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极大咖秀

登录 | 申请注册

共识与分歧: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下半场

老冀说科技 2025-04-09 阅读: 6,462 次

前不久在钓鱼台国宾馆召开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5),几乎将中国汽车产业的大佬们一网打尽。

在高层论坛上,已经晋升为中国汽车老大的比亚迪,其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提出了“下半场”的概念:“从好的体验看,如果说上半场的电动化是改善性的,下半场的智能化则是颠覆性的。”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

王传福预测,智能化的下半场变革大约在2至3年,变革速度加快。他还专门举了个例子:如果说以前用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来衡量汽车行业的发展速度的话,从今年开始,还要用高阶智驾的普及率来衡量汽车行业的高质量发展了。

熙熙攘攘之中,开始下半场热身的中国汽车产业已经达成了不少的共识,同时却也产生了更多的分歧。老冀总结,有这么五大方面。

一、全上大模型
如今,AI(人工智能)将从根本上改变汽车产业,应该已经成为汽车行业的共识。而作为AI阶段性成果的大模型,自然也引发了汽车厂商的高度重视。于是,我们看到,从去年开始,几乎所有的汽车厂商,都有了将端到端大模型搬上汽车的冲动。

问题是,端到端大模型应该用什么方式上车?大家似乎并没有达成共识。

先说端到端大模型在智能驾驶领域的发展路线主要有三种:一种是通过大量规则小模型堆叠的“大模型”,其需要大量的优秀规则工程师;一种是“车端大模型”,即直接将端到端模型部署于车辆上,虽然见效快,但受限于车端算力,且随着后期训练数据量的增加,容易陷入瓶颈;第三种是云端大模型(foundation model),其参数量是车端模型的几十倍甚至数百倍,这是单纯的车端大模型所不可企及的。

去年10月24日,“小鹏P7+AI智驾技术分享会暨首发AI天玑5.4.0先享会”上,小鹏汽车副总裁、自动驾驶负责人李力耘表示,小鹏坚定地走第三条路线,布局云端大模型,拥有车端大模型80倍的参数量。

小鹏汽车副总裁、自动驾驶负责人李力耘

目前,小鹏云端大模型的训练效率已提升了2.6倍,2025年小鹏云端的算力将会达到10EFlops以上。

目前走云端,很大程度上也意味着需要部署强大的算力,

这是否意味着,有着更强算力和更多数据的汽车厂商,将稳稳地赢得大模型之战的胜利呢?似乎也并不是如此。且不说今年DeepSeek的异军突起,让很多汽车厂商意识到,通过更精妙的算法,能够在更低算力的情况下,让大模型发挥出同样的效果。

智驾是不是数据越多就越好?其实也有不同看法。轻舟智航联合创始人兼CEO于骞就认为,自动驾驶数据训练的关键不仅在于规模(需千万级Clips),更在于数据质量与覆盖维度。特斯拉的实践表明,有效数据需满足多样性,避免重复场景;高质量,剔除低价值数据;精准筛选,通过专业评分系统从100名司机中筛选1名最优驾驶者(如礼宾车司机级)进行数据对齐。这种严苛的数据标准——追求高质量、高覆盖、高价值样本,正是自动驾驶技术突破的核心方向。

轻舟智航联合创始人兼CEO于骞

针对那些认为车多就代表领先的看法,元戎智行CEO周光更是嗤之以鼻。他认为,目前很多汽车厂商根本就没有采用像VLA等更先进的技术架构,也就无法享受到scaling law带来的优势。“如果都还没有进入VLA,何谈进入大模型时代呢?现在大家还都是专家系统,你跟我说规模效应,这不是很搞笑吗?”

元戎智行CEO周光

未来,关于大模型如何上车,怎么上好车的问题,还会引发厂商们的不同观点和看法的争论。

二、全民智驾
自从今年2月比亚迪发布了全系的“天神之眼”智驾系统,将高阶智驾系统预装到了10多万元的新车上面,也彻底引爆了全民智驾时代。

全民智驾,就是要将高阶智驾普及到10-20万元的车辆上面。对于这个论断,汽车行业的参与者基本上是有共识的。

里斯战略咨询全球CEO张云认为:技术的发展和能源形式的变化,绝对不会改变汽车本身的消费结构。“长期来看,燃油车最核心的市场是10-20万,占50%。长期来看,当我们完全替代了,5年以后80%、90%都是新能源车,三种能源形势的新能源车,消费者会不会因为新能源而花更多的钱来买汽车?我觉得不会,从根本上来讲,长期来看10-20万也是新能源汽车最主流的市场,今天我们只不过是探入了主流市场,而不是打价格战。”

