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极大咖秀

登录 | 申请注册

平安的“赛先生”,变革的新动能

周天财经 2020-02-27 阅读: 7,509 次

文 | 傅叶 周天 kiki

周天财经 原创出品

2 月 21 日,一场别开生面的发布会吸引了超过 40 万的线上观众,这是中国平安在以远程视频直播的方式发布 2019 财年业绩的会议。

这场影响力甚至不亚于 Elon Musk 推出新车的财报发布会,其号召力来自于两点:一方面是在寒冬之中,人们太期待看到来自于实体产业的好消息,另一方面,也是人们太期待看到中国的科技巨头,能为对抗疫情做些什么了。

不负众望的是,数据显示,平安 2019 年归母营运利润 1330 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 18.1%;归母净利润 1494 亿元,同比增长 39.1%,其中,2019 年科技业务总收入 821.09 亿元,同比增长 27.1%。各项业绩指标保持了稳健增长。

而在财务数据背后,更为值得我们关注的是,一些水面以下的壁垒,正在形成。

我们不妨先从此次疫情中平安的表现说起。

2020 年再一次与病毒短兵相接,社会各界展示出诸多新的气象,其中大企业的社会担当和高参与度,在过往的大型公共危机中很难见到。

在财年业绩说明会上,中国平安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马明哲直言,中国平安要在这场抗击疫情的战斗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借助各种现有技术,中国平安已经推出了各种新举措,平安旗下的金融科技、医疗科技、智慧城市、智慧教育等战略部门都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

周天财经密切关注了各个科技巨头在此次疫情中的表现,有的提供扫码登记疫情的 SaaS 软件服务,有的专注于物资补给的配送服务,但平安给人的整体观感更为「科技硬核」:如果不是此次疫情事发紧急,我们可能无从得知,火线驰援的平安,实际上已经在医疗等领域有了这么多深厚的积累。

01 两条战线,平安没有缺席

疫情蔓延初期,平安医保科技旗下的武汉平安好医医学检验实验室,作为由疫情防控指挥部指定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的第三方机构,承接疾控中心的样本检测任务,每日至少可以分担 500 人份的核酸样本。

同时,平安健康检测中心还派遣了移动 CT 影像车驰援武汉紧急搭建的「方舱医院」,该影像车是平安集团基于 5G 技术开发的 64 层移动影像车,也是首次将全身 CT 应用到车载领域的新技术。

平安健康检测中心派遣移动 CT 影像车驰援武汉

平安联席 CEO 陈心颖也在业绩发布会问答环节介绍,拍摄传统 CT 会出现 300 多个不同影像,需要花 20-30 分钟阅片,而平安集团所研发的智能系统,能够帮助医务人员在 15 秒内就完成阅片,且准确率可高达 90% 以上。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平安能在战疫一线拿出「硬核」的医疗科技,来源于其在科技研发上的长期投入,以及对于医疗健康等生态圈的重点布局。

实际上,平安在一些医疗科技领域的研究,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2019 年,平安在国际医疗影像会 ISBI 的三项竞赛中拿到总冠军,六个单项世界第一,同时也在各类权威医疗期刊,包括《美国肾脏病杂志》及《柳叶刀》子刊等发表了 20 多篇医疗论文。

范围更大的国民健康保卫战中,平安旗下平安好医生,与 56 个省、市、地区政府合作,提供实施在线问诊、抗疫义诊专线,APP 累计访问人次 11.1 亿,新注册用户量增长 10 倍。互联网医疗在非常时期的巨大价值得到体现。

疫情中高效及时的表现受到民众认可,资本市场也给出了积极回应——在港上市的平安好医生在 2019 年股价累积涨幅高达 182%,2020 初至今涨幅也达到近 40%,最新市值接近 800 亿港币。

疫情冲击的不止是医疗系统,更是对所有企业的一次大考:他们都在面临办公受阻、流程中断、支付延期等重重困境。可以说,医疗系统和工商企业是人类抗击疫情的两条战线,前者关乎治病救人,后者关乎民生和国力。

在第二条战线,平安同样没有缺席。

平安集团旗下的金融壹账通也站了出来,其携手 30 余家金融机构积极推动云上签约、线上获客及远程办公等「无接触」式服务支持手段,打破了物理网点及实体操作的空间限制,并及时推出了 AI 智能「无接触」式办公的培训。平安银行个人贷款也推出「线上贷款服务」,为个体工商户纾解现金流难题。

