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手机行业,虽然有5G爆发的东风,但是情况却并不乐观。中国信通院的数据显示,1-10月,国内手机市场总体出货量累计2.52亿部,同比下降22.1%。究其原因,除了疫情的影响,是手机变得越来越同质化,创新的速度开始变慢,消费者换机的时间也不断拉长。
手机行业的创新是不是停滞了?未来还有哪些创新的方向?最近我在一场活动中找到了答案。
这几年参加了很多场手机行业的新品发布会,讲真,我是越来越失望,因为愈发变得同质化。要么是简单地堆砌硬件,要么是通过做大某一项参数来制造噱头。但是,在11月17日举行的OPPO未来科技大会上,我却有了耳目一新的体验。
在屏幕上,全面屏的确算得上一项创新,但是这两年创新开始停滞,大家掉入了微观里,比拼的是谁比谁的边框窄几毫米,比拼的是谁的打孔更小一点。折叠屏手机是一个不错的创新,只是大家做起来都比较趋同,就是简单地将手机屏幕折叠来实现大屏与便携的融合,只是这种做法很难完全避免“折痕”的问题,让用户深感困扰。
还有没有别的创新路径?OPPO未来科技大会上最重磅的,莫过于OPPO X 2021卷轴屏概念机,它转变了思路,用独特的卷轴屏让屏幕尺寸从6.7英寸到7.4英寸自由调节、无级显示,而且Roll Motor动力总成以均衡的作用力驱动OLED柔性屏,不折叠、只弯曲,从而解决了折痕的痛点。
(OPPO X 2021卷轴屏概念机的无级显示)
同样,大家都预测未来的世界是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融合,但很多厂商要么拘泥于手机设备,要么发布的AR眼镜太过于笨重,实在难以称得上是“眼镜”。在OPPO未来科技大会上,我们看到了新的可能:与去年的第一代OPPO AR眼镜相比,OPPO AR Glass 2021,用数据线连接OPPO Find2 Pro手机,这种分体式设计巧妙地利用了手机的算力,而让AR眼镜的整机重量下降75%,我在现场进行了体验,显示效果惊人,相当于是90寸超大屏近在眼前的感觉。
(OPPO AR Glass 2021)
OPPO CybeReal的发布,同样也带来“哇”的感觉。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实现,可以用软件来实现,CybeReal将物理世界的万物复原到数字世界,形成数字孪生,而且基于传感器为用户呈现物理世界之上的更丰富数字信息。具体来说,可以实现全时高精度定位,达到厘米级、1度的定位精度和毫秒级的实时定位,而且它还能超越定位,基于摄像头拍到的画面,可以出现导航、商店的活动信息、景点介绍等丰富信息,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边界融为一体……
(OPPO CybeReal)
坦白的说,这三大代表未来的概念产品,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两个字:“跃迁”。这也是这次OPPO未来科技大会主题的一部分。“跃迁”,来源于量子力学,指的是量子状态发生跳跃式变化的过程,原子会在不同高低能量状态之间非连续性地跳跃,并吸收或者放出能量。如果从字面来看,跃,指代跨越的姿态,形容动作幅度比较大;迁,指的是变化过程,达到一种有别于过去的状态。
一句话,跃迁就是指颠覆式的创新,这种创新与周围的同质化形成鲜明的对比。
OPPO为何能在同质化的大背景下实现创新跃迁?恐怕是很多人所关心的问题。答案,就藏在OPPO未来科技大会的主题里,它就是后半部分的:“致善”。
OPPO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陈明永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提出了一个观点——“科技为人,以善天下”,也让我们反思创新的不同视角。
(OPPO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陈明永)
如陈明永所说,业界有两种创新:恐惧式创新和致善式创新。前者的视角是竞争对手,热衷于比参数、追性能,目的是碾压对手、制造噱头;而后者的视角是人(用户),科技只是手段,人才是目的,科技是为了实现每一个人对美、对想象力、对人性的追求,这就是OPPO的“致善式创新”。
可以说,致善式创新来源于OPPO的“本分”文化,更是来源于陈明永自己的亲身经历。小时候在四川农村见到人们为了争水的争执、打架,南下广东所遇到的斗凶、斗狠、斗诈和斗猛,当然这中间也遇到了善良的人的无私帮助,这一切都让他思考,也成就了OPPO的长期主义,而这也是此次提出致善式创新的重要原因。
笔者持续关注科技行业,对陈明永的观点深为认同。业界的确有太多的公司热衷于恐惧式创新,他们是为了碾压对手而创新,为了制造噱头而创新。比如有的公司为了制造噱头,做环绕屏手机,但是这种产品对用户并没有本质的体验提升,最终还胎死腹中。而只有聚焦人,聚焦人的体验,过程虽然艰难,短期也很难见到明显的效果,但是将时间拉长,就能实现真正的跃迁。
致善式创新和很多公司的做法形成鲜明的对比,也让我们重新思考这种不同背后所蕴含的矛盾:
短期vs长期:很多公司的所谓创新更着眼短期,这样的确能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反观OPPO的致善式创新短期似乎默默无闻,但是拉长时间来看,却是在积蓄力量、量变形成质变,一旦爆发将会非常惊人,这也是低调的OPPO在此次未来科技大会发布多项重磅概念产品的原因。