里斯战略咨询全球CEO张云

而要将高阶智驾普及到这个价格区间,目前似乎还有一定的难度。首先,什么是高阶智驾,并没有一个清晰的标准。是不是能够做到城区的辅助驾驶,就算是高阶?还是达到多少公里接管一次算高阶?也正因为如此,在比亚迪发布“天神之眼”之后,华为常务董事余承东在朋友圈发文表示:“智能驾驶,凑合能用与好用并安全,是完全不同的境界,我们争取继续保持断代式领先”。从华为的标准来看,要将遥遥领先的高阶智驾普及下去,似乎难度不小。

而在脱胎于“压榨硬件专家”大疆的卓驭科技看来,实现全民智驾似乎又没有那么大的难度。卓驭科技AI首席技术官陈晓智博士表示,使用卓驭科技的7V摄像头,搭配32TOPS算力平台,就能够实现城市领航。相比常见的高成本方案更具优势,能帮助客户在推动智驾功能标配时更轻松。

卓驭科技AI首席技术官陈晓智博士

对于高阶智驾是否需要搭载成本较高的激光雷达,厂商们似乎也有着不同的看法。陈晓智表示;“我们认为激光雷达的核心作用是提供冗余安全性,不同车企的配置选择受智能驾驶需求、整车成本、车型定位和市场宣传等多方面因素影响。”

而从特斯拉FSD在国内的应用表明,其基础能力在常规场景下已很出色,无需激光雷达。看来,在这场全民智驾运动中,在20万元以下的市场上,激光雷达似乎已经被抛弃。不过,在中高端市场,激光雷达仍然是高阶智驾的标配。

三、全栈自研
是否需要全栈自研,将灵魂和身体全都掌握在自己手里,也是这次论坛讨论的热点话题。要知道,以蔚小理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似乎都笃定了要走全栈自研的道路:无论是芯片、操作系统、三电系统乃至固态电池,都想通过自研来搞定。

这里,特斯拉这个先驱起到了很重要的带头作用,也让国内汽车厂商相信全栈自研的威力。

这其中,芯片应该是所有技术栈中难度最大的,但也是汽车厂商特别热衷投入的领域。

在这次论坛上,蔚来创始人、董事长、CEO李斌透露,蔚来第三代技术平台首款车型ET9上搭载的蔚来自研的全球首颗5纳米车规级智驾芯片。这颗芯片是蔚来在几年前开始立项,经过三年多的时间打造出来。

蔚来创始人、董事长、CEO李斌

李斌称,此前蔚来每辆车需安装4颗英伟达Orin芯片,如今1颗自研芯片即可替代。未来在芯片上的投入可谓巨大,李斌表示,一颗芯片可以布局1000个换电站。业界估计,搭载于ET9的全球首颗5纳米车规级智驾芯片,其研发成本至少高达15亿元。

这个成本无疑相当吓人。如果搭载这颗芯片的汽车只卖出了10万辆的话,分摊到每辆车上的成本就高达1.5万元!这笔账确实不太容易算过来。

芯片供应商们也对全栈自研表达了不同意见。为旌科技CEO郑军就旗帜鲜明地表示,“造不如买,一定是这样子的。”除了巨额的研发成本无法摊销之外,他还提到了另一个问题:根据行业薪资水平,芯片研发人员的工资要比汽车普通研发人员高得多,甚至要高出一倍。如果放在同一家公司里面,巨大的落差会影响芯片与其他部门的协同,况且双方的能力需求也相差甚远。

为旌科技CEO郑军

“全栈自研什么时候回归理性?当现实证明这条路不通的时候,或者不是最优的时候才能达成共识。”郑军表示。

问题是,谁不想成为苹果和特斯拉那样的领导者,通过全栈自研,一方面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另一方面通过垂直整合拿到更丰厚的利润。可是,又有几家汽车厂商能够做到?

