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栋伟(市场营销专家、资深互联网人士、大学生就业创业导师)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35岁的“中年危机”还没有解药,“延迟退休”的讨论就即将成为现实。
那么,35岁的大限真要来临之际,你该怎么办呢?
我有个辅导的在校大学生叫翁腾飞,大一就开始创业,组队承接在校园市场里推销各种票务,不管是演唱会还是旅游景点的门票、套票,通过这个小团队总能有可观的销量,一年十几万的净利润,学生生活过的潇洒自如。
一转眼时光如梭,已经面临毕业。我问他毕业以后干什么?无言以对。
因为20岁时能卖票十几万元就是个优秀的创业大学生,而25岁时继续卖票十几万就只是个不入流的票贩子。
所以,太多的职场鸡汤会告诉你: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始终做最好的自己。
绝大多数职员在工作岗位上,真的只是在“做工作”,而没有保持学习和进步。
但是终究有一些精英,始终保持一颗学习上进的心。
比如我的朋友孙凌,早年参加了超级课程表的联合创建,后来担任智联招聘校园业务负责人,最近刚刚去了贝壳找房,继续他“年招10万名大学生”的宏伟大业。
孙凌是个学习狂,基本上能交智商税的“学习组织”,就差去湖畔大学了。
然而,还是要很遗憾的告诉他一个真相:
这些所谓的学习进步,即便有那么一点儿用,也是只能将你的危机,从35岁延缓到40、45...而已,危机终将来临。
单纯的强身,或者强肾,都不可靠。
如果你已经月薪上万,身边就一定有“热心的朋友”,告诉你“你不理财,财不理你”。
如果你现在还没被推销过保险,那就只能证明你的生活水平还是堪忧的。
微信群里不聊几句股票、基金,那就像家庭了没有个气你的孩子,人生不完整。
为了能在中年以后还能有体面的生活,大多数人都会在社会大环境和社交小环境的影响下,走上投资理财的道路。
有个著名投资人,说了一句名言:
“败家子怎么花,都很难把家族的资产花光。但是只要做投资,他家有多少钱都不够败。”
最近听说王思聪又注销了一家亲自担任董事长,叫做“香蕉云集”的公司。看来官人终于明白了不能随便和人玩投资对赌的游戏,否则很容易吃翔。
那么你作为一个QB,靠那么点积蓄的散碎银子,怎么跑赢CPI呢?
盘点一下你身边超过了40岁,还能活的愉快的人,都在做什么?
1、有编制的人
不管是公务员、事业单位、国企,体制内的人虽然表面上波澜不惊,但绝对的铁饭碗,吃着皇粮,遇事不慌。
北京大学发布的就业报告显示,2019年校本部共有2822名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订三方协议,其中到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的毕业生比例为49.79%,去国有企业的占27.14%,也就是说,超过四分之三的北大毕业生进入体制。
早前已经有新闻,清华大学博士,去了街道办事处。
2、回乡创业的人
首先说明,这里特指是“有农民身份的人”。
曾几何时,江山轮流转,“农转非”变成需要动员鼓励,能拥有个农村户口成了香饽饽。
这个身份的实质,就是那个宅基地,免除了做房奴的后顾之忧,此外的一亩三分地,也是比退休金更靠谱的生存依赖。
更实际的是,通过互联网实现“世界是平的”,可以一边享受低成本的生活方式,一边参与一二线城市的数字经济,形成剪刀差的红利。
“剪刀差”是我国建国以来长期执行的经济政策,即人为压低第一产业价格,提高第二产业价格,以及形成利差来建设城市经济。
现在有了互联网,有了拼多多,第一产业的人有机会按照第三产业的玩法,反过来做剪刀了。
3、有2个以上孩子的人
“只生一个好”依然是国策。
但是等你有了第二个,你就会发现带孩子就那么回事,没那么多需要紧张的事情。
并且,从经济学角度上你也已经做了风险分摊,那种独生子女心理压力已经没有那么大。
最根本的是:能生2个孩子,已经彰显了经济实力。
尤其其中有1个或者2个还有美国或者新加坡的绿卡,甚至国籍。
还有哪些快乐的人?补充一下?
自己反思了一下,就是我要再过几年,还有什么能做的事情呢?
好像也就只能去滴滴开网约车了,起码是坐着上班。
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