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vivo的创新力和把行业“拧成一股绳”的凝聚力,更是埋下了我国长效优势的伏笔、和一众优秀企业一起,构建起坚实的技术壁垒。
作者/番茄酱
出品/新摘商业评论
潮起潮落间,全球消费电子市场正进入深度调整期。
由于技术红利消退,市售手机产品普遍缺乏革命性创新,每次更新“换汤不换药”,这也间接导致消费者购机意愿降低,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增速放缓,国内消费者换机周期延长至36个月以上,市场需求疲软,供需两侧“相看两厌”。
如何破局?浪潮之上,国补政策精准调控与头部品牌技术突围形成战略组合拳,正为行业开辟新增长极。
一方面,国补政策向国产自主品牌倾斜,鼓励用户购买自主品牌中端产品,并吸引部分自主品牌厂商也针对高端机型推出幅度不同的优惠,让利于用户,刺激市场活力,提振消费信心。另一方面,头部手机品牌也加大新技术研发投入,通过科技创新,发掘和催生新的用户需求,实现产业技术突破,诠释科技自强。
2025年4月21日,vivo X200 Ultra和X200s正式发布。通过全面专业化的软、硬件架构设计,以新科技、新材料、新产品,带来拍照/视频双影像能力全面超越苹果的“V单”和生态破壁、时尚全能的“最强苹替”,不仅仅深受消费者喜爱,更推动影像、性能、设计、系统全面进化,带动供应链不断走向成熟。
这让行业感慨,企业、国家、时代需求是永远是坚固的铁三角,形成彼此助推的浪涛、推动行业呈螺旋上升态势:国家政策提供战略支点,用户及需求设定演进方向,而优秀的企业,则能够将势能转化为具体的动能,让行业“柳暗花明又一村”,不断迎来新的春和景明。
一、透视vivo X200 Ultra、X200s:
勇攀移动影像技术珠峰
克里斯坦森曾在《创新者的基因》中论述创新者的特质,包括“不信邪,喜欢基于第一性原理、围绕基本需求重新想象、挑战现状”“不仅积极主动拥抱变化,而且还主动发起变化”等等。这在vivo身上体现得恰如其分。
拿此次发布的vivo X200 Ultra和X200s来说,就从用户需求出发,在“道”的维度,回应行业痛点、勇攀技术高峰;在“术”的维度,搭载蓝图、蓝海等vivo蓝科技,全面释放专业移动影像、系统生态构建等产品基因,以专业精神打造移动影像技术的“世界高度”,上演“山高绝顶我为峰”。
比如,针对传统手机多摄系统中,超大底主摄的硬件优势导致超广角/长焦沦为“战术镜头”,焦段割裂、画质参差、创作受限的痛点,vivo推出行业首款全焦段、全主摄产品。为了打造一款真正的专业创作者出行必备神器,vivo在X200 Ultra上推出了蔡司三大定焦大师镜头——14mm蔡司超广角镜头 + 35mm蔡司人文纪实镜头 + 85mm蔡司APO超级长焦镜头II。
其中,具有行业最大底的14mm蔡司超广角镜头解决了影像超大杯“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加上更接近人眼自然视角的35mm蔡司人文纪实镜头,服务于专业影像创作者、影像爱好者、泛内容创作者等高需求圈层用户和更加广泛的影像爱好者群体,为其提供双影像能力全面超越苹果的“全能V单”;85mm的蔡司APO超级长焦镜头II则将高像素和防抖功能提升到行业新高度。
基于用户真实创作场景的深度重构,这一创新点彻底解决了过去超大底主摄导致超广角/长焦成为「战术镜头」的行业难题。
通过三颗同代大底传感器,X200 Ultra避免了主摄「一枝独秀」副摄「不堪大用」的体验割裂。第一次让手机影像的三颗摄像头都能满足创作者在风光、人文、人像、视频上的专业创作需求,实现了一个设备中多重用途,不仅提升了创作的灵活性,还减少了携带多种镜头的负担。
再比如,针对行业单一ISP算力瓶颈制约画质上限等痛点,vivo参考专业相机的数据处理逻辑,在X200 Ultra机型上首次推出两颗自研蓝图影像芯片——“V3+”和“VS1”,并借此实现了从前端Raw域数据开始直至照片生成的全链路处理,重塑行业极致画质新标准;
此外,还有全面融入相机标准的专业创作流,以及对标专业相机的“全焦段高规格视频”,带来超越苹果的视频拍摄效果。
X200 Ultra以颠覆性的选型,让手机具备了更适合视频创作的多摄系统,带来全焦段的极致画质和技术指标,重构了一台更懂视频创作者的手机。在蔡司三大定焦大师镜头的硬件基础上,vivo X200 Ultra在全焦段实现了全面顶级的视频规格。
包括全焦段4K 60fps 10bit Log、全焦段4K 120fps慢动作、全焦段4K延时视频、全焦段OIS光学防抖、全焦段4K 60fps杜比视界、全焦段4K人像录像——让普通用户也能全面掌握创作自由。
更难能可贵的是,“用户脑”的vivo并非技术炫技,而是坚持以用户为导向的影像创新。除了双芯、三镜以外,vivo X200 Ultra和X200s还带来了胶片Live人像、人文街拍2.0等功能,以影像创新回应当下社交媒体用户的创作需求。
新升级的胶片Live人像让动态照片的封面部分兼容灵动人像算法,延续零延时和定格抓拍能力;以35mm“人文之眼”镜头为基础,人文街拍相机2.0功能精准还原创作者观察视角,重构手机人文街拍……
