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1日,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在这一天正式实施,而我则搭上微信的末班车,开通了「视频号」,并赶在23:59的最后一秒,发出了第一个视频。
我是一个已经在互联网开了20年专栏的作者,既曾深度游荡于DoNews写作社区名列前茅,也曾是首届新浪博客大赛科技类二等奖获得者。对于“码字”这件事儿,说实在的确认为只是一个爱好,混个虚名而已,以致于连DoNews开通Blog时,因为觉得Blog格式没有写作社区的版式验证,就基本没有更新。
这种经验主义,一直延续到2014年微信公众号的开通,依然如此。
在我当时看来,微信公众号本质上无非就是QQ空间里的日志。
一如我刚开始看微信就是个手机版QQ,注册以后竟然两年时间都没有使用。
结果,当然全社会都知道,微信已经是超级操作系统,公众号也几成标配。
这种惯性还继续在短视频和直播出现以后,再次重复。(这好像就是人们为什么学习历史的原因)
早在2005年,我就组织拍摄了100多集的《Q哥系列》短视频,每集30秒为一个完整的故事。
更早、更早以前,则参与筹建过声讯台---只能进行语音交流的直播业务。
所以,公众号、短视频、直播,三种在互联网时代就已经存在的媒体模式,都没有引起我的重视,和重度参与实线。
对错过了公众号时代的反思,进行了差不多两年。
为什么我作为一个互联网时代对图文、视频都已经有所掌握的人,却没有能继续在公众号、直播、短视频上有所成就呢?
我的思考结论是:没有完全拥抱手机。
张栋伟作为PC时代的人,还是习惯于依赖电脑环境进行生活和工作,也包括业余创作。对于无法轻松使用PC,甚至完全必须依赖于手机的创作行为,内心里天然抵触。
而实际上,当下已经是移动互联网的时代。
正如张小龙发布微信公众号,内心里的期待就是替换掉PC互联网时代的RSS阅读。
移动互联网时代,就必须拥抱手机,信任手机,依赖手机。
相信了,才会拥有。
「视频号」是不依赖于PC,无论是发布还是查看都在手机的应用,100%移动互联网的产物。
作为移动互联网的产物,就会出现一些独有的特征。
为了做好「视频号」,我先观摩了王冠雄老师在爱奇艺的《雄辩》系列,又去深度学习了刘兴亮老师的视频号《刘兴亮》,然后又去看了很多其他的推荐号。
总体来看,「视频号」内容当前是百花丛生,像是抖音+快手+微博的大杂烩,尚未露出明显的调性趋势。
我个人觉得,视频号必然还是会和抖音、快手、微博走出不一样的路线,因为毕竟微信是熟人社交,既然大家都不喜欢朋友圈里满眼的微商或者培训课,那么也就不会喜欢视频推荐列表里,都是美颜PS过的蛇精脸或者二手段子。
最令人厌恶的,恐怕就是成了带货阵地。
目前看到的「视频号」核心特征有3个:
1、总长度不超过60秒,换算为文字就是大约180字左右;采用快进变声特效或者夸张语速可以到250字;
2、内容会首先推荐到好友关系观看;
3、可链接到公众号文章。
那么,你觉得「视频号」会向什么方向发展呢?
作者:张栋伟(市场营销专家、资深互联网人士、“酷实习”大学生就业创业平台创始人)
特别提示:关注本专栏,别错过行业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