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极大咖秀

登录 | 申请注册

破解“不可能三角”:东软重构养老产业的底层逻辑

闫跃龙 2025-07-16 阅读: 3,742 次

最近看到一个很震撼的事件,日本一个老人在家去世了七天才被发现,警察去调查原因,发现邻居也死了好几天。

这个事情,透露了老龄化时代所面临的痛点。根据国家统计局的信息,2024年末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超过3.1亿,占比22%,其中65岁以上老年人口超过2.2亿,占比15.6%。国家卫健委测算,2035年左右,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在总人口中占比将超过30%。

一方面是如此大规模的老年人,另一方面是无论个人还是社会都对养老没有做好准备。“养老的核心是防老,如果做防老的准备,大概从40岁开始准备都不算早,一生养老要花多少钱你算过吗?你的身体能从60岁开始一直花费医疗费用吗?你的心理是否健康?你是否准备好了60岁以后孤独?对于失能失智的老人,如何将服务提供者带到其家里,服务质量如何保障?谁来管理这些服务提供者?”东软集团创始人、荣誉董事长刘积仁关于养老的一系列发问令人深思。

当养老产业遇上数字化、智能化革命,这些问题正在有了解决的新可能。最近,在首届东北亚国际银发经济博览会期间,东软展示了通过整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激活养老产业生态,面向养老领域提供智能化、数据价值化、服务化、生态化的解决方案,为破解养老困局提供了一套可落地的数字化方案。

定位升维:从“信息系统”到“城市级智慧养老新基建”

今年6月,由沈阳市民政局、东软集团、东软睿新科技集团、沈阳盛京金控投资集团联合打造的盛情康养平台正式上线。

在福建,东软携手福建省大数据集团,综合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构建起1个数据价值要素生产空间,搭建康养公众服务运营平台。

据不完全统计,东软已经与沈阳、大连、福建、南宁、佛山等省市达成合作,布局运营城市智慧养老服务平台,而在这些丰富的探索与实践中,东软的智慧养老模式也渐趋成熟。

与传统的所谓信息化不同,东软的智慧养老模式具有鲜明的特点,其核心在于打破了不同部门的系统壁垒,定位于城市级智慧养老新基建,其中数据价值化是其差异化的底色。简言之,东软通过公共数据的高效治理,将以往杂乱的信息变成了高质量、共享可用的资产。

东软集团轮值CEO徐洪利透露,数据价值化的关键在于场景,东软构建的城市级智慧养老平台,就覆盖了政府(G端)、老年人及家属(C端)、服务机构(B端),在诸多场景中实现了数据变现。

在G端,政府可以实时掌握全市养老服务动态,实现精准监管,更好地监督养老服务质量、监控相关资金流向。例如,政府可以通过数据看板实时监管高龄补贴发放、床位使用率等 核心指标,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补贴流向全程可追溯。

在C端,通过平台服务,用户可以获得智能化的健康管理以及更为个性化的服务,涵盖生活照护、情感支持、健康管理、安全管理等各个方面。例如,老年人子女通过微信小程序即可完成助餐预约、适老化改造申请等服务。

在B端,企业可以针对客户需求,打造更契合的产品或服务,提升服务体验。例如,在沈阳 “盛情康养” 平台上的养老机构可以通过三维建模技术在线展示服务场景,实现跨区床位调度。

凯文·凯利曾说,“科技的善意,在于让数据成为连接孤独的桥梁。”可以看到,东软以数据和AI搭建起产业互联网,让平台成为城市养老的数字大脑,构建起城市养老产业的新基建,从而打开了智慧养老的新想象空间。

生态破局:打破养老产业的“不可能三角”

养老产业一直存在“不可能三角”——高质量服务必然伴随高成本、分散化服务难以监管、数据孤岛影响体验——始终制约着行业发展。

东软的解法,是用“政企协同+生态共生”的生态模式破局。

东软与政府合作,通过城市的数据价值化精准地将城市里的养老对象、服务提供者等所有的相关方实现数字化,从而保障彼此交易过程中的精准兑现。

换句话说,东软所构建的城市级智慧养老服务平台,背后本身就是一个数字化大生态。这个大生态的特点,首先是“”,涵盖养老相关的方方面面。例如,沈阳 “盛情康养” 平台就汇聚了全国及沈阳本地700多家养老服务商,可以提供居家-社区-机构全覆盖,线上-线下-配送全流程,教育-医疗-康养全方位的智慧养老服务。

