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极大咖秀

登录 | 申请注册

ESG 总动员,与平安的「自驱力」

周天财经 2023-07-13 阅读: 6,730 次

文 | 周天财经

周天财经 原创出品

奥派经济学家密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认为,企业的唯一责任是赚取利润。显然,现在有许多企业不同意弗里德曼的观点。

思韦茨冰川是南极洲地区变化最快的冰川之一,正在以每年 2.1 公里的速度退缩。研究人员预测,思韦茨冰川再过几年就可能坍塌,假如其彻底融化,仅思韦茨这一座冰川就可能导致海平面上升约 3 米。我们刚刚度过了有史以来全球平均气温最热的一周。这一事实再次提醒我们,全球变暖已经迫在眉睫。

除此以外,环境污染也让人类受伤害巨大。世卫组织估计,每年有 700 万人死于与空气污染有关的疾病,尤其是更依赖化石燃料的中低收入国家。还有人口老龄化、能源危机、资源分配不平……这些大问题越来越紧迫逼近,我们有没有找到头绪?

现代社会里,企业是市场最重要的参与者。从香皂、手机到汽车、房屋,再到保险、股票、债券,几乎都来自企业的生产。企业无所不包,自然,问题也都与企业有关。用绝对的道德律令要求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改善环境简单粗暴,但倒向绿色,是否就意味着远离利润,是否能创造出「绿钱」,来实现二者的调和呢?

一种新的解决思路开始流行,ESG (Environment, Social, Governance/环境、社会、治理) 的主旨是:让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提升本身的治理水平,甚至有可能促进业绩增长。

例如中国平安在 ESG 领域的实践,就给了我们乐观的理由:截至 2022 年末,平安实现负责任投融资 1.79 万亿元、绿色投融资 2823.63 亿元、普惠投融资 334.44 亿元、社会投融资 14774.41 亿元。与此同时,平安的业绩保持高速增长。2022 年,平安实现营业收入 1.11 万亿元;归母营运利润 1,483.65 亿元,总资产 11.1 万亿元,个人客户数近 2.27 亿,互联网用户超 6.93 亿。

图源:中国平安2022年年度报告

01 平安获评全球 ESG 评分前 1%

6 月 28 日,标准普尔公司发布了《可持续发展年鉴(中国版)2023》。这是标普在全球《可持续发展年鉴》的基础上,首次推出的中国版《年鉴》,便于中国企业了解其可持续发展绩效在本地区同行中的水平。得益于在可持续发展议题和 ESG 实践上的长期卓越探索,中国平安获评中国企业标普全球 ESG 评分最佳前 1%,为中国(含港澳台)保险公司最高评分,同时也是最佳前 1% 区间段唯一上榜保险公司。

图源:《可持续发展年鉴2023(中国版)》

更早的 6 月 13 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财经节目中心联合国务院国资委、全国工商联、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等部门发布《年度 ESG 行动报告》,并公布"中国 ESG 上市公司先锋 100"榜单。中国平安成功入选该项权威榜单,ESG 指数排名位列榜单第七、金融业第一,处于五星级指数水平,被誉为"上市公司 ESG 发展的卓越者"。

事实上,平安在 ESG 领域早有实践,比如:已经连续 14 年发布年度可持续发展报告、3 次发布气候风险管理报告。这次获奖,一方面是对平安成绩的肯定。另一方面也体现出 ESG 在中国升温。

从国家大方针上看,2020 年 9 月,中国明确提出 2030 年「碳达峰」与 2060 年「碳中和」目标。「双碳」目标在技术上,是要加强节能减碳技术开发;在产业上,是要鼓励新能源产业发展;在市场上,是要建立全国碳市场,以碳排放权交易来促进节能减排。

整体上,「双碳」目标是要建立一套投资、技术开发、碳排放配额交易等各方面都要倾向减少碳排放的体系。ESG 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优秀工具,其实质上是一套指标体系,用指标来引导企业的业务方向。那么 ESG 可以成为「双碳」目标的量化工具,以及评估企业响应目标的进度,引导企业更好地实现目标。

因此,ESG 的紧迫性在不断提升,政策端和资本市场也在加紧推动 ESG 落地。2022 年 3 月,国资委发布《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质量工作方案》,要求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在 2023 年实现 ESG 专项报告披露的全覆盖。据中国证券报此前报道,沪深交易所正在结合我国国情和上市公司实际情况,研究制定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指引。这意味着 ESG 将和营收、利润一样,成为上市公司必须披露的重要指标。

