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极大咖秀

登录 | 申请注册

煤矿上的女孩

脑极体 2022-10-14 阅读: 7,917 次

今天的煤矿跟以前最大的区别是什么?答案可以有很多,但有一个变化非常具有代表性:这是一个女孩儿们开始走进煤矿、走向生产一线的时代。

以前的煤矿,当然是有女性身影的,她们或许是食堂里做饭的大姐,在某个场站里过磅的女士,抑或是后台记账的财务人员。但是深入一线,往往是男性煤矿工人才会选择的工作。

几千年以来,大家都在说,“煤矿不适合女孩”,因为:

煤矿苦。矿区基本都在荒郊野外,需要在风沙、严寒、高温里生活工作,条件艰苦。

煤矿脏。采煤、运煤、爆破等往往在露天环境下进行,煤灰满天飞。

煤矿累。各环节的任务艰巨,许多都只能工作人员徒步、手动完成。

煤矿险。矿区的工作条件恶劣,造成巨大的安全风险。

“女孩走进煤矿”,似乎是不可能发生的。直到我在某科技企业的发布会上,看到了一张照片。那是一座冬天的陕北煤矿,阴沉的天空下、漆黑的土坡上,坐着一个二十出头的女孩儿,她的膝盖上放着一台笔记本电脑,她红色的羽绒服是整个天地的一抹亮色。

看到一只黑天鹅,于是“世界上全是白天鹅”的命题就不攻自破。这个女孩儿的身影,让我们敏锐地感受到,“煤矿不适合女孩”的定律已经改变。煤矿开始欢迎女孩儿们的到来,女孩们也开始了解煤矿、改造煤矿。

那位发布会上的女孩,名叫冬冬(化名),是一个从事煤炭物流数字化的产品经理。她告诉我,她和数名同事长期驻扎在包头,探索煤炭行业的数转智改,团队中,产品、运营、测试、工程师等岗位都有女性。

煤矿,是传统实体行业的代表之一,其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是一场规模宏大的探索。从一个普通女孩的身影出发,我们或许可以拨开时代议题的宏大外壳,看到更真实、更具象的转型价值,去理解数字智慧,究竟是如何将一线煤矿人员从苦、脏、累、险的工作环境中解放出来,让沿袭了几千年的煤矿刻板印象及行业定规,开始松动。

更智慧的煤矿,就是更适宜人栖居的地方

数字化、智能化的意义究竟在哪里?我想,煤矿可以给出一个答案,那就是让一个地方变得更适宜人类生活和工作。

煤矿人并不拒绝女性的出现。产品经理冬冬、运营蓉蓉都表示,她们去了煤矿之后,一线工作人员觉得女生来这里做事很辛苦,整个过程中配合度也会更高一点。一开始大家很好奇,怎么突然间有女孩来了,还有点激动。

而在此之前,她们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跟煤炭相关的工作有关系,对包头的煤矿工作人员来说,也从来没想过,会有女孩出现在这个工作环境。

煤矿的工作环境变了,让人能更好地栖息,也就不再和女性彼此站成两个世界。从技术体系来看,智慧煤矿的水土改造覆盖了生产的关键环节:

1.井下。在煤矿生产环节中,井下采矿的安全性至关重要。地下采煤时,工作环境在400至500米以上的深度,工作人员完全被地质介质包围,是非常危险的,长期还有尘肺病等健康问题。因此,煤监局和煤炭行业也在大力推动井下作业的自动化、无人化,引入上亿的掘进机、长壁开采机、盾构机等大型设备,希望人能少下井甚至不下井。

智慧煤矿首先需要对整体基础设施、网络联接能力进行升级,通过5G、Wi-Fi等网络能力,将车辆等设备互联互通,建立一个广泛覆盖、立体感知的数据协同系统,通过将运营数据、安全记录等进行统计分析,为后续的自动化、无人化、智能化提供必不可少的全域数据支撑。

现在,井下通过5G覆盖,各种气体的浓度、风扇和泵的运行状态和特性可以被持续监控,大部分工作都可以自动化了。脑极体曾走访了山西大同的塔山煤矿,发现地下400米的矿井在无人化之后,井下作业已经实现了无人化。工人们远程操控这些设备,不用一大早爬到地下500米挥汗如雨,可以干干净净地在指挥大厅里面工作,这是十分重要的智能化升级举措。

2.矿区。IoT技术与AI软硬件、云、5G等技术综合在煤矿中应用,让煤矿拥有了初级智能,大大提升了作业效率。经过数字化改造之后,推土机、刮板机、平地机等车辆上集成3D识别、精准定位、视频追踪等能力,在矿区内自动执行任务,避免人类司机遭遇陡峭斜坡、地面沉降等危险。

