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极大咖秀

登录 | 申请注册

破解AI人才密码:如何培养适应未来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海峰看科技 2024-12-19 阅读: 5,502 次

文/黄海峰的通信生活

从机器轰隆的工厂到喧闹的城市,从精密的医疗手术室到繁忙的物流仓库,AI化身为无形的智慧之手,让工厂的机器精准地完成每一个环节,让城市管理者可实时监测交通流量、路况信息,让医生能在机器人辅助下于千里之外快速精准做完手术,让仓库机器人自动完成分拣、贴标、发货等一系列操作……

随着AI大模型等技术发展,AI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该如何加快AI与行业融合的脚步?此时,既懂行业又懂AI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成为推动AI与行业融合的加速器。但这样的跨界人才非常稀少,培养起来困难巨大,因为缺少合适的老师、教材以及算力资源。

如何加速培养行业AI复合型人才,一直是各方思考的难题。近日,在 “华为行业AI应用创新孵化营”活动中,笔者看到东北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华为的行业AI优秀老师组成豪华师资团队进行跨界讲座,基于医疗行业真实场景,让同学们深度认识AI、用AI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行业AI应用创新孵化营”东北大学专场

“行业AI应用创新孵化营”中国医科大学专场

我在这个孵化营活动中,窥见行业AI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挑战:AI时代,行业发展急需复合型人才

行业数智化升级离不开人才。但许多企业在数智化转型时,往往面临着“战略和落地断裂、场景与解决方案断裂,以及组织能力和人才断裂”的窘境,尤其是“既懂行业场景又懂AI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的缺乏,让企业在智能化升级的过程中困难重重。

拿化工行业举例,2023年我国石化行业实现营收15.95万亿元,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化工大而不强,产业分散,作为典型的流程工业,化工行业产品种类多(几十万种),工艺流程长且复杂,80%的化工工业软件(工艺仿真、参数优化等)被艾斯本(Asben)、霍尼韦尔(Honeywell)等欧美巨头把控,此外作为传统行业,化工面临人才流失、知识传承难等问题,尤其在这一波AI浪潮中现实的情况是:“懂行业场景与流程的‘老师傅’不懂AI,而懂AI技术的专业人才又不懂行业场景”,制约了行业数智化转型速度。

化工行业十分重视行业AI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在过去两个月中,包括华东理工大学、青岛科技大学在内的数所高校与华为联合打造了“AI赋能化工行业”系列课程,并通过校企联合的方式,提升了化工、材料相关专业学生的AI知识与化工+AI实践能力。

但扫描目前的人才市场,我们会发现我国面临AI人才短缺,行业AI复合型人才更是严重不足的现状。据《人工智能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白皮书2020》显示,2020年中国AI人才缺口高达30万。

另据高盛在《全球人工智能产业布局》中预测,中国AI产业的人才缺口到2030年将超过500万。可见,到2030年中国人才缺口将增长超16倍。由于行业AI复合型人才培养难度更高,市场供给也更为有限。比如,某些热门AI相关岗位年薪甚至可以达到百万元。

再拿医疗AI复合型人才来说,他们既懂一些临床数据,又懂AI技术,可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医疗过程中的潜在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帮助医疗机构优化管理流程、提高运营效率;同时可以将AI技术应用于疾病诊断、治疗方案制定等医疗领域环节,可提高医疗服务精准度和效率。

此时,有人可能会说,行业AI复合型人才如此稀缺,高校加速培养不就行了么?其实,我国高校在行业AI复合型人才培养中面临诸多挑战。

我们依然以医疗行业为例,高校在医学AI人才培养中,面临既懂医学又懂AI的教师缺乏,AI课程与实践课程、教材缺乏,供教师与学生使用的AI算力缺乏等挑战。

如何加速行业AI复合型人才培养?这已成为包括医疗行业在内的各行业,必须破解的时代命题。

破题:华为行业AI应用创新营孵化营给出示范

如何破解这道时代命题?国家政策、行业大咖给出方向。

在政策维度,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央网信办、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以及国家数据局联合发布的《加快数字人才培育支撑数字经济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提出,围绕大数据、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数字领域新职业,制定颁布国家职业标准,开发培训教程,分职业、分专业、分等级开展规范化培训、社会化评价。

