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极大咖秀

登录 | 申请注册

"潮流鼻祖"I.T集团退市,潮牌行业"日薄西山"?

港股研究社 2020-12-10 阅读: 6,530 次

潮牌起源于美国街头文化,而国内潮牌则大多受早期香港的影响,在上个世纪的八、九十年代,香港是亚洲的时尚中心,更是东南亚地区的时尚消费中心。作为香港规模最大的时装集团之一I.T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最终2005年在香港联交所上市。

I.T在资本公开市场活跃了15年,然而近日I.T集团的一则私有化公告打破了它的高光时刻,据称集团已经同意通过一笔约13亿港元的现金交易私有化退市。这笔交易由私募基金 CVC Capital Partners支持,将以每股3港元的价格以现金支付形式购入其他股东持有的非创办人股份。

众所周知,随着90后、00后开始逐渐成为消费主力,潮牌和潮玩行业热度节节攀升,为什么曾经受到市场认可的I.T要从港股退市?它的退市又会为这一行业带来什么样的启发?

溢价私有化,中国第一代潮流帝国掉下神坛

从I.T私有化的备案文件中可以得知,实施私有化方案总计需要现金总额约13亿港元,这比该股在最后交易日的收盘价每股1.940港元溢价约55%。

就超50%的溢价水平来看,投资者对于I.T的潜力似乎还是比较认可的。这与I.T背后潮牌行业的潜力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随着Z世代成为国内潮流市场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据阿里妈妈发布alimama insight《潮流涌起下的追潮众生与消费洞察》报告,一二线都市潮流消费同比增速均在300%以上,三至六线城市的潮流消费增速高达570%。

可以看出下沉市场增长尤为迅猛。小镇青年与一二线城市青年相比,生活成本低、压力小,可支配收入更高,而且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提升,他们将释放更大的消费潜力。

除了资本对于行业的看好以外,I.T在宣传与运营上也有一定值得认可的地方。就品牌宣传来看,2017年8月,I.T集团官宣的第一位代言人是吴亦凡。随后,旗下女装品牌b+ab品牌由林允代言,2018年10月推出新的女装品牌greenishpink,由孟子义担任代言人。2020年8月,I.T集团宣布了新的代言人王俊凯。

公司所选择的代言形象多是当下热门的流量明星,并且在穿衣带货上都有值得称道的地方,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品牌的影响力。

就品牌运营来看,I.T集团旗下囊括了I.T, i.t, ete! 与double-park等多个品牌。大I.T主要发售Alexander Wang、Balenciaga等定位高端的奢侈品牌和设计师品牌,小i.t则主打STYLENANDA、IZZUE等较为年轻的日韩潮牌,巅峰时期,I.T集团旗下拥有超过300个代理品牌和超过10个自创品牌。

并且在上市之后,I.T还收购日本潮牌ABathingApe母公司Nowhere 90.27%的股权、AcneStudios10%的股权等,都成为其囊中之物。近日,I.T集团旗下i.t在内地门店引入韩国美妆品牌3CE,算是在美妆领域的一次重要试水。不能否认,其多维度的品牌确实有其亮眼的地方。

对于一个企业而言,溢价私有化无疑是市场认可其未来的发展可能,在这样的背景下,是什么样的理由导致I.T依旧坚持退市?

潮牌不"潮",I.T"激流勇退"或是大势所趋

综合I.T私有化的备案文件来看,导致其从港股市场退市的直接原因或许是近年来的亏损情况不断加剧,年初的疫情更是雪上加霜。

2017年至2019年2月是I.T的业绩高峰期,2017年2月底,I.T集团营业额突破80亿港元,同比增长6.1%,毛利率达61.6%,该态势持续到2019年2月,当期营业收入同比增长5.4%至88.32亿港元。

但随后其业绩便一路下滑,据最新的2020年中报显示,截至2020年8月31日,I.T总营业额下降31.9%至27.35亿港元,毛利下滑40.2%至14.93亿港元,而净亏损则从去年同期的7100万港元扩大到3.37亿港元,亏损增长373.61%。