如此种种,都让行业看到,vivo X200 Ultra通过全焦段硬件平等化、自研芯片底层突破、专业生态构建等多重突围,实现技术上对头部品牌的追赶与超越,以移动影像技术的世界级标杆,树立中国方案技术自信。
这也获得了消费者的好评,被消费者直呼“满足了我的‘既要又要还要’”。事实上,此次上新不止是影像全面升维,还从一众不同维度,全面、深度回应用户需求。
二、产品心,用户脑,长赛道:
vivo创新背后的“第一性原则”
当下,vivo X200 Ultra和X200s从创作自由化、生态无界化、体验智能化三大维度,既解决了换机成本高、创作门槛高等用户痛点,又预埋下AI+跨端生态等未来增长点,形成“用户需求-技术创新-市场增长”的正向循环,为国产手机突破高端化瓶颈提供了可复用的方法论。
比如,面对越来越多苹果用户的「跳槽」或「双持」需求,vivo近年来持续突破苹果硬件及应用的生态壁垒,在X200 Ultra和X200s上,vivo在行业内率先实现与iPhone的电话/短信/通知/验证码跨设备、跨生态流转服务,同时兼容AirPods全系列跨设备畅听,支持多种跨生态设备查找、定位等功能。
同时,面对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vivo也早已启动了相关的技术布局,并初步形成自研技术体系。在X200 Ultra和X200s上推出AI影像芯片(VS1)、AI虚化算法、AI修图大师、AI天气变装、AI防诈盾牌等基于生成式大模型技术的功能应用。
其中,AI防诈盾牌可利用端侧大模型实时分析通话内容智能判断电诈风险,及时通过及时弹窗及音频震动形式对用户进行风险提示,守护用户财产安全,将用户安全感拉满。
这也正是vivo一贯的行事逻辑:锚定第一性原则,布局长赛道。
什么是第一性原则?即用户需求。对市场而言,vivo认为技术与产品的迭代演化应当以市场和用户的需求为引导,当越来越多的普通人拿起手机、记录自己的日常生活,如何为他们提供更好用、更爱用、更便利的产品和体验,就成了vivo的一个「小梦想」。
而长赛道,即长期主义的赛道,也是消费者真正需要、能通过深度布局,收获源源不绝复利的赛道。无论市场如何波动,人们的刚性需求总是相对稳定且具有持续性的。
vivo明确了影像、设计、系统、性能四个创新方向,进行长期、持续的投入,且在认知正确的前提下,进行超饱和研发投入。在此基础上,vivo始终在努力尝试通过提升科技竞争力、加大底层技术投入,形成了「蓝科技」技术品牌,包括蓝图影像、蓝晶芯片技术栈、蓝海续航系统、蓝心智能、蓝河操作系统,代表了vivo屹立于市场,无惧全球挑战的核心竞争力。
作为国内消费电子与科技创新产业的重要力量,vivo在谋求企业长期稳健地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技术普惠,为消费者美好生活服务:通过打造极致的创新产品,刺激市场需求,服务好用户需求,进而推动产业迭代循环发展,并在经济周期内赢得先机,让“科技照亮美好未来”成为可以被落实在每个普通人身上。
三、科技引领,
书写智造界“中国方案”
一直以来,国家、科技企业、时代需求永远是彼此的助推器,三者协同下,终将产生“1+1+1>3”的合力,完成从势能积累到动能释放的闭环。
正如《底层逻辑》一书中提出的“战略势能”经典理论:通过长期积累资源、构建优势,形成高位势能,再通过精准释放转化为动能,从而以“降维打击”的方式实现竞争破局。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进入2025年,中国创新科技迎来了全面爆发:从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到绿色科技、高端制造……中国科技进入快速发展的关键一年,加速智能科技与实体经济融合,全面提升国家科技实力,也为全球科技进步贡献中国方案。
基于这一大背景,vivo创新的深层价值,在于构建起“技术创新-产业升级-消费升级”的正向循环,带动上下游产业链价值提升,其意义不仅在于重塑产业格局,更为企业“创新报国、科技报国”提供切实可感的范本,完成多重价值跃迁。
首先,是国际影响力破局,目前,手机行业是中国制造和中国科技迈向全球化和高端化的典型代表,中国品牌在手机行业有足够底气跟苹果抗衡。美国《华尔街日报》的报道亦表示,在高端手机市场,苹果已经失去了吸引力。
其次,是生态领航,vivo不仅以专业创作者级的产品,撬动高端用户对国产手机的品质认知,还以领头羊姿态,引领行业从“参数竞争”转向“打蛇打七寸”、锚定用户痛点进行创新。
如今,vivo的创新力和把行业“拧成一股绳”的凝聚力,更是埋下了我国长效优势的伏笔、和一众优秀企业一起,构建起坚实的技术壁垒。
未来的竞争图景中,真正的决胜点不在一时领先,而是在产业生态的韧性构建。当中国企业在高端手机、材料科学、人工智能等领域持续突破,一个更具包容性的创新生态正在形成。这个生态既能孕育划时代的终端产品,也能孵化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技术标准,在不确定的全球贸易环境中,构筑起中国制造、中国“智”造的坚实护城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