四、全体出海
在这次论坛上,全行业也都在关注一件大事,那就是出海。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1288.8万辆和1286.6万辆,占到了当年汽车产销量的四成以上,且维持着脆弱的平衡。不过,随着更多新能源汽车产能的扩张,这个脆弱的平衡势必会被打破。

怎么办?一个办法当然是在国内市场继续抢占燃油车的固有市场。于是我们看到,过去固若金汤的BBA已经摇摇欲坠,就连法拉利、保时捷、玛莎拉蒂等豪车市场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另一个办法,当然就是出海。根据中国汽车协会的统计,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达到了128.4万辆,已经占到了当年产量的十分之一。

不过,中国新能源汽车要想在海外继续高歌猛进,已经有了很大的困难。此起彼伏的关税战,已经为出海增加了极大的不确定性。同样是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出口增速仅为6.7%,已经跑输了汽车整体的出口增速。其中,纯电动汽车出口更是出现了10.7%的负增长。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通过提高关税严防死守的同时,中国新能源汽车怎么办?在论坛上,奇瑞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尹同跃提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在当地生产。

奇瑞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尹同跃

前不久,奇瑞与西班牙埃布罗公司的合资工厂正式投产,首款EBRO S700成功下线,接下来还将启动S800的生产。根据双方的规划,工厂初期生产将采用直接组装的方式,从国内运输零部件到西班牙进行最终组装,未来还将在2025年把焊接、喷漆和整车装配等工序纳入生产,以进一步提升工厂产能。

有意思的是,EBRO是西班牙当地的汽车品牌,早在1987年就停产了。如今,奇瑞通过“复活”这个品牌,加上本地生产,有望继续在欧盟市场攻城略地。

“我们与西班牙的一个合作伙伴EBRO的合作非常愉快,我们希望这个案例能够为更多中国车企‘走出去’提供一点样板。”尹同跃表示。

当然,这也意味着中国新能源汽车要想进一步扩展市场,要么采用类似奇瑞的“当地品牌+当地生产”的重模式,要么只能将重点调整为东南亚、中东、拉美等新兴市场。

五、全靠流量?
在这次论坛上,关于流量的问题,也成为了大家讨论的一个热点。例如,深蓝汽车CEO邓承浩就调侃道:“我们上一次热搜就像过年一样,结果小米雷军基本天天过年,有时候一天过几次年,对我们挑战还是蛮大的”。

实际上,这一次雷军也参加了高层论坛并做了主题发言,一直被全程围观,就连上洗手间,也被众人在门外围堵。

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

在媒体专访的时候,作为汽车行业为数不多的女性CTO,长城汽车CTO吴会肖主动将本来放在桌子上的好几个麦克风别在自己的衣服上,坦言这是跟着董事长魏建军一起直播的时候学会的。

长城汽车CTO吴会肖

吴会肖表示:“不仅是汽车企业,基本所有的企业、所有的个体,无论是创业者还是从业者,都要适应这样一个新时代的流量经济营销的时代的到来,因为我自己本身是做产品和做技术开发的,我过去这一年也跟着公司从幕后走到台前,也参与到整个营销传播,还有种草,小红车、小黄车,慢慢理解到了,千行百业每个个体都要重新刷新自己,在这个时代下运营你的商业的逻辑。”

吴会肖也谈到,今年是全民智驾年,长城同样也做了不少的高阶智驾的宣传,很多先锋用户也购买了长城的高阶城市NOA功能,并在网上做了大量的共创和传播。“这些共创和传播也促进了普通更主流的消费者对于智驾功能的向往,再叠加上整个大环境的突破,今年确实是全民智驾真正获得了大家的认同。”

在移动互联网普及率已经高达78%,并与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深度绑定的今天,(移动互联网的)流量当然也引起了新能源汽车厂商们的高度重视。

不过,在怎么“搞流量”的问题上,大家显然出现了分歧:是像小米那样把老板雷军做成自媒体大V,直接与消费者沟通,达到一呼百应的效果;还是通过“产品+KOL”积少成多、层层递进,最终影响消费者?

实际上,自从去年北京车展刮起“雷旋风”之后,各大汽车厂商的老板们一度掀起了学习雷军的高潮,基本上都开通了各种社交媒体的账号,拍起了短视频,做起了直播。只不过学了一阵之后,发现“雷军模式”根本无法复制,还是“产品+KOL模式”更为可行。

近期小米SU7在安徽铜陵高速路段发生的致命车祸,恐怕也让行业对“雷军模式”存在的风险有了更多的认识:在这个关系到人身安全的行业,流量固然重要,安全更加重要。单纯为了流量的过度营销,最终必将反噬自己。

老冀预测,在这个达成了基本共识,同时又生发出更多分歧的汽车下半场,还会有更多的变化出现,也会创造出更多的奇迹。最终生存下来的玩家,必然是那些一直在默默耕耘未来的长期主义者。

各位朋友,你认为呢?

老冀说科技
作为一名至今仍在一线的科技行业记录者,老冀将带给你新鲜的时间和敏锐的点评!

特别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大咖秀专栏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wemedia@yesk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