企业在这方面已有许多例子。联想集团推出了生命周期末端管理项目,在 2021 年期间,联想处理的 34,163 吨计算机设备中,有 93.7% 都得到了循环再利用。安踏则不断开发环境友好型产品,99% 以上鞋产品均使用水性胶,同时使用环保纤维面料、无氟防水面料服装等环保面料制造服装。

相较于制造业企业,作为金融企业的中国平安有机会不仅仅在本公司层面实践 ESG,还可以发挥金融的杠杆效应和引导意义,在更大层面促进节能减排。从 2021 年起,平安集团全面升级了"绿色金融"行动规划。在组织架构层面,成立由董事长马明哲领衔的绿色金融委员会,统筹相关战略、规划,下设绿色金融办公室,同时依据政府及监管指引和政策,制定绿色项目和评价标准,推动行业绿色投资。

图源:中国平安官网

董事长亲自挂帅绿色战略,这并不多见,足见平安内部的重视。正如马明哲一直强调的那样,「企业的本分,是做大、做强,拥有反哺社会的能力。」他还进一步表示,平安将积极响应国家提出的中国将于 2060 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全面升级中国平安「低碳 100」。并首度提出推动「绿色金融」,实现资产组合零排放。

包括平安在内的中国金融企业正在积极参与转型金融,即推动金融帮助高碳排放行业实现低碳转型。2022 年,平安助力发行中国煤炭行业首单低碳转型公司债券,也落地了国内钢铁行业首个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CCUS)贷款项目,支持传统能源企业的低碳转型。

02 ESG 是一种选择

多项第一背后,是企业的强烈的倾向。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不是一件新鲜事,难点是如何让企业不仅仅依靠道德,而是将社会责任与企业本身的治理体系相结合。更理想的情况是,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的过程中能够促进业绩增长,将理念内化为自驱力。当企业的 ESG 发展到一定阶段,如何去创造更大的价值,尤其是商业价值,实现转化——ESG 不能只是一件纯花钱的事,也就是说,ESG 到了成熟阶段后,不能够只创造企业外的社会价值,还要为股东创造价值。

在中短期商业利益与长期发展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正是平安的能力所在。位于金沙江峡谷的白鹤滩水电站,是实施「西电东送」的国家重大工程,全面建成投产后预计年平均发电量可达 624.43 亿千瓦时。2018 年起,平安银行便持续通过发行绿色债券以及提供绿色信贷等形式支持白鹤滩水电站项目工程建设。这类大型水电站的投资规模巨大,回报周期长而且对社会的溢出效应显著,而保险资金的优势是长期限,两者一拍即合,这使得白鹤滩水电站成为中国金融产业加速绿色能源的标志性事件。

白鹤滩水电站

1957 年 10 月,苏联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 1 号」。此举震惊了美国国会,一定程度上迫使他们于 1958 年通过了《小企业投资法案》,该法案要求,在投资公司每投资创业公司 1 美元时,政府都要提供最高 3 美元的配套贷款。1958 -1994 年间,《小企业投资法案》为大约 7.8 万家小企业提供了 130 亿美元的长期优惠利率贷款。这些廉价的资金直接促成硅谷发展到今天,也创造了我们现在熟悉的风险投资行业。

金融的实质是一种选择,这种选择可以凭空创造出硅谷,也可以助力建造出世界级的水电站,而选择将资源投入到哪一领域,能充分体现一家综合金融集团的价值取向。2022 年 11 月,平安银行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功发行 3 年期 200 亿元绿色金融债券,是其发行的首只绿色金融债券,发行利率 2.45%,所募资金将依据适用法律和监管部门的批准,用于《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 年版)》规定的绿色产业项目,项目类型涵盖节能环保、清洁能源及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等重点绿色产业项目。

可以预见,随着中国平安对绿色产业加大投入,像是白鹤滩水电站那样的金融助力绿色发展的经典案例,还将源源不断出现。例如,平安产险为古树名木设立了保护救助保险,平安理财也推出了绿色金融指数,平安银行推出全国首个借信双卡碳账户「低碳家园」,而平安证券也已成功发行多单沪、深交易所首批碳中和绿色公司债,上交所首单碳中和资产支持证券产品,2022 年公司承销绿色债券(含碳中和债)和绿色 ABS 22 只,承销金额 110 亿元,同比增长 134%。

