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极大咖秀

登录 | 申请注册

投身银发经济的万亿蓝海,东软托起三亿中国老人体面人生

曾宪勇 2025-07-04 阅读: 2,107 次

撰文︱曾宪勇

出品︱勇砺商业评论 阿桶观察

清晨的阳光透过窗棂,洒在老人的旧藤椅上。

七十三岁的老李,习惯性地拿起床边那只屏幕稍大、特意调大字号的平板电脑。泡上茶,戴上老花镜后,他信手点开了那个“适老商城”的绿色图标。

屏幕上跳出一行提醒:“王护士预约,上午10点上门做血压监测和基础护理。”老李心里一暖,想起去年自己有点儿头晕,远在北京工作的儿子得知后,在千里之外用手机帮他预约了一次家政护理服务,这才免去了他亲自挤医院排队的辛苦。

第一次尝到甜头后,老李不再纠结,无论刮风下雨,只要遇到身体不舒服,就通过养老平台呼叫那些社区医院的护士小王、陪护小李们,那些年轻人下班后顺路就来了,专业又亲切。

再后来,老李开始迷上了凤凰学院里面的老年课程。昨天下午讲的是夏季养生。老李戴上老花镜,听得津津有味。日常学点儿健康知识,也算动动脑筋,感觉日子没那么闷了。“自己还算没被时代抛下。”老李这样想着,嘴角泛起笑意。

窗外阳光正好,老李靠在藤椅上,感受着那张看不见的“网”正在温柔地包裹他的生活。

“这晚年还算过得体面,剩下的,就是感受温暖。”老李觉得自己不再孤单……

银发老人面临时代困局

日本每年有超过七万老人遭遇“孤独死”。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位日本老人在死亡七天后才被破门而入的警察发现,而在进一步调查老人为什么去世七天没人发现时,警察敲响了邻居的房门,却意外发现邻居也已离世多日……

“在日本,有一批老人就是这样孤独终老,子女联系得少,亲戚联系得少,不排除未来我国也会出现这种情况。从被动看病到主动防老,养老更应从防老开始,我想这将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刘积仁博士,这位中国IT行业的拓荒者对此深有感慨。

在前不久于沈阳闭幕的智慧养老论坛上,刘积仁说:“养老不是一个老人的事,是一个家庭的事,是一个国家的事。养老是一个生态,是一件长期、系统、复杂的工作。”

在东软的逻辑中,银发经济不只是老年人的经济,也是政府的经济,家庭的经济,年轻人的经济。

根据民政部数据,截至2024年,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3.1亿,占总人口的22%。然而,传统养老模式却面临诸多困境——医疗资源紧张、护理人员短缺、城乡养老差距大、独居老人安全难保障。

预计2035年,银发老人人数将突破4亿,中国进入超老龄化社会。

与此同时,中国医保基金收入增幅持续下滑,2022年首次出现支出增速高于收入增速的倒挂现象。国内老人慢性病消耗掉国内70%的医疗资源,导致老年人带病生存期平均长达8-10年……上述冰冷的数据正在揭示了一个社会现实,我们国家面临着一场巨大的挑战。

很多人并不知晓,东软集团,这家34岁的中国软件公司正悄然编织着守护三亿老人晚年尊严的卫护者之梦。

如今,东软集团承建和运营着全国40%的医保平台和30%的医院系统。

缴费的年轻人越来越少,经济震荡时频频出现断缴增多的情况,医保资金储备池持续萎缩。另一方面,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居民的寿命增加,但老人带病老去的时间并没有明显缩短,他们往往在人生最后七八年仍然耗费了大量的医疗资源,加剧了家庭的负担,同时也为自己带来巨大的痛苦。

刘积仁认为,“我们整个社会应该为此提供更多的保障。”

三台引擎破解养老密码,以科技守护“夕阳红”

在东软集团轮值CEO徐洪利的电脑屏幕上,一个由彩色曲线组成的数据图表正在时刻跳动。殊不知,他的电脑中此刻运行的,正是东软破解中国养老困局的“三台引擎”。

传统养老服务的最大痛点,是数据割裂,寻求医治救护的老人不得不反复提交材料,奔波于不同机构之间。

养老归民政部门,就业归人社就业局,医疗归卫健委。政府要监管,要服务,要决策。因此,东软要用数据去为这三个场景赋能,提供到位的支持。

“要创造数据的价值,首先必须创建恰当的场景。”徐洪利表示,东软选择了三个最亟需也最典型的场景——养老、就业、医疗。

目前,东软已经搭建起由“三平台、一门户、五大业务系统”构成的城市级智慧养老综合服务平台,打通医疗、社保、养老服务数据,形成城市养老的一张“数据地图”。其中,沈阳“盛情康养”平台已接入700多家养老服务商,涵盖医疗、家政、适老化改造等领域。

刚刚不久前,沈阳的一位失能老人家属通过平台申请“长护险”补贴,系统自动调取医保记录、护理机构资质,三天内便完成了审批,而过去同样步骤需要耗时一个月之久。

东软创办的凤凰学院为老人提供健康管理、智能设备使用等课程。数据显示,参与学习的老人抑郁就诊率下降37%。而AI健康预警通过可穿戴设备可以为老人监测心率、血压异常,并进行提前干预。大连某社区试点中,AI预警使急性心梗抢救成功率提升了26%。

