、人工智能领域,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更好地满足政企客户数字化转型的需要,也能为公司打开新的业务增长空间。

用持续创新为政企客户注入“新动能”

2020年1月,UCloud正式在上交所科创板挂牌上市,成为中国云计算第一股。由此,始终坚持“客户为先”的UCloud,开始加速推动创新技术开发和规模产品应用。在过去一年间,UCloud在云计算、数据安全、人工智能等多个产品线上都有了不小的进展。

在UCloud最为擅长的云计算领域,2020年公司推出了轻量私有云UCloudStack 2.0以及Cube容器服务。UCloudStack 2.0包括标准版、快杰版、信创版三个不同版本,可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并使得私有云系统平台的交付升级“极简化”,还具备长期持续进化的能力,真正重新定义了新一代企业级私有云;Cube底层架构基于Kubernetes,大大降低了业务容器化的改造难度。

在人工智能方面,UCloud坚持赋能和服务AI场景应用,不仅推出了GPU云主机和GPU可用区,可以为AI客户和合作伙伴提供海量高可用的专用计算资源;还打造了AI应用开发平台,使得AI客户可以完全聚焦于AI算法的开发、训练和应用,无需关心底层平台,进而充分发挥和发展自身的能力。

而在数据管理层面,安全屋作为UCloud独创的数据安全流通平台,在业内首个实现了数据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结合数据沙箱、多云融合、区块链三大技术亮点及加密体系的融合,形成了一整套基于云端安全技术、计算技术和流通规则的大数据应用解决方案,有效保障了数据流通安全。

如今,UCloud通过在市场布局上的不断下沉和产品技术上的持续创新,正在从聚焦于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政企客户,开始向包括厦门、青岛、洛阳等在内的更广大区域下沉,并取得了一系列新进展。

厦门大数据安全开放平台引进UCloud安全屋技术,在保证政务数据源安全的情况下,通过开放计算结果释放数据价值。该平台作为厦门市“高技术、高成长、高附加值”企业倍增培育计划的重要支撑平台之一,也是全国首个致力于构建大数据开放生态合作的平台,已广泛应用在政务决策、普惠金融、商业选址、交通出行、医疗卫生等多个场景。

而青岛即墨城市大脑的建设,则采用UCloudStack超融合一体机以及众多网络、安全设备,并通过安全屋进行数据保管、加密,搭建了大数据安全流通平台,为政务数据的开放及利用提供了安全工具,同时为后期城市大脑的建设提供了资源支撑,保障数据存储、治理、汇集、加工以及使用的安全、便捷、可控。

从坚持“客户为先”持续推动产品技术创新,到加速在区域市场和行业市场的落地,顺应新基建浪潮的UCloud,正在成为政企数字化转型领域的一匹黑马,在助力政企客户高质量发展中扮演起重要角色。

转型进入“深水区” UCloud如何赢得未来?

随着数字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转型已经进入深水区;在新的发展阶段,政企客户作为数字化转型的主力军,对数字化转型服务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对此,魏豪也有着深刻的理解,在他看来,政企客户首先特别看重整体解决方案的能力,他们更倾向于选择一站式的“交钥匙”服务,这就要求云服务提供商不仅要具备建设平台的能力,还需要具备数据融合、平台运营等综合能力。其次,政企客户非常看重服务商的服务、运维等能力,并可以确保业务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够更加专注于自身的核心业务。

除此之外,如今的政企客户已经不再是为了数字化而数字化,他们更加关注产品技术与实际业务系统的融合,以及通过这样的融合能够给自身带来哪些价值。这也就要求数字化转型服务商们不仅要懂产品技术,还要懂行业特性和企业业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释放技术的价值。

为此,UCloud一方面发挥自身快速学习、快速布局的特性,深入了解政企客户数字化转型的核心诉求,并通过与生态伙伴的密切合作为政企客户打造专属解决方案;另一方面也在服务不同行业和不同城市的过程中,快速提取行业共性,加速这些解决方案在更多政企客户的复制推广。

近年来,政企数字化转型市场的全面爆发,已经吸引了众多企业参与其中,这里既有传统ICT厂商也有互联网巨头;在这样的竞争态势下,UCloud若想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同样也有不小的压力。对此,魏豪表示,UCloud在政企市场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首先,UCloud凭借自身在产品技术上的积累,一直致力于打造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要做政企客户的“首席数据官”,就离不开数据安全开放平台安全屋支持的数据开放和共享;其次,UCloud始终坚持CBA的发展战略,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把战略落到实处;第三,UCloud是极少数在这个行业里不靠出身而能独善其身的中立云企业,这种中立也更容易受到产业生态伙伴和政企客户的青睐;第四,UCloud作为中国云计算第一股,自上市之初就迎来了新基建、信创等一系列市场机遇和政策红利;第五,相比较巨头公司,UCloud具有更加灵活高效的运营机制,能够更加快速地相应市场和政企客户的需求变化。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国际形势日趋复杂,信创、国产化、国产化替代受到政企客户的空前重视。面对企业、政府对IT基础设施安全可靠的高要求,UCloud也在积极行动,旗下的轻量级私有云产品UCloudStack已完成从硬件、基础软件到应用软件的全方位适配开发,正式推出了信创版私有云,从而助力各行业更好地实现核心业务的信创化。

结束语:来自IDC不久前发布的《IDC FutureScape:2021年全球数字化转型预测》,尽管疫情蔓延至全球,但直接来源于数字化转型(DX)的投资从2020年到2023年仍将达到15.5%的年复合增长率,从2020年到2023年,数字化转型的直接投资将超过6.8万亿美元;到2022年,全球65%的GDP将由数字化推动。面对快速增长的数字化转型市场,UCloud正在加快政企市场布局,并从“客户为先”出发,继续加大产品技术创新,积极拥抱“疫情军工新基建,金融信创内循环”所带来的战略机遇。

丁常彦
科技领域资深新媒体,关注TMT。

特别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大咖秀专栏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wemedia@yesk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