在行业维度,在教育部支持下,各高校都在持续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加快构建“人工智能+教育”新生态建设,着力提高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在笔者看来,行业AI复合型人才培养,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给专业人才赋予上AI能力。产业各方可以通过在职人员业务培训、大学专业融入AI相关课程等方式,打造具备AI能力的交叉学科人才。

作为熟知人才培养之道的华为,如何破解行业AI复合型人才培养难题?从本次活动中,我们总结了三大具体举措

举措一:汇聚与培养“优秀行业AI师资队伍”。在近日于沈阳举行的活动中,华为召集了自己的行业AI专家,邀请了东北大学、中国医科大学的医疗AI优秀老师组成豪华师资团队,给参加活动的师生打造了一场“含AI量”满满的医疗+AI学习之旅,未来教育部门与高校应当更多支持老师积极学习AI,课程中融入AI,培养更多的优秀讲师,用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

举措二:创新“行业+AI融合课程”。鼓励学校增设行业AI交叉专业,或者将AI基础与应用课程融入到传统专业课程中,确保培养更多的AI交叉学科学生。

举措三:提供“AI开发资源”。构建算力共享平台,为师生提供随时可用的算力等AI开发资源,尤其是支持国产算力在高校的融合与学习,不断提升国产算力生态的丰富度与韧性。

学生与讲师交流互动环节现场

笔者认为,华为行业AI应用创新孵化营的成立,会让更多综合类院校的行业院系和行业类院校的师生了解AI大模型的基础知识,培养他们更多地把AI大模型技术应用到行业场景的智能化过程中,培养交叉人才,激发AI应用,从而加速千行万业人工智能+落地。

除了给东北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带去了“AI赋能医疗行业”系列课程,华为还在化工、港口行业与高校一起打造了“AI赋能化工行业”、“AI赋能港口行业”的系列课程,并走进了华东理工大学、青岛科技大学的化工学院,以及中国海洋大学的港口工程学院,给师生们带去了AI赋能行业与实践案例课程培训。

华为行业AI应用创新孵化营的核心原则是:打通行业场景和教学场景,产教融合,基于客户实际需求,基于实际场景,基于实际数据,基于实际商业闭环“四个基于”,精准培养行业AI复合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期待行业AI应用创新孵化营将持续联接产业,聚合生态力量,让AI技术在各行各业真正“落地生根”并实现“枝繁叶茂”。

笔者观察:各方携手,共筑行业AI人才基石

从华为行业AI应用创新孵化营活动中,我们深刻洞察到,行业AI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绝非一方之力所能及,而需学校、机构、企业三方联动。在这一过程中,不仅为各方铺设了共赢之路,更为AI与行业的深度融合铺设了坚实的基石。

对华为而言,通过布局行业AI复合型人才培养,可以加速AI在各行业应用,做强AI产业,从而释放AI算力基础资源的红利。

对于高校而言,行业AI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无疑是一场教育革命。此次活动,为高校提供了一种破解人工智能时代师资短缺、课程单一、资源匮乏、实践不足等难题的钥匙。

对我国AI产业而言,加强行业AI人才赋能与培养,聚焦工程实践,可以孵化优秀的行业应用,加速人工智能+落地行业,使能百模千态,赋能千行万业,提升国产算力生态的韧性。

面向未来,我们呼吁政府部委、高校、企业、第三方机构乃至社会各界,应更加紧密地携手合作,共建行业AI复合型人才培养新生态,构建和完善行业AI人才培养体系,促进AI产业的健康发展,筑牢AI产业发展基石。

海峰看科技
独立科技评论员,《海峰看科技》账号创始人,多次接受央视、环球时报、科技日报等采访。 ICT行业杂志前副主编,从业十多年,聚焦5G、手机、IoT、光、云、AI、互联网、智能汽车、机器人等。 每年与超100位科技行业企业CXO/VP/总监面对面交流。 多个年度《中国信息通信行业发展报告》特约撰稿人。 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曾获十大通信行业自媒体称号。

特别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大咖秀专栏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wemedia@yesk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