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极大咖秀

登录 | 申请注册

叮当快药赴港IPO,持续亏损巨头夹击,上市会是解药吗?

雷达财经 2021-06-24 阅读: 5,494 次

雷达财经出品 文|李亦辉 编|深海

6月22日,药物上门配送平台“叮当快药”所属公司叮当健康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中金与招银国际为联席保荐人。

作为一家手机问诊买药平台,叮当快药凭借“7*24小时在线问诊、28分钟送药到家”的服务打出了影响力。区别于京东健康的线上药房和美团的跑腿买药,叮当创立“自建药房、药厂直供”模式;同时推出在线问诊、用药指导和慢性病管理服务,提供线上咨询。

截至目前,叮当快药在14个城市建立了302家智慧药房;医疗团队包括16名全职及58名兼职医生、通过与第三方医疗机构合作的800多名外部医生,以及包括397名药剂师的其他医疗专业人员。

但叮当快药仍处于亏损状态,近三年来累计亏损20.64亿元。其中,2018-2020年亏损数额分别为1.03亿元、2.74亿元和9.20亿元;2021年第一季度续亏7.67亿元,同比扩大22.24倍。

面对阿里健康、京东健康以及平安好医生等一众巨头玩家,连续亏损、缝中求生的叮当快药,上市会是解药吗?

上市前18位股东减资退出

叮当快药由仁和集团董事长杨文龙于2014年9月创立,其时医药行业O2O硝烟四起,叮当快药、快方送药、药给力、药快好等项目纷纷拿到融资,搭建线上平台连接药店和用户,主打1小时药品送达。

由于合作药店无法实现24小时营业,导致送药的时效性无法保证,于是2016年起,叮当快药自建线下药店和物流配送团队,业务开始从线上轻资产模式转向线下自营。目前业公司务涵盖快药、通过互联网医院及医疗团队提供的在线医生诊疗服务、慢性病与健康管理服务三部分。

快药服务是为用户提供购买非处方药品、处方药及医疗产品的便捷服务,这些服务以快捷配送服务模式运营,力争在用户下单后28分钟内将产品送达。线上医疗咨询服务包括对各种疾病和病例的咨询,主要关注常见病和慢性病,公司整合了自有的海南互联网医院和第三方互联网医院资源来提供该项服务。

慢性病与健康管理服务为肿瘤科、肝病、心血管疾病、皮肤病及糖尿病等慢性病用户提供服务,涉及用药与剂量指导、处方续签、用户健康状况信息反馈及相关药典信息管理等,协助用户改善药物依从性。

天眼查显示,叮当快药至今完成6轮融资,投资方包括软银中国资本、招银国际资本、中金智德、国药中金、泰康人寿等知名机构,除去最新一轮融资,累计融资超22亿元人民币。

6月8日,叮当快药宣布获得新一轮融资,规模达2.2亿美元,领投机构分别为奥博资本、鸿为资本、TPG亚洲资本,跟投机构有兰馨亚洲、璞林资本、盈科资本和夏焱资本。

叮当快药的董事长杨文龙称,“借助本轮融资,叮当快药将推进实施‘医+检+药+险’的健康到家战略,提供依托互联网的多场景、一站式问诊、购药、慢病管理、心理咨询等医疗医药服务。”

不过这次融资之前,5月20日,叮当快药发生多项工商变更信息,泰康人寿等18位股东退出,公司注册资本也由9947.68万元降至5294.12万元。

对于这波股东大撤离,泰康人寿发布公告解释,减资退出是为了让叮当快药调整股权架构,以符合境外上市要求。泰康保险是叮当快药在2020年的B+轮融资中引入的外部机构,除了资本投入,双方希望在“医药险”模式下开展更深层次合作。

股权方面,叮当快药创始人杨文龙直接或间接持有叮当快药53.23%股权,招银国际合计持股7.28%,TPG Capital持股6.34%,软银合计持股5.96%,泰康人寿保险持股2.06%,中金公司持股1.97%,OrbiMed奥博资本持股1.27%,海尔集团旗下基金持股1.03%。

近三年累计亏损20.64亿元

招股书显示,2018-2020年叮当快药的营业收入分别为5.85亿元、12.76亿元和22.29亿元复合增长率为95.2%。2021年第一季度收入为7.80亿元,同比增长55.9%。

公司表示,过往业绩显著增长,主要由于网上消费者的知名度提升,导致公司的销售订单增加、投资品牌增加、尤其是智慧药房网络的扩展。不过和竞争对手相比,叮当快药的体量依然较小,京东健康2020年总收入达194亿元人民币,规模是叮当快药的8.7倍。

同时叮当快药仍处于亏损状态,2018-2020年分别亏损1.03亿元、2.74亿元和9.20亿元;2021年第一季度续亏7.67亿元,同比2020年同期的亏损额3296.8万元扩大约22.24倍。