02 短期的应急能力,都来自于长期的投入

可以发现,平安所提供的整套科技工具箱,放在疫情期间,都是救急的利器,而放到整个产业,实际上,都是为产业带来生产力变革的关键密码,比如在上文中提到的 CT 移动影像车,还比如帮助基层医生获得能力加持的各类工具。

了解这家企业文化的人都清楚,这一切绝非「灵光乍现」,而是源自于长期的筹谋与布局。事实上,医疗科技,仅仅是中国平安五大生态圈「金融服务、医疗健康、汽车服务、房产服务、智慧城市」中的重要一环。

在业绩说明会上,面对媒体的提问,中国平安总经理兼联席首席执行官谢永林说,这次疫情的发生不在每个人的预期中,但对于企业而言,也正是这场疫情,「让平安在科技方面的长期投入有了用武之地」。让它从幕后来到了台前。

对平安集团而言,对「科技」的重视渗透在这家企业的「血液」当中。

在中国平安迎来第四个十年之际,董事长马明哲在 2019 年元旦致辞中,明确了平安要将「金融 + 科技」更加清晰的定位为核心主业,在核心业务稳定增长的基础上,用科技投入强化「金融 + 生态」的建设。

也就是说,科技不但是平安金融主业的钢铁战衣,也是平安承前启后,从过去跨越到将来的必由之路。

十年前,金融 + 科技还是一个面目模糊的命题之时,平安就已经开始了科技转型,累计投入超过 500 亿元人民币,2019 年最新财报显示,目前中国平安拥有 8 大研究院、57 个实验室,3.5 万研发人员,11 万科技从业人员。

与此同时,平安科技专利申请数累计达 21383 项,位居国际金融机构前列,其中金融科技、数字医疗科技领域的已公开专利申请数分别位居全球第一位和第二位,还在人工智能、医疗等领域荣获 47 个国际科技奖项冠军。

陈心颖在发布会上表示,平安衡量科技业务的好坏增长评估,利润不是最重要的指标,对收入规模的带动扩大更加重要,未来将会继续加大科技投入。

不久前刚好也赶上伯克希尔哈撒韦发布 2019 年业绩报告,有意思的是,以价值投资理念著称的股神巴菲特,也在 2019 年进一步调整公司的持仓——部分减持了富国等银行股仓位,加码了像亚马逊这样的科技巨头,并建仓了生物技术公司生化基因(BIIB)。

与此同时,之前重仓的苹果也为伯克希尔哈撒韦带来了丰厚回报。

过去坚持「不投看不懂企业」的巴菲特与芒格,也在努力研究科技企业,以及医疗健康等领域。股神的这种转变或许预示着,所谓的「新经济」与价值投资并不违背——如果有公司能够兼顾稳定增长,同时着力用科技布局未来,那么仍然是值得长期投资的优质企业。

当我们带着这样的标准回到「年岁尚轻」的中国资本市场,符合的企业可以说少之又少,而用十年时间进行科技转型的中国平安是其中之一。

03 一条没有参照系的道路

此时此刻,中国平安走的这条「金融 + 科技」及「金融 + 生态」路,也是这样一种前方没有参照系的选择。对于中国平安而言,这是一座新的「罗马」城池,这是 A 面金融平安的另一个全新面——B 面科技平安。

谢永林以银行业务为例做了说明。他表示,要形成一个在线「金融 + 科技」的平台,需要经过一系列的筹划。过去几年里,集团将 95511. 95522 服务热线及其他各种用户资料组织在了一起,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数据库,从而可以达成账户通、数据通、权益通、产品通这样一个效果,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服务平台。统一的服务平台可以帮助公司打通场景和技术之间的壁垒。

技术 + 场景打通之后,另一个要点就是如何赋能。目前,科技平安已经逐步显露成效与潜力。

以寿险服务场景为例。在业绩说明会上,首席保险业务执行官陆敏表示,截至目前,平安寿险的 AI 面试率投险人覆盖率达到了 100%,累积使用频次超 600 万人次,减少了人工面试投险人超过 68 万小时。

此外,叠加大数据库精准代理人画像,中国平安自主研发的智能搜索引擎及 AI 辅助决策工具 XBOX 作为代理人智能助理,提升了销售转化率,累积服务超过 3.4 亿人次。其中智能核保平台累积核保 1800 万保单用户,96% 的客户实现了免打扰、快速承保等服务。