贝恩管理咨询公司在一份研究中发现,企业要想获得持续的盈利性增长,就应围绕正确的核心业务进行扩张,而不是单纯追求扩张的速度和广度。

在徐洪利看来,强大的核心业务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来源和取得领先地位的根本因素。深耕核心业务是发掘潜在利润的有效手段,也是成功实现业务扩张的最佳经营之道。

早在2024年3月,东软便果断提出“拥抱变革”。首次清晰定义了“四化方案”——智能化、数据价值化、服务化、生态化。而“养老”这条赛道,正是东软“四化方案”落地实践的方向之一。

仅仅半年后,东软在同年11月的东软解决方案论坛上重磅推出借助数据驱动的城市级智慧养老服务平台,以覆盖全场景的“数字大脑”再次加强东软业务的第二增长曲线。

目前,东软已与沈阳、大连、福建、南宁、佛山等省市达成合作,布局城市智慧养老服务平台,打造城市银发产业的平台经济模式。

福建省是数字中国的发源地。经过福建省政府此前多达160多次的常务会,福建以立法形式将全省医疗、社保、民政数据所有权授予大数据集团。推进医疗信息化无需多次授权,这是其他省份短期内无法复制的先天优势。

徐洪利向笔者解释道,“民政局掌握老人住址,人社握有养老金数据,卫健委存着健康档案。但只有打通不同部门之间的壁垒,养老数据才能炼成救命金丹。没有融合数据,智慧养老就是盲人摸象。”

比如,当一位老人发起一个护理请求,当医生和护士想为他提供医疗或家政服务的时候,至少需要首先知道老人目前的基本健康情况,比如前期医疗电子病历和健康档案。而为了提供更为准确的家政服务,还需要了解老人的日常爱好、居住的空间、老小区住宅有没有配置电梯、老人愿意接受的家政服务价位……

另一方面,在养老卫护岗位匹配环节,为老人提供服务的专业人员也需要背调数据的提取,这个人员有没有犯过罪、是否酒驾过、是否因人力纠纷打过仲裁官司……往往这些信息在公检司法和劳动仲裁部门,而如何顺畅合法打通数据链条,变得尤为重要。

在智慧养老平台,AI正在完成过去不可思议的任务。

“慢生意”的“快逻辑”,东软重构养老商业哲学

养老产业具有高社会价值,当互联网巨头频频追逐即时爆发的流量红利时,东软甘愿选择深耕养老这条“慢赛道”。

“我们首先需要算清三本账。”徐洪利表示。对于政府而言,养老平台可以通过AI手段抵制欺诈行为,监管得以保障。以往核保过程都需要线下体检,现在则可以通过大数据信息为用户自动投保。核赔过程中,过去用户住院的人工方式核赔成本很高,而现在通过平台实现直接核赔,节省了大量成本费用。

对于平台入驻的企业而言,得到了广阔的市场空间,精准找到大量有迫切需求的用户。

对于用户而言,护理响应速度也得到了明显提速。企业的成本降低,间接也让用户获得了服务价格降低的回报。

一增一减之间,便是东软为行业创造的全新价值体现。

“东软的商业哲学就是互赢共生。”徐洪利认为,“做商业,我们首先要考虑对民生和社会有无意义。而仅仅对民生和社会具有意义,但却无法实现与合作伙伴共同盈利的话,同样也完成不了商业价值的闭环。现在是一个互赢共生的时代,一个‘利他才能利己’的时代。”

养老业务出海,也成为了东软的一个时代机会。

日本老龄化早于中国20年,但由于日本养老机构信息化程度低,存在严重的信息孤岛现象。而在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方面,中国企业走得比较靠前。

目前,东软已与日本养老院合作,向其输出“平台+物联网”信息化落地方案,让他们的养老服务更为精准,帮助其降低大量运营成本。

在大养老板块,东软需要学会用ToC的手段去做ToB的事情。”徐洪利这样表示。

养老产业是一个投入期比较长的产业。

“在智慧养老赛道,东软并不奢求第一年就实现盈利。”在徐洪利心中,有一张智慧养老的发展路线图。他做过测算,借助养老机构缴纳的SaaS服务费可以让东软获得稳定而健康的回报,三年后可实现盈亏平衡。

当其他企业还在靠拼命追逐风口度日时,东软却选择静静地为银发老人提供有温度的守护。

在徐洪利的逻辑中,养老绝不是夕阳产业,而是一个极具想象空间的朝阳产业。

智慧养老,科技向善,它们的意义或许不在延长生命的长度,而是在拓展人类尊严的宽度。 (文/曾宪勇)

曾宪勇
“阿桶观察”自媒体平台为资深媒体人多年前创办,所发布平台包括微信公众号、雪球、博客中国、大鱼号、今日头条、企鹅号等十多个平台。

特别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大咖秀专栏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wemedia@yesk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