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机在行驶途中不按规定使用安全带或打电话,将逃不过智能摄像机的火眼金睛,从以前的人工筛选升级为自动分析识别,大大提高了准确率和效率。
在茂密的原始森林中,“星星之火”如何被及时发现?有了智能摄像机,火灾隐患的发生概率将大大降低。
危险化学品运输不允许出现任何纰漏。有了智能摄像机,就可以实时监督运输车辆是否是按照既定轨迹行进,以及车辆是否完好无泄露,从而确保了安全运输。
一座智慧城市,不仅要有“智慧大脑”作为指挥中枢,更需要星罗棋布的智能摄像机,作为感知的细胞,让整个城市的一举一动都尽在掌握。
智慧视觉发展进入新阶段
如今,摄像机俨然成了城市的“眼睛”,它不仅仅是拍拍交通路口的违章,或是监控居民小区的安全,而是在城市平安、政府治理、人民生活等方方面面提供有力的支撑。但是话又说回来,同样是安装在交通路口、居民小区入口、地铁站或是更多场景中的摄像机,与几年前相比,它们是否发生了什么变化?数量更多了、种类更多了、体积好像也更小巧了……恕我直言,你看到的只是表面现象,其实最大的变化在于摄像机有了更深刻的“内涵”——智能化。
还是那句话,摄像机是城市的“眼睛”,只不过现在增加了智能化的因子,眼睛变得更加犀利敏锐,似乎具有了洞察一切的智慧。智能摄像机带来的改变在很多时候超越了我们想象的空间。据说,当你向着摄像机拼命挥手,便会触发自动报警求救。这是因为最新的剧烈挥手求救识别技术,通过对人体姿态的辨识,可以精准识别人员的求救动作,从而实时预警提醒后台人员。
PC厂商说,未来三到五年,非智能化的PC设备将被市场淘汰!数据中心厂商说,无智能、不运维!对于智慧城市来说,没有智能的摄像机等于摆设。
从发展阶段看,智慧视觉的发展在经历了模拟系统、数模混合系统、数字系统三个阶段后,目前已进入第四个阶段——智能高清;从人和社会的需求来看,对视频的要求也最初的只要能看得见,发展到看得清,现在则要求看得懂并且用得好;从技术驱动的角度看,由于数据量、AI芯片、计算力的大幅度提升,特别是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等技术的成熟,让机器视觉的能力在部分场景中超越了人类,尤其在人脸识别、目标检测等任务中更是如此;从机器视觉产业结构的变化上看,机器视觉产业已从单一的摄像机+视频存储的生产和应用模式,逐渐转变为摄像机+芯片+算法+视频云+应用的多层次生态模式,一次重大的产业升级势在必行。MarketsandMarkets的最新报告显示,全球智慧城市感知市场规模预计将从2020年的1131亿美元增长到2025年的2600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8.1%。
智能是试金石
但现实情况是,从非智能摄像机向智能摄像机的过渡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快。价格便宜、既有市场空间仍然存在、客户的认知程度不高、相关厂商的推动力不足等成了智能摄像机快速普及的无形阻碍。
以下列举的一些典型场景可能是你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智能摄像机的“利”与非智能摄像机的“弊”高下立见。
第一种情况,在很多城市繁忙的交通路口,人们俗称的“麻雀杆”林立。什么是麻雀杆?就是在交通路口上方设置的一根横杆上,安装了一排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非智能摄像机,就像是很多只麻雀,因此而得名。这些非智能摄像机通常仅具备态势监控功能或者其他的单一功能,而且是软硬件高度耦合的,不易灵活调整,为了实现监控视野的全覆盖,就需要对准不角度的多台摄像机配合使用;或者另外一种比较常见的情况是,在同一场景中,为了满足一个复杂的需求,需要加载不同的算法或实现不同功能,而非智能摄像机由于自身软硬件的限制,只能加载一种算法或实现某一种功能,所以只能采用多台摄像机简单堆加的方式,从而导致了“麻雀”虽多,但功能仍不够用或效率不高,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一句话概括,非智能摄像机“不好用”。
智能摄像机胜在软硬件解耦,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加载不同的算法,将多种功能集于一身,一台智能摄像机顶几台非智能摄像机,节约资源的同时大幅降低了成本。麻雀杆没有了,司机在交通路口等待时心情自然也舒畅了。
第二种情况,摄像机的主要功能是实施监控,当出现问题需要通过监控录像进行分析研判时,图像质量和清晰度出现问题,那么监控也就失去了意义,摄像机真的成了摆设。传统老旧摄像机确实存在这样的问题,比如图像噪点多,清晰度不够,或者是在夜间,图像非常容易出现失真失彩色等情况。这说明非智能摄像机真的“看不清”。
人工智能技术的诞生,有效地弥补和解决了图像质量等诸多问题。AI芯片带来的强大算力,以及各种优化算法的加持,让图像质量有了提升和保障,不仅可以适应全天候环境,而且可以实现全彩和高清。
第三种情况,“机器看”比“人眼看”更准确、更高效。俗话说,眼见为实,但在很多场景中,或者长时间、持续地观看和分辨,人眼会疲劳,也未必能看清、认得准。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增强,仅靠“人眼看”的时代正渐行渐远,而更高效、更准确的“机器看”正快速普及。在新闻或影视剧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公安人员或监控人员,全神贯注地盯着屏幕,试图从浩如烟海的视频资料中找到有用的信息,不仅要耗费大量人力和时间成本,而且有时还不能在第一时间找到有用的资料和证据。在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的情况下,非智能摄像机越来越“看不懂”了。
相反,智能摄像机已经有了实时监控和对比查找的功能,在很多时候可以自动发现监控图像中的问题并预警。人工智能将人从繁重且重复低效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有效提升办公效率,节省成本。
非智能摄像机终将被淘汰
智慧视觉的应用远不止上述这三类情况。但是以小见大,前端摄像机是否具有智能,对于整个智慧城市的创新应用起到的是牵一发而全局的关键作用。智慧视觉已经成了名副其实的城市“智慧之眼”。人类依靠包括视觉在内的各种感官触摸、感知、了解这个世界。据说,人的大脑皮层大约80%以上的活动是在处理与视觉相关的信息。智慧视觉犹如人的眼睛,可以对各种目标进行识别、跟踪和测量,因为智能的引入,可以在毫秒级完成对图像信号的建模、几何处理和推理,所以能在安防、交通、金融、工业等众多场景中弥补非智能摄像机或传统方法无法解决的信息处理不完整、隐藏问题难发觉、受主观判断影响大等问题,从而让万物互联、万物智能造福整个社会、城市和人类。
既然智能给了我们智慧的眼睛,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用它去更好地认知、感受和享受这个世界的美好?既然非智能摄像机“看不清,看不懂,不好用”,那么被市场淘汰也是必然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