这个大生态,还有一个特点是“”。通过数据化,尤其是人工智能的引入,可以让生态内的各方实现精准对接,从而大幅降低成本。过去商业保险公司在城市健康保险产品上很难盈利,而通过对接城市的多维度数据,商业保险公司可以为用户量身定制产品,而且在核赔时也可以通过平台自动进行,由此成本大大下降。

正是因为城市级智慧养老服务平台用“连接+智能”的方式构建起大生态,可以用低成本的方式为用户提供高质量服务,平台聚合的方式也让分散化服务的监管不再是难题,同样,这种平台化的方式也打破了数据孤岛,可以让数据为各方所用,释放出最大价值。养老产业的不可能三角,就是这样被解决的。

为什么打破养老产业不可能三角的,是东软?答案很清晰,那就是东软在智慧养老生态上布局更早,而且生态最完善。东软在过去三十多年,做了大量的医院信息化系统,加之东软在全国各地的许多的城市各种各样不同类型的解决方案,可以在智慧养老、居家护理、医疗保障、医养服务、康旅服务、老年教育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实现创新。

换句话说,东软在过去三十多年一直在做的,就是构建大健康生态,这让其进入一个城市,就是带着一个完善的生态入驻到这个城市里面,这是其成为智慧养老引领者的核心原因。

当然,智慧养老的数字化实践,并非坦途,尤其是在进入“深水区”之后,更是有不小的挑战。徐洪利坦言,智慧养老的最大难点,是数据供给与思维转型。在数据供给上,随着各地大数据局的努力,这个问题正在或者将来一定能够得到解决。在思维转型上,过去东软是围绕客户需求来定制产品和服务,而智慧养老要求其围绕产业的需求打造运营平台、围绕着商业化的场景去做运营。

显然,这些挑战都是一个新事物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必然现象,好消息是,伴随东软在智慧养老服务平台上的实践,这些挑战都可以在探索和发展中进行解决。

后记:第二增长曲线

东软在智慧养老上的的探索,本质上是关于养老公平与效率的数字化实践。当 97% 的老人选择居家或社区养老,当医保基金面临 “年轻人缴费减少、老年人支出增加” 的压力,技术和模式创新,为已经到来的老龄化时代提供了破局的新思路。

当数据的孤岛被打通,当养老产业的各方连接在一起,当人工智能技术激发新的想象,养老产业正在获得重构与新生。想象一下,你通过智慧养老平台这个入口,就能一键连接医院、护士、疗愈机构、旅游机构、教育机构等等,获得满意的服务,而且政府可以通过这个平台监控所有的行为,对所有服务机构进行考核、监管,这是一种何等的智慧养老体验?

秉持“教育驱动防老、科技赋能养老”的东软认为,养老的关键在于防老,而防老的关键在于教育,也为养老产业的重构带来了很多新可能。例如,在沈阳法库的 “互助养老” 模式中,东软平台通过匹配 60 岁低龄老人与 80 岁高龄老人的需求,使志愿服务时长兑换机制落地,既缓解了服务人员短缺,又增强了老人的社会参与感。这种 “科技+人文” 的结合,恰是东软强调的“防老工程”的核心——从40岁开始的健康管理、心理建设,才是养老可持续的关键。

对于东软而言,智慧养老既是社会责任,也是增长的第二曲线。东软在医保、医院等领域的深厚积累(服务 8 亿医保人群、4800 家医院、8000万参保单位),正在以智慧养老服务平台转化为数据价值化和智能化的独特优势。

当数据成为生产要素,当生态聚合各方力量,智慧养老平台将不只是服务载体,更是银发经济的生态引擎。

闫跃龙
知名科技自媒体,资深互联网营销和公关专家,大变革 大机会!

特别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大咖秀专栏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wemedia@yesk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