由此计算,报告期内叮当快药累计亏损20.64亿元。

医药及医疗业务收入包括线上直销、业务分销及线下渠道零售模式产生的收入,这部分业务构成了叮当快药收入的主要部分,报告期内占总收入的比重超过95%。

除此之外,2018-2020年以及截至2021年3月31日止三个月,叮当快药的其他业务收入分别为2250万元、2470万元、2390万元及1850万元,分别占同期收入的3.8%、1.9%、1.1%及2.4%。

具体来看,线上和线下渠道中,线上直销模式产生的收入又占到医药及医疗业务的70%左右。

数据显示,2018-2021年3月份,叮当快药自线上直销模式及线下渠道合共分别录得1410万笔、2640万笔、4050万笔及1290万笔销售订单;同期公司亦分别为用户提供合共计10万次、220万次、440万次及130万次在线诊疗。

截至2021年3月31日,叮当快药的骑手队伍达2200名,将公司从4000多家制药及药品分销企业采购的产品从其药房配送到用户手中。最新发展情况是,2021年4-5月,叮当快药的采购订单总数达920万笔,录得在线诊疗服务合共96.16万次咨询。

数据显示,叮当快药在线诊疗咨询产品的转化率水平较高。2018-2021年3月份定义为购买公司产品及服务供应的用户占从在线诊疗咨询服务收到处方的用户的比例分别为51.4%、69.9%、68.8%及71.4%。

值得关注的是,虽然叮当快药亏损逐年扩大,但公司毛利率却已转正。2018-2021年3月份,叮当快药的毛利分别为2.4亿元、4.7亿元、7.66亿元及2.37亿元,相应的毛利率分别为41.1%、36.8%、34.4%及30.4%。毛利率下降是由于持续拓展智慧药房、向消费者发放优惠补贴以留住现有用户及获取新月户等原因。

与之对应,叮当快药营销费用连年增长。2018-2021年3月份,公司推广营销费用分别为1.41亿元、2.79亿元、4.4亿元及1.75亿元,占总收入的比例分别为24.1%、21.8%、19.8%、22.5%。

叮当快药表示,不能保证将来能够创造利润,实现盈利的能力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许多因素超出了自身控制范围,公司未来的经营业绩可能因时期而异。

面临巨头夹击

除了自身亏损问题,叮当快药还面强劲竞争对手的夹击。我国“在线医疗+医药电商+健康保险”领域的参与者,既包含京东健康、阿里健康、平安好医生等平台企业,也包括海王星辰、大参林等头部连锁药店在内的企业。

不同之处在于,阿里健康、京东健康代表的是平台型O2O模式,叮当快药所代表的是自营式O2O。都在医药电商切入的情况下,平台型企业的优势在于模式更轻、规模更大,自营模式方便私域流量后续运营,但规模难以快速提升。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在数字零售药房领域,以线上直销产生的收益计算,2020年叮当快药规模约17亿元,市场份额1.2%。

显然,叮当快药要想快速提升收入规模获得市场认可,还需要更加努力。

在线诊疗方面,叮当快药同样和巨头有差距。据《2020年中国医药电商发展白皮书》,京东健康互联网医院在2020年已实现每天为12万人次提供问诊咨询服务,用户复诊率近50%,25%的患者问诊后直接购药。

反观叮当快药,根据公司提供的数据,2021年4月及5月,公司录得在线诊疗服务合共96.16万次咨询,尽管增长迅速,但与手握流量的互联网巨头存在量级差别。更为重要的是,行业里以在线问诊为主要形态的项目目前还很难挣到钱,多数公司也是用这个方式导流到卖药服务上变现。

在京东健康、阿里健康已经依靠规模实现扭亏盈利的时候,叮当快药还在为盈利苦苦努力,在线诊疗服务中短期都难以贡献利润。

健康保险业同样面临营收困难的问题。2019年以来,叮当快药先后与轻松筹、泰康人寿以及全球保险行业巨头慕尼黑再保险公司达成战略合作,推出“叮当轻松保”等产品。但从更早进入该领域的阿里健康、平安好医生的发展来看,商业保险难以撑起较多营收。

随着互联网处方药销售政策放开,互联网医疗仍属于风口产业,发展赛道符合资本市场投资的长期逻辑,但在巨头夹击、外卖平台抢食的激烈竞争中,叮当快药需要找到在平台经济之外活下去的路径。因为从近几年的实践反映出,在目前中国互联网创业大环境中,不依托大平台的垂直领域很难坚持下去。

有分析认为,从资本到品牌上,上市对于叮当快药的帮助都是立竿见影的,也是确保自己能够在下半场不掉队的最佳选择。

注:本文是雷达财经(ID:leidacj)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雷达财经
把脉公司全方位,扫除雷点,发现价值!

特别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大咖秀专栏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wemedia@yesk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