人工智能的最直接效果之一,就是提升利润,凸显了平台优势。反映在最新的财报上,寿险及健康险业务营运利润同比增长 24.7% 至 889.50 亿元,内含价值营运回报率为 25.0%;在保守的风险贴现率假设下,内含价值较年初增长 23.5%;新业务价值率同比提升 3.6 个百分点至 47.3%,创历史新高。

技术的另一个意义,就是减少了对人员的消耗。虽然 2019 年末,代理人规模较年初减少了 17.7%,但人均新业务价值显著增长了 16.4%,达到 5.68 万元/年,人均个险新保单件数同比增长了 13.1%,为 1.38 件/月。

显然,科技正在成为平安越发加深的壁垒。

不满足于对内提高自身主营业务竞争力的平安,正在把科技打包起来,对外输出,比如金融壹账通业务。

截至 2019 年 12 月末,金融壹账通服务国内全部大型银行、99% 的城商行和 52% 的保险公司,优质客户数达到 473 家,已为境外 14 个国家或地区的 47 家机构提供了服务或签约服务。

实际上做 TO B 业务都是脏活累活,投入大,却很难一夜暴富,相信这一点也能从壹账通的财报里看出,业内人士都明白,这项业务的社会价值大于其经济价值,体现的是巨头带领全行业一起转型的担当。

一系列的数据和业务布局,中国平安的平台优势和逻辑已经非常清晰和完整了。

眼下的中国平安依然还是一家包含了银行、保险及证券的顶级金融巨子,但同时它更是一个通过互联网和金融链接医疗、房地产、城市生活、车辆及出行等社会主要生活场景的服务平台。这也正是平安提出要实现的「金融 + 科技」及「金融 + 生态」的战略目标。

04 做难而正确的事情

透过财报和平安在此次疫情中的表现,我们不禁要问,为何平安总能保持敏锐的反应速度和长远的战略眼光?

在《经济观察报》近期刊发的一篇报道中,我找到了答案。

早在一年前,马明哲就提出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过完元旦就发年报。

理由呢,是他认为,「每年的年报到 3 月底才出来,这时候制定策略,到 4 月份、5 月份才采取决策,6 月份才开始行动,半年已经过去了,决策是严重滞后的!我们能不能在 1 月 1 日发年报?节省三个月,时间就是金钱,这是非常宝贵的成本。」

平安集团董事长/CEO 马明哲

实际上,马明哲提出的并不仅仅是年报何时发布的问题,而是所有企业管理者关注的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如何能实时获取公司各项关键数据,保持决策的及时性和灵敏性?------- 解决方案很明确,就是「全面数据化」,通过对公司经营管理所涉及的人、事、物进行数据颗粒化、标签化、结构化、模块化和系统化,确保信息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但是,全面数据化经营在国内外企业中没有先例可循。「全面数据化」的工作量浩大繁琐,「数据化经营」的技术难度极高,对于一家业务繁杂、人数众多的大公司,任何一点制度变迁,都是庞大的一次动员过程。同时也意味着,犯错的可能性是极高的,而犯错带来的损失也将是很大的。这也是为何明知数据化经营成果诱人,但少有企业能有实力、魄力和决心将其贯彻到底。

难怪,全面数据化经营曾被马明哲称为平安集团「生死存亡的转型工程」,也是平安转型「金融 + 生态」的核心工程。

这也来自于马明哲的紧迫感,他曾说,依托全面数据化经营转型,平安将占据战略先机,实现「先知、先觉、先行」;深化「金融 + 科技」、「金融 + 生态」战略,抓住科技创新难得的战略机遇期。

尽管难,但是,做「难做而正确的事情」,历来是马明哲乃至整个平安集团的格言。为了推进这一转型,马明哲亲自挂帅,集团企划、财务和平安科技等多部门、跨公司共同参与,自上而下制定了详细、缜密的项目规划和实施路线图。显然,这体现的是破釜沉舟的决心。

正因为举公司之力进行数据化,平安才「年轻得不像个金融公司」,更像是个科技公司,事后来看,也正是如此,才有了平安今天深厚的科技布局和日益庞大的生态系统,这是一脉相承的进程。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曾说过,「对于那些伟大的公司而言,战略规划往往不是技术,也不单纯只是为了利益,有时更像是出自一种责任。」

过去三十年,中国平安从深圳蛇口出发,成长为世界级的金融和科技企业。当历史的风陵渡口又一次来到,不断变革、科技升级的平安,也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 END -

周天财经
原36氪深度部资深记者,专注于深度报道、人物专访与战略分析,关注话题覆盖电商、新零售、等TMT 中的交易性赛道

特别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大咖秀专栏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wemedia@yesk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