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极大咖秀

登录 | 申请注册

从"永生的科学狂想"到"AI文明共存":一场论坛揭示的科技进化法则

闫跃龙 2025-05-19 阅读: 7,198 次

如果梁文锋继续读博士,还有今天的DeepSeek吗?如果王兴兴继续读博士,还有今天的宇树科技吗?如果汪滔继续读博士,会有今天的大疆吗?”福耀科技大学校长、西安交通大学原校长、教育家王树国的“三问”振聋发聩。

如果我们不培养初级工程师,那将来哪来的资深工程师?大学原来培养的是初级工程师,通过工作再逐步成长为资深工程师。现在我们发现,原来想做的事AI都能做,那我们是否应该直接培养资深人才?还是改换思路?”杜克大学电气与计算机工程系John Cocke 杰出教授陈怡然提出了高校必须面对的核心议题。

如果年轻人相信这个行业的未来,哪怕只是一部分人进入其中,也许某一天人形机器人就能变成我们梦想中的样子。”宇树科技技术副总经理王启舟这样展望人形机器人的未来。

这些都来自于5月17日在北京举行的2025搜狐科技年度论坛的精彩瞬间,这场聚焦科学前沿和科技变革、探究人与智能共存之道的论坛,早已经超越了一场行业会议的边界,成为公众洞见科技趋势、思辨人类命运的窗口。

科学前沿的“狂想曲”,藏着人类的未来命运密码

今年的搜狐科技年度论坛,沿用线上和线下结合的形式,聚焦科学前沿和科技变革两大主题。我全程听下来,仿佛赴了一场思想盛宴。

最大的感受之一,是涉及的科技足够前沿、足够广泛。从太阳爆发,到火星探秘,再到生命科技,以及细胞命运,是宇宙、生命、未来等基础科学的终极追问,又是从粒子到永生的科学狂想。

正如一位科学家所说,“科技狂想的本质,是人类对自身脆弱性的反抗。” 虽然论坛涵盖众多基础前沿科技,但并不深奥、晦涩,而是和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关。

南京大学天文宇空间科学学院陈鹏飞教授,解释了太阳爆发:这种距离我们1亿5千万公里的现象,其实并不遥远,太阳爆发产生的日冕物质抛射朝地球撞击过来,受到扰动的地球磁场会发生地磁暴线下,高能粒子会轰击地球大气,形成美丽的极光,去年的一次剧烈太阳爆发线下就让人们在北京郊区也能看到极光。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员周海宁的演讲主题《人真的能返老还童吗?》,更是吸引人,他表示,基于哺乳动物体型及代谢水平预估,人类极限寿命约在120-150岁之间,随着生物学研究突破,人类理论极限寿命有可能延长到150岁。虽然是极限,但通过热量限制、采用地中海饮食、适当轻断食的饮食管理,以及有氧运动、抗阻运动,和保证高质量的深度睡眠,可以延缓衰老。

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王澄海教授预测未来十年的全球气候变化:全球变暖形势日益严峻,未来10年全球平均气温大概率会持续上升。夏天高温热浪和冬季极寒天气的频数和强度会变化,高温事件频率和强度增加,极寒天气频数减少但强度增加。对于公众来说,忽冷忽热的概率增加,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变小,人体舒适程度变差,四季长度也会变化,夏季变长,冬季变短,入夏和入冬显得比较突然。而且局地强对流天气还会引起灾害发生频率增加。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场论坛不仅是前沿科技的论道场,更是科技知识的布道场。显然,这一切都并非偶然,当搜狐创始人、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物理学博士张朝阳用斯托克斯定律解释雨滴从高空下落不伤人是因为受到空气阻力的影响,当他在跨年演讲中用维恩公式解释每天我们睁开眼看到的第一缕阳光来自太阳表面的黑体辐射时,搜狐科技年度论坛将科技狂想与每一个人相连顺理成章。

当AI成为“第二造物主”,碳基文明将向何处去?

当下最炙手可热的AI,自然是每一个科技论坛的核心内容。不过,相比其他论坛多聚焦科技本身不同,今年的搜狐科技年度论坛对AI的关注更加宏大,上升到了AI与人类文明的更高维度。

星语智能创始人兼CEO、原西湖心辰CEO醒辰认为,生成式人工智能会给这个世界带来的最具差异化的可能性是“关系的改变”,一方面是人与机器的关系改变,不再只是效率提升,而是可以通过提供类人服务,去建立信任与情感溢价;另一方面是指协作的关系,AI可以替代部分垂直分工,人类会转向复杂架构能力。

张朝阳博士说,AI让信息获取变得异常简单,但往往会让人忽略信息的真实性,人们必须时刻保持清醒。

当AI的发展走向深入,尤其是走向跨学科融合时,关于AI与人类文明关系的讨论,自然也需要跨界的思想碰撞。今年搜狐科技年度论坛的《问道智能》圆桌就是这样,主持人清华大学基础科学讲席教授刘嘉是清华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系主任,张朝阳是物理学博士,清华大学讲席教授、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亚勤是人工智能专家,而猎豹移动董事长兼CEO、猎户星空董事长傅盛则处于产业最前沿,他们之间碰撞出了精彩的火花。