输煤用带式输送机是一种重要的煤炭运输设备,开采出的新鲜煤块要通过输煤胶带运送到外面,矿区用量可达十几台至上百台不等。巡检是输煤胶带正常运转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一些矿场安装了固定摄像头,但监视范围有限,还需要巡检人员在天寒酷暑中不间断地巡查,以检查设备使用状况、统计分析各类信息,并进行火灾、故障等事故预警。而人工巡检慢,一些重要的带式输送机需要好几个人三班倒进行巡检,一天巡检三次,有时还会因误看漏看而造成工作事故。AI巡检机器人可以辅助人工巡检或者代替人工巡检,在输煤胶带旁无间歇巡查,将实时视频回传并智能识别分析,人类巡检员只需在集控室中通过语音交互对机器人下达指令即可。

3.运输。装载到公路卡车中,经过场站送到电厂、火车、船舶等。冬冬、蓉蓉所在的科技公司希望将煤炭运输环节进行数字化改造,传统煤矿物流使用普通的卡车,每跑一趟都需要手动记录下哪个车、什么时间进来的、什么时候卸货、哪个车头、哪个策划、发给哪个客户,整个流程手工进行,特别繁琐。蓉蓉在包头遇见过一个卡车司机,在场站外排队排了三天,才等到电厂将库存煤消化,将自己车上的煤卸下。不仅影响收入,等待期间也会造成更多的燃油损耗和碳排放。

卡车和场站通过拥抱智能化、数字化,融入5G、AI等新技术,已经实现了对车辆进行全程可视监管、轨迹实时可查和智能科学调度,让煤炭干线24小时高效运输。

由此不难看出,智能技术体系对煤矿的加持,渗透到矿业的多个环节,在安全、效率、可靠性等方面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通过智能化改造,可以有效降低煤矿的安全隐患,大幅提升生产率,减少危重岗位的人力投入,也让煤矿的水土变得更加宜人。

一个时代的剪影:女孩儿们在煤矿做什么?

大量智能技术在煤矿萌发,整个行业开始重构优、优化流程,这个过程中,矿区不但需要以男性为主的高体力工作者,也需要大量数字化、智能化从业人员。于是,女性的身影开始出现。

据冬冬表示,公司常年在煤矿现场的团队有十人左右,其中男女比例差不多,女生可能相对多一点,这是因为产品、运营、测试等岗位会有很多女生。

她们来到煤矿,也向我们解释了煤矿转型的过程。

首先,需要深入场景去梳理需求、研发技术产品。

目前,许多煤矿生产经营的全流程、全场景还没有实现数字化的全面覆盖。举个例子,很多井下的通信系统还没有完善,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向地面传输会有一定的数据延迟; 煤矿对安全性要求特别高,井下作业需要的机器人还需要研发;煤矿AI识别有一些特殊的场景,比如脱煤、撒煤、堆煤的形态判断,拖轨异音的识别等,这些都需要定制化的研究和开发。

所以,煤矿智能化的第一步就是技术人员深入到业务场景中,跟矿业人员有更多的交流和沟通,理解行业规律、熟悉工作流程,才能打造出真正有效的解决方案。

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因为有些工作人员的描述是比较有限的,对AI、数字技术的能力也不了解,无法准确地说出自己的需求。这时候就需要技术人员到现场去观察、体认、发现。产品经理冬冬在参与设计“智慧甩箱”的时候,就会每天到现场,跟场站、司机等进行交流,她每天都会到现场去观察实地作业,发现那些工作人员习以为常、但数字化可能解决的地方。

其次,向从业者推广落地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

数字化、智能化产品推出之后,在落地阶段也有大量的工作要做。落地难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从业者的配合度。对于已经比较熟练的从业者来说,转型和学习新技术,他们内心往往是有恐惧的。蓉蓉是数字化项目的运营人员,在产品设计理念成型的时候,她就需要开始对煤矿行业的客户讲解“洗脑”,去解释系统功能、使用场景、效果回报等等,和客户一起梳理哪些岗位、哪些板块未来可以通过数字化系统优化,还能保持业务的正常运行。这些工作等到开发完成后再去做,可能已经来不及了。

二是从业者的适应性。工作人员长期以来形成的工作习惯是很难快速改变的,蓉蓉告诉我们,煤炭从业者们可能不抗拒新的系统,但他会恐惧、会害怕,会下意识地反应说不会用,这时候就需要运营人员来给他们安全感,来帮助他们度过新事物的冲击期。比如在智慧场站的改造中,负责管理煤炭集装箱的是资产管理员,甚至可能是数字化项目在现场的唯一对接人,他们有的文化程度不高,平时工作也很忙碌,有可能刚教的操作过一会儿就忘了,所以需要工作人员花更多的耐心,高频地帮助他去掌握和使用系统,要做很多次培训讲解。