慢vs快:同样,短期的快不代表什么,商业世界其实是一个马拉松,致善式创新的慢,让其反而能更好地提升体验,形成后发制人。陈明永现场分享的一个例子很触动人,OPPO的第一款A103笑脸手机在做了一年半预研后,已经达到市面上销售水平,但是出乎很多人预料的是,OPPO没有急于发布,反而摁住不发,继续打磨提升了半年多时间,OPPO创造了推出产品最慢的纪录,也创下了推出市场后广受认可的纪录,慢慢来,竟然更快。
唯赢vs不唯赢:商业世界有太多的尔虞我诈,似乎大家都是为了击败对手,为了赢,但是陈明永展示出另一种境界:“只为美好不唯赢”,不去盯着竞争对手,只是为了心中的“善”,即带给用户以美好的体验,这种短期看上去似乎在竞争中落了下风,但是当用户满意,自然能不战而屈人之兵。
OPPO的致善式创新,让我想起非洲尖毛草的故事。非洲大草原上生长着一种名为“尖毛草”的奇特植物。在它生长初期,大概6个月的时间里,尖毛草长得很慢,露出地面的高度一直保持在1寸左右。从表面看,就像进入了停滞期。但是,一旦雨季来临,它就会像从冬眠中惊醒了一般拔地而起,疯狂生长。1天内甚至可以长高0.5米。只用短短几天,它就能超越其他竞争者,成为“草地之王”。
(非洲尖毛草)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在看似无所作为的半年时间里,尖毛草并没有闲着,而是向下倒生长,它的根系不断向深处探索、扩张,原来尖毛草后来的爆发都是来自起初这种默默的蓄势。
比如这次OPPO发布的三大未来科技概念产品,背后凝聚的都是看不见的生长:持续的技术研发。
OPPO X 2021卷轴屏概念机的背后,是无级OLED柔性卷轴屏、Roll Motor动力总成、双矩阵嵌入式离合结构、屏幕动态区骨架叠层等重大技术难点的突破,其中OPPO布局了122项专利,卷轴机构相关核心专利就有12项。
(OPPO X 2021卷轴屏概念机-Roll Motor动力总成)
(OPPO X 2021卷轴屏概念机-双矩阵嵌入式离合结构)
(OPPO X 2021卷轴屏概念机-屏幕动态区骨架叠层)
OPPO CybeReal则是依托在OPPO云上建立的数字化物理世界模型,以及基于手机IMU、GPS、Wi-Fi、蓝牙等网络数据信息和手机SLAM、AI识景算法,是多项技术融合的产物。
事实上,看看国内和国际专利榜单就能知道OPPO的致善式创新的含金量: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19年国际专利条约申请数量排行榜,OPPO在全球排名第五,截至今年9月30日,OPPO全球专利申请量超过52000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数量占比88%;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2020年上半年国内发明专利授权量排行榜,OPPO以1925件排名第二,稳居第一梯队。
这种致善式创新,还在于因为目的是聚焦人的体验,所以能打破不同类别、不同技术的界限。在这次未来科技大会上,OPPO还透露了“3+N+X”的科技跃迁战略:“3”是指OPPO硬件基础技术、软件基础技术和服务基础技术;N是指OPPO的技术能力中心,包括人工智能、安全隐私、多媒体和互联互通等;X则包括OPPO构建的诸如VOOC闪充等差异化技术。
在我看来,这种不同领域的技术突破会带来特殊的聚合效应,也可以称为Lollapalooza效应。这个名词来源于著名投资家查理·芒格,简单的说,就是多个作用于同一方向的力量汇聚在一起后,所形成的力量不再是简单的力量叠加,而是一种巨大的、协同的放大效应。或者说,多个动向因素的叠加,导致了一个算法从加法变成乘法的跳跃。
这不就是“跃迁”吗?比如OPPO的“3+N+X”中的“3”,OPPO本来只是一个硬件公司,但是为了实现每一个人对美、对想象力、对人性的追求,需要在硬件、软件、服务上都去探索、投入、努力,最终带来的结果是OPPO成为一个软硬服一体的科技公司,而这三个领域的能力并不是简单的加法,而是像Lollapalooza效应那样形成乘法的跃迁,这一切在OPPO的手机或者IoT设备上都有很清晰的体现。
著名的管理学家吉姆·柯林斯曾经提出一个“飞轮效应”,
有一个直径、厚度和重量特别大的飞轮,这个飞轮就是你的公司,你的任务就是把这个飞轮转起来,你尽力的推,轮子稍稍动了一下,又推,又微微动了一下,但是你一停下来,它就停下来,很多人面对这样的情况会绝望地离开,但是有人坚持继续一点点、几乎看不到成效地继续推,一圈、两圈……渐渐地轮子有了惯性和动能,100圈、200圈……轮子的转速越来越大,最终变成了一种自推力,迅速旋转……
转轮子的过程,其实就是经营企业的过程,也是创新的过程。要想将轮子转起来,就要心无旁骛,不要理会短期的诱惑,也不要理会对手的干扰,只盯着一个长期目标,短期很难,似乎也看不到效果,但是只要坚持下来,量变形成质变,最终轮子会越转越快。
OPPO就是这样,“隔绝外界压力与诱惑,回到事物本质去思考”、“只为美好不唯赢”等价值观和科技态度都指向一个共同点:致善。“致善”的力量,很柔、很软,但是积蓄起来,聚合起来,却能形成千钧之力,实现“跃迁”。
最近,我在重读王阳明的心学,发现这种致善式创新和王阳明的“致良知”是异曲同工。每个人心中都有良知,我们一直知道怎么做都是正确的,但是欲望、惰性、意气往往导致我们没有那样做。就像创新,所谓的“善”、“良知”,就是回到最本质的东西,即给用户带来美好的体验,而不是好勇斗狠。
这才是创新所应该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