一方面,I.T目前在全球拥有的800家门店,其中有超过700家分布在中国香港和内地。据I.T集团截至2020年2月29日的年度业绩显示,中国香港及澳门市场占集团总营业额33.9%,香港市场的业绩所占比例并不小。

然而近两年受到香港大环境的影响,该地区服装行业举步维艰。截至2020年2月29日I.T香港地区的年度营业额同比减少23.5%至26.202亿港元,经营亏损为6.717亿港元。

另一方面,入境旅客是I.T业务的主要动力之一,随着年初疫情导致全球旅游业陷入停滞,香港入境旅客在2020年急挫,第三季度的入境旅客人次较一年前同期剧减99.7%,跌至极低水平。2020年第三季度末香港的本地生产总值与2019年同期相比,年初至今收缩了7.2%。

上述外界原因之外,事实上,导致I.T退市的根本原因,或许是其迟钝的数字化转型。虽然2011年I.T集团开始推出电商业务,但一直到2017年,才推出官方电商平台,2018年才推出电商小程序。转身时间太晚,导致其错过了电商红利期。

并且I.T主要采用买手制,在价格方面没有过多的协商空间,但随着电商崛起,互联网弥合了信息差鸿沟,使得依靠信息差红利建立生意的"中介"的商业模式开始失效。包袱沉重的I.T集团逐渐被高昂的租金和代理费拖垮,逐步逼近了零售天花板。

可以看出,I.T选择退市或许更多的是想要重新整合自己的实力,集中资源发展品牌经营业务,重振旗鼓。但未来I.T能否重新崛起暂且不说,它如今的私有化退市会给行业带来怎样的影响?

I.T私有化退市,给行业敲响了怎样的"警钟"?

其实I.T私有化退市并不是首例,香港买手店鼻祖Joyce Boutique载思集团扛不住连续四年亏损,于去年底获大股东溢价约91.78%提出私有化,以约1.23亿港元的超低价退市。

曾被视为I.T集团最大竞争对手的YOHO!的声势在今年也有所减弱。据时尚商业快讯援引消息人士早前透露,YOHO!今年已进行了多次裁员,不断收紧预算。HYPEBEAST上半财年收入也同比大跌28.9%至2.85亿元,净利润大跌24.1%至2089万元。

其中有些品牌并不像I.T一样受到香港市场的桎梏和数字化转型太慢的影响,而他们日渐式微的原因更多的来自于日益复杂的竞争环境。

其一,则是像Hypebeast、YOHO!等原本深耕这一领域的老牌玩家,以及借助天猫以及Net-a-Porter、Farfetch等国际电商平台崛起的新兴潮牌。由于产品定位相似,I.T与于这些品牌的竞争无疑是一场持久消耗的攻坚战。

其二,随着国产商品质量不断提升,原创、独创能力不断体现,国人对国货的认可度越来越高,"国潮"开始大行其道。李宁、匹克之后,运动品牌安踏、361度、特步,甚至男装品牌太平鸟、森马、波司登等一系列服装品牌相继登陆世界各地的知名时装周,推出自己的国潮系列,直接冲击了原本的潮牌市场。

其三,Zara、H&M和优衣库等国际快时尚品牌在中国的迅猛发展对潮牌甚至是国内整个服装市场都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快时尚平价、时髦且较快的更新速度吸引力更多的消费者,而I.T品牌千元的较高客单价和较低的辨识度,在对比中并不占优势。

消费者对于服饰的喜好的快速迭代市场有目共睹,因此不仅是I.T,扩大到整个潮牌市场甚至是服装行业,如果不能迎合时代的趋势,势必会被后来者所取代。

总而言之,服装特别是潮牌更新换代的速度市场有目共睹,以I.T为首的中国第一代潮流帝国衰落的缩影,其实也为行业内的企业敲响了警钟,想要不被吞噬就只能紧跟潮流。至于I.T在退市之后能否透过选择性品牌发展以及实施地区策略及新商机重拾增长,港股研究社也将持续关注。

文章来源:港股研究社,转载请注明版权。

港股研究社
立足全球视野,关注未来,聚焦港股科技企业

特别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大咖秀专栏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wemedia@yesk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