另外,持续迭代运维与标准化。

数字化、智能化方案交付给客户以后,还需要定期定时地维护、升级。某机器人公司负责人告诉我们,有一次AI系统远程发现一个托滚发热了,半夜就通知用户过去赶紧处理,如果不处理的话,第二天早上产生火灾,损失可能是上千万。

蓉蓉告诉我们,数字系统上线之后,还需要陪着用户去使用。对于科技公司来说,还要让系统变得更加标准化,在该行业的其他场景中变得可复用,进而孵化出更多的客户。

不难发现,智能技术的落地需要的不仅仅是算法和软硬件,还需要一系列多元化工作才能真正实现。它不是点石成金的魔法,而是水滴石穿的功力。

一次双向奔赴:煤矿与女孩,问题不少,潜力很大

不可否认的是,女孩儿们的身影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煤矿,并不是昙花一现,背后展露着整个行业未来响十年二十年的变化。

变化一:煤炭与数字人才的双向奔赴才刚刚开始。

很多人会觉得,碳达峰、碳中和趋势下,煤炭在节能减排的压力下看似衰退。但各种数字技术、智能技术聚焦在煤炭领域,显然,该行业还有许多降本增效的潜力和发展的空间。至少未来十年内,以煤炭为主的燃煤电厂还是能源稳定供应的核心。麦肯锡的调查表明,1800家天然气厂和300家燃煤电厂为美国提供了四分之三的发电能力(720 GW,约460吉瓦天然气和260吉瓦煤炭)。而煤炭行业本身的大量问题,还等待着数字化转型来得到有效解决。包括严重的劳动力短缺、投资不足、地缘政治导致供应链风险等。

可以说,煤炭行业的数字化依赖于大量人才的参与,而矿业通常不是数字原住民的首选雇主,这使得该行业需要启动“女性”这一重要的人才力量。目前,女性仅占全球采矿劳动力的8%至17%。随着该行业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需要招募到更多有数字技能的人才。从这个角度看,或许我们会看到越来越多的女性出现在矿山。

变化二:产研融合,是数转智改的关键推动力。

数字化项目的成功与否,跟行业知识、业务场景密切相关。技术人员一定是要深入到一线,拿到真实的需求和素材再做分析、研发、迭代。而传统行业一般比较封闭,有长期沉淀的知识壁垒,这时候两个领域的连接非常重要,也要求技术人员、技术团队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理解能力、控场能力。

在项目落地过程中,蓉蓉几乎要从最一线的工作人员到客户方最大的领导都要接触到。除了数字项目本身的问题之外,还需要了解清楚客户在想什么,未来的业务怎么发展、怎么赚钱,在这样频繁密集的接触中,技术团队才能对矿业有更深的理解。有一次在某个泵房里走访时,管理员大爷觉得数字场站的事情根本不可能干成,想赶她们走,于是连暖气都不给开,她们全体人员只好大冬天在泵房里挨冻。不过大家都没有放弃,不断地大爷沟通他的工作细节,向他解释数字化的逻辑。

数字化转型,只有技术与产业和行业达成互信、互助,用需求指导研发,才能真正走入市场。

变化三:改变的不只是煤矿,还有女性本身。

智能过程中,煤炭等传统行业的从业者要去适应新技术、新挑战,数字行业从业者也要主动去改变。其中,女性技术人员可能要适应更多。

比如说,煤矿长期以来女性较少,因此基础设施也很少考虑女性工作人员的需求,有些矿区洗手间都是户外露天的,冬冬她们在工作时都不敢多喝水;女性参与到煤矿数字化项目中,一开始煤矿从业者可能会好奇,好奇过后,如果女性工作人员的表现不够强势、不够自信,在现场就容易被对方忽视,所以冬冬也在大多数都是男士的情况下,学会不再沉默。

从爱美到躺平再到重新装扮,蓉蓉也走过了一条从否定到肯定自己女性特质的道路。来自四川的蓉蓉是很爱美的,好看的裙子、精致的高跟鞋都是她的心爱;到了内蒙包头的矿区之后,长袖长裤包得严严实实,两双黑色的鞋子换着穿,“没有美貌颜值可言”。后来蓉蓉觉得这样不行,就算在这样的环境中,自己也想美美的,现在每天还是会打扮一下自己。女性力量是不是就要“跟男性一样”、抹平女性特质呢?我想,这些煤矿上的女孩儿正在用行动寻找着答案。

通过这些案例,我们可以窥见智能化带来的真实价值,也能看到传统行业智能化并不是什么轰轰烈烈、摧枯拉朽的神话,在日常项目的实施和交付过程中,可能枯燥远多于刺激。而全新的希望和生命,就在矿区蓬勃生长着。

在CBD之外的遥远郊野上,有真实的智能中国,和真实的中国女性。

脑极体
从技术协同到产业革命,从智能密钥到已知尽头

特别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大咖秀专栏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wemedia@yesk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