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些年开始,各家车企的价格战可以说是一个常态现象,在特斯拉等一众车企的带领下,汽车产业的价格战可以说是愈演愈烈,不少车企都煎熬的非常难受,不过就在最近汽车价格战大降温的消息传来,让人不禁想问汽车产业的价格战终于不打了?
一、汽车价格战大降温?
据界面新闻的报道,汽车市场持续已久的价格战出现了明显的降温趋势。日前,乘联分会发布《2025年4月份全国乘用车市场分析》指出,今年直观的降价价格战稍显温和,但年款增配、调整车主权益等隐形优惠措施层出不穷。
具体来看,4月份仅有14款车型降价,较去年4月份的41款和2023年4月份的19款数量大幅下降,体现了降价潮明显降温的特征。4月传统燃油车的促销幅度22.2%,较上月增0.1个点,燃油车促销连续10个月稳定在22%左右。
乘联分会秘书长崔东树此前发文分析,2025年降价促销力度大幅降低,尤其是3-4月的降价车型大幅减少。2025年1月份有7款车型降价,2月份有21款车型降价,3月份的降价车型数量相对于历史来看也是23款的较高的水平。
据他统计,2025年1-4月常规燃油车降价16款,较同期减少13款;混合动力燃油车降价3款,较同期减少3款;插混车降价13款,较同期减少11款;增程式车型降价5款,较同期减少5款;纯电动车型降价28款,较同期减少24款。由于市场增长好,近期行业竞争压力大幅减少,降价车型也大幅减少。
乘联分会数据显示,4月全国乘用车市场零售175.5万辆,同比增长14.5%,环比下降9.4%。今年以来累计零售687.2万辆,同比增长7.9%。
二、价格战终于不打了?
近期有迹象表明,汽车价格战呈现出大降温的态势,这不禁让人疑惑,价格战终于要偃旗息鼓了吗?
首先,汽车价格战的降温确实是意料之中的事情。近年来,随着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价格战的恶性循环已经开始对整个汽车产业产生深远的影响。企业为了争夺市场份额,不断降低价格,导致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这种现象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尤为明显,一些企业在初期为了快速占领市场,不惜采取激进的价格策略,结果导致自身财务状况恶化,甚至出现亏损。长期的价格战不仅削弱了企业的盈利能力,还可能导致研发投入不足,进而影响技术进步和产品创新。
特别是最近几年,我们可以看到各家汽车产业参与方其实都面临着利润大降的局面,2024年汽车行业利润率仅有4.3%已经低于下游工业企业6%的平均水平。2025年一季度汽车行业利润率不仅没有好转,更是继续往下跌至3.9%,2万多亿的营收下,利润仅有947亿元。如此大规模的利润下降让汽车产业都产生了较大的难题,所以价格战已经日渐被不少汽车企业认为是难以持续的事情。
其次,价格驱动的逻辑也在发生着较大的改变。过去,价格是消费者购买汽车时最为关注的因素之一。毕竟汽车是一项大额消费,价格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消费者的购车成本。然而,随着消费者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价格因素已经不再是唯一的主要因素。如今的消费者更加注重汽车的品质、用户体验和技术创新等方面,不是说消费者对于价格不再敏感,而是更多的消费者开始关注除了价格以外更多的东西。
比如说,在用户体验方面,消费者关注汽车的舒适性、内饰的设计与质感、智能互联系统的便捷性等。例如,理想汽车知名的大沙发、大彩电等设计,即使价格相对较高,也会吸引很多消费者。乐道所采用的不属于特斯拉model Y的设计和内饰表现,也让不少消费者愿意为其买单。再比如,在技术创新方面,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电池续航里程、充电速度、自动驾驶技术的安全性等方面关注度极高。汽车企业如果能够在这些方面取得突破,即使价格稍高,也能在市场上获得一席之地。在这其中,最典型的案例无疑就是华为的问界汽车,凭借着华为强势的技术优势,在智能驾驶与智能座舱的双重加持下,可以说最近几年的表现都是遥遥领先。
第三,国家政策也在促使价格战的逻辑变革。伴随着国家以旧换新政策的持续推进,在国补的支持下,汽车价格战的压力也在日渐降低。以旧换新政策的持续推出鼓励消费者淘汰老旧汽车,购买新型环保节能汽车,这不仅有助于促进汽车消费市场的升级换代,还能够推动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除了对于双碳战略的积极意义之外,对于价格驱动的消费者层面也是非常明显的。对于消费者来说,以旧换新政策提供了一定的经济补贴,降低了购车成本,特别是国家持续性的补贴,再叠加不少新能源汽车的专项补贴和地方补贴,多种补贴的叠加,让消费者在淘汰老旧汽车后,可以获得相应的置换补贴,这使得他们在购买新车时能够享受到更多的实惠。
从车企的角度来看,以旧换新政策为企业提供了一个稳定的销售渠道和市场需求,也让车企的焦虑感不再那么强烈。在政策的刺激下,消费者更换汽车的意愿增强,市场需求得到释放,车企可以通过优化产品结构和推出更具针对性的车型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无需过度依赖价格战来争夺市场份额。同时,以旧换新政策也有助于车企消化库存,加快资金回笼,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也正是国家政策的持续支撑,帮助车企逐渐走出的市场的压力。
从长期来看,恶性价格战虽然可以在短时间内刺激销售增长,但从长远来看,它不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只会让车企陷入越卖车越亏损的泥潭,不少最近出事的汽车企业,比如说大家熟悉的极越汽车、哪吒汽车都是在持续的价格恶性竞争中逐渐失去了优势,甚至导致了资金链的破裂。相反,只有建立在公平、公正基础上的良性竞争才能真正推动汽车产业的进步。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真正良性的竞争是要鼓励企业在技术研发、生产工艺改进、服务质量提升等方面下功夫,而不是一味地打价格牌。这样不仅可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还能带动整个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实现共赢局面,只有实现供应才能真正长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