例如围绕人与AI的关系,嘉宾们就各抒己见,精彩不断。张朝阳从物理学的角度论证,“人总是心生一计,产生在自洽性之外的东西。”他表示,大模型、AI需要用大量的运算,物理研究很多东西都是一种自洽,能够自我解释。AI能够寻找自洽性,以它的方式理解物理、理解这个世界。

张亚勤从科技发展史来解构,说人类在蒸汽机发明之前一直是进行达尔文所说的自然进化,但是在蒸汽机时代,人类智能叠加机器智能,进入非线性进化的新时代,进入AI时代,更是这样,人的智商会有一个大飞跃。

傅盛从自己做机器人的实践来解释:人工智能有直觉,但是它没有起心动念,对世界没有好奇心,也没有我们所谓梦想的东西,它就是一个智商的放大器。

当AI成为“第二造物主”,碳基文明将向何处去?与会的嘉宾们虽然观点不尽相同,但也达成了一个共识,那就是人才的重要性。例如,在讨论中国和美国在AI发展对比上,大家几乎一致认同,中国正在迎头赶上,在很多领域并驾齐驱,在一些领域甚至实现反超,归结起来,中国具有的一个重要优势就是人才厚度。

针对AI等技术变革浪潮下的人才培养、教育发展,也是此次论坛聚焦的话题。正如本文开头提到的王树国“三问”,大家已经看到了高校人才培养与技术变革实践脱节的问题,正在谋求改进。王树国表示,教师的职能所在,不是传授知识,而是让知识变为学生的能力。社会环境给我们提供这样的舞台,大学一定要与社会深度融合。

北京电影学院原副校长、中国动画研究院院长孙立军提出,在AI时代,艺术创作人才的教育培养,更加要面对传统学科界限的破局,“我们要拥抱AI时代,我们要和它交朋友,而不能树敌。

当关于技术的讨论进入关乎文明的终极命题,其意义早已超越了技术本身的工具属性,而成为叩问人类文明本质、存续方式与未来可能性的深层对话。

后记:一个科技活动IP的七年进化史

屈指算来,搜狐科技年度论坛已经连续举办了7年,从2019年聚焦5G,到2025年聚焦科学前沿与科技变革,这个科技活动IP以技术纵深、生态扩展、价值升维的三大主线走过了七年嬗变。

从前两年的5G峰会,到后来转向AI,以及走向跨学科融合,搜狐科技年度论坛在技术主线上不断进化,走向纵深,从应用创新到基础科学,从单一领域到交叉融合。

在参与主体上,从最初的产业界为核心,到后来引入高校教授、国际学者,2025搜狐科技年度论坛实现了产学研的深度对话、创业与资本联动。

伴随持续进化,搜狐科技年度论坛也在走向价值升维,以AI为例,不仅探讨技术本身,还关注多维度应用,更关注科技与文化、社会交融的深度议题,成就硬科技与软实力并重的思想盛宴。

这种进化并非偶然,横向来看,搜狐科技年度论坛之外,搜狐创造了搜狐新闻马拉松、搜狐时尚盛典、搜狐财经年度论坛等品牌IP,搜狐视频打造了《张朝阳的物理课》《星空下的对话》《科学演讲局》以及基于“关注流”的搜狐视频播主大会、搜狐视频舞蹈翻跳大赛等诸多IP,其内容创新和IP打造水平可见一斑。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搜狐有清晰的IP打造方法论:

其一,是产品思维。可以看到,搜狐以产品思维,将每一个活动都变成可传播的“内容产品”。正如张朝阳所说,“对我们来讲,活动即内容”“我们的特点就是把直播当成媒体来做,把活动当内容来做,而直播让活动变成重大事件”。

其二,是破圈逻辑。搜狐科技年度论坛这样的IP之所以能火,是因为兼具专业性与大众化。同样爆火出圈的《张朝阳的物理课》也是这样,不仅是单单学习物理知识,更多是培养思维方式以及如何认识世界。就像网友对物理课评价:“研究式学习+碎片化学习,能够真正提高你的学习能力,用物理思维解密世界,可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

其三,是生态构建。搜狐的诸多IP矩阵,叠加出了核聚变反应。值得注意的,还有搜狐视频的关注流,这种主动的、探索性的内容生态,也成了兴趣社交的化学反应堆。

人活着就要不断折腾,不管你多大,就要活到老,折腾到老,我们不要说多老,每个人要折腾到生命的终结。所以每个人在格子间验证你的想法,或者在实验室通宵达旦地验证,命运的安排一直在路上。因为你热爱,因为你长期关注这样的事情,我的感觉会有回报。”张朝阳在2025搜狐科技年度论坛致辞中这样说。

搜狐就是这样,在不断折腾中,搜狐科技年度论坛七年磨一剑终成知名科技活动IP,而搜狐也在诸多IP汇聚中从“内容容器”进化为“认知基础设施”。

闫跃龙
知名科技自媒体,资深互联网营销和公关专家,大变革 大机会!

特别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大咖秀专栏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wemedia@yesk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