按照新的《绿色保险统计制度》,截至 2022 年底,平安产险累计为「绿色发展」提供绿色保险保障超 170 万亿元。而截至 2022 年 9 月末,平安集团绿色投融资规模约为 3198 亿元,绿色银行类业务规模约为 1842 亿元,环境类可持续保险保费收入约为 1105 亿元。

图源:中国平安2022年年度报告

在过去几年,中国平安已经把 ESG 的核心理论和标准全面融入企业治理中,建立了从集团董事会与执行委员会、投资者关系和 ESG 专业委员会、集团 ESG 办公室,再到集团职能单元和业务公司的四层 ESG 治理体系,明确各层级权责,从上至下落实 ESG 理念和战略。称得上,是深入企业灵魂的 ESG 总动员。

03 ESG 也是一种能力

ESG 的本质是可持续发展的量化体系,通过践行这一体系,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与提升治理水平相辅相成。具体如何实践,不至于让 ESG 沦为空谈,不仅考验企业对社会责任的重视程度,更考验企业是否有能力将相关的风险管理融入主营业务。

中国平安在这方面有许多已经落地的实践。据南方周末报道,广东汕尾的对虾养殖业一直受天气影响很大,例如气温低于 18 摄氏度,南美白对虾便会出现冷应激,导致虾苗生长速度降低,乃至死亡。人力很难控制天气变化,但可以凭借保险降低天气变化带来的风险。如同频繁的海上贸易催生了现代保险业,养殖业也理所应当产生自己的保险产品。

2021 年 4 月,平安成立了调研团队,开始开发「对虾天气指数保险」。保险需要周密的规则与精确的触发条件,而靠天吃饭的养殖业更仰赖养殖户的经验。花费半年时间,平安与当地政府、科研单位和虾农的不断磨合,才最终确定保险方案,推出首单政策性地方财政对虾天气指数保险。

2022 年,对虾天气指数保险覆盖了汕尾市近 60% 的对虾养殖面积。类似的「新农险」,平安产险还有很多实践,2022 年,平安产险在韶关落地广东省首单特色食用菌气象指数保险、广东省首单政策性油茶种植保险等。

数据显示,平安产险因地制宜开发地方特色农业保险产品超 600 个。2022 年,平安产险累计为超 1100 万户次农户提供风险保障超 2500 亿元,累计赔款支出超 36 亿元,帮助超 250 万户村民出险后快速恢复生产生活。这些「新农险」的案例,一方面体现出平安注重社会责任,尤其重视乡村发展。另一方面,敏捷的组织形态与创新能力,才是支撑平安开发超 600 个特色农险产品的根基所在。

中国平安还在全面升级绿色金融行动,明确到 2025 年绿色投资与绿色信贷规模达到 4,000 亿元,绿色保险保费总额达到 2,500 亿元,并承诺 2030 年实现运营碳中和,助力国家「双碳」目标达成。通过在绿色保险、绿色投融资、绿色信贷等领域探索创新,中国平安全力支持绿色经济转型和产业链升级。

当业内都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时候,平安在 ESG 实践方面先行先试,已经找到了过河的路径。在实践中,平安将 ESG 的各项指标,与自身的发展战略及经营目标相结合,再对绿色金融、绿色运营、乡村振兴等核心议题设置具体目标。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平安希望持续为客户、员工、股东和社会创造价值,并通过充分的沟通与合作,实现各方价值平衡和最大化。

从全球范围来看,没有一套可以完美适应各国情况的 ESG 标准。各国的环境政策、司法制度和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这导致了 ESG 标准需要依照地区情况做出调整。如施懿宸教授此前对媒体表示,「市场需要一套可以细化、适合中国的 ESG 指标体系。」

无论如何,ESG 遇上不同声音体现出共识形成不易。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卢海研究发现,企业把 ESG 相关议题纳入战略规划和运行时遇到的主要障碍,是缺乏指引、缺乏人员支持和缺乏专业知识。

中国 ESG 还处在拓荒期,非常有赖于企业间凝聚共识,探索出符合国情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媒体报道中,沪深交所正在制定的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指引,不啻于给上市公司设下了一场随堂测验,而「双碳」目标才是真正的大考。

保险业务本身就是最大的社会价值,这是平安躬身入局 ESG 大潮的先天优势和最大底气。在这场共同的大考中,平安已经找到了自己的节奏,并给行业提供了极强的示范效应。

周天财经
原36氪深度部资深记者,专注于深度报道、人物专访与战略分析,关注话题覆盖电商、新零售、等TMT 中的交易性赛道

特别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大咖秀专栏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wemedia@yesk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