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极大咖秀

登录 | 申请注册

车企涌入人形机器人赛道,跨界“腾笼换鸟”空间有多大?

紫金财观 2025-01-20 阅读: 5,077 次

QQ图片20250114081225

(本文系紫金财经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人形机器人赛道如旋风般崛起,席卷科技界,政策方面越来越友好,资本也看好这条赛道。另外一个原因是,虽然人形机器人行业门槛高,但尚无龙头企业一统天下,行业尚处于群雄并起的阶段,很多知名企业跃跃欲试。

从2024年最后一个月开始,虽然新车型发布逐渐进入淡季,但不少车企对于人形机器人的布局却是如火如荼。比亚迪全球招募智能机器人专家、小鹏汽车“腿部结构及人形机器人”专利公布、广汽集团发布自研第三代人形机器人……

车企跨界进军人形机器人领域,貌似风牛马不相及,实则是技术与产业升级的必然。在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车企不再满足于传统的产线造车,纷纷将目光投向市场潜力更大,发展前景更广阔的机器人产业。待人形机器人取得进展后,则可以反哺汽车制造的主业。

车企青睐“人形机器人”

实际上,早在世纪之初,就有车企跨界进入人形机器人领域,只不过囿于当时的技术条件和能力,并未掀起多大风浪。

当时,本田汽车推出了人形机器人ASIMO。这个小机器人能在复杂环境中行走自如,完成精细动作。不过自此后近20年时间,人形机器人并无多少显著的进步。

2021年,特斯拉首次展示了其人形机器人的概念,引发业界关注。到了2024年,特斯拉发布新一代Optimus机器人,这个“智能战士”经过深度训练,已经具备出色的运动协调性和手部灵活性,不仅能够轻松完成各种复杂任务,还能与人进行自然交流。

国内车企也逐渐在人形机器人领域施展拳脚。上汽集团通过投资和参股,积极布局人形机器人产业,旗下上海汽车创业投资公司,2024年参与了国内人形机器人前沿公司上海智元新创的战略融资,还投资了人形机器人初创公司深圳逐际动力。

比上汽更早,比亚迪在2023年就战略投资上海智元新创,迈入人形机器人赛道。除了战略投资,比亚迪自身也在积极布局机器人领域。2024年12月13日,比亚迪官方发布2025届具身智能研究团队招聘简章,显示其具身智能研究团队成立于2022年,目前团队已开发完成工艺机器人、智能协作机器人、智能移动机器人、类人形机器人等产品。

从招聘岗位要求的专业看,包含了机器人的大脑(大模型、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小脑(路径规划算法、感知定位算法、多传感器融合定位算法等)和硬件(灵巧手机械设计、轻量化结构设计、无刷直流电机等)。

奇瑞汽车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已经有了成果。在2024年5月份的CEO大会上,奇瑞展示了全新双足机器人Mornine。这个人形机器人由奇瑞与人工智能公司Aimoga共同研发完成。Mornine不仅拥有灵动的身姿和敏锐的感知能力,还能进行语言理解和生成,与人类进行自然流畅的对话。

造车新势力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动作是最积极的。小鹏汽车在2024年发布全新AI人形机器人Iron。并且Iron已在小鹏汽车广州工厂进行生产实训,展现出出色的工作能力和适应能力。未来该产品将聚焦于工厂和门店等场景,为智能化生产与服务提供有力支持。

在人形机器人领域,越来越多的车企加入进来,尽管很多车企的人形机器人还处于PPT阶段,但他们的产品却呈现出惊人相似性,即这些人形机器人产品大多与汽车智能驾驶体系同源共生,并具备较高运动协调性和手部灵活性等特点。

这些机器人在具身智能的加持下,能够在物理世界中自主感知环境、做出决策、执行动作,
他们可以为人类在汽车使用场景、生活场景中提供服务,还可以进入工厂,在流水线上为汽车制造服务。

中国车企对具身智能机器人的热情超乎想象。入榜世界500强的8家中国车企均已加入具身智能机器人赛道。这8家500强车企分别是上汽集团、一汽集团、比亚迪、广汽集团、吉利控股集团、北汽集团、东风汽车集团与奇瑞汽车。

车企寻求生产线“最后一公里”的智能化

具身智能是指将AI融入机器人等物理实体,赋予它们感知、学习和与环境动态交互的能力。简单来说,就是AI大脑+机器身体,而人形机器人则是拥有智能的机器人实体。

现代化的汽车生产流水线,特别适合机器人程序化作业模式,焊接、喷涂、装配乃至物流运输,机器人可能比人类更出色。有数据显示,采用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的车企,生产效率普遍提升30%以上,产品质量稳定性也显著提升。部分车企智能化升级加快,生产线上智能化工位比例高达80%。

然而,车企们一直棘手的是,剩余20%工序不仅仍然需要人工操持,而且工序复杂,涉及大量精细操作,这就需要判断力和经验的积累,这些环节往往成为制约生产效率进一步提升的瓶颈。

消费者遭遇的车辆异响、小故障等问题,很大比例源自这20%人工装配的部分。这实际上成为“木桶上最短的那根木条”,不仅影响了用户的驾驶体验,也伤害了车企形象。

为降低人为因素的失误率,车企开始布局人形机器人,试图将人工装配的比例,由20%降低到10%,甚至5%一下。此举不仅能够消减造车成本,还能降低不良率,提高整车制造效率。

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为何替代这样的工作,非人形机器人莫属?

因为人形机器人能够模仿人类操作,无缝融入人类设计的工作场景,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在汽车制造业中,典型的机械臂式的固定机器人已经普及,他们对于多样化、柔性化的生产工艺无能为力,这就需要更聪明智能的人形机器人来完成。

人形机器人能够模仿人类举止,完成高灵活性和精细操作工序,其关节灵活度、手部抓握力及视觉识别能力均在技术加持下不断精进,目前已经能在部分汽车生产线上替代人力完成部分柔性装配工序,努力补上生产链条的短板。

车企在研发人形机器人满足生产线的同时,也在积极探索具身智能,目标是让机器人应对更多复杂场景。

相信随着技术进步和产量增加,具身智能产品的生产成本有望逐渐降低。车企布局人形机器人赛道,不仅能解决当前生产线难题,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还能为未来进军更多智能化领域奠定基础。

人形机器人应用场景在变多

在科技飞速迭代的当下,人形机器人也在迅速获得政策支持。

2023年《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发布。该意见指出,到2025年,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初步形成,关键技术将取得重大突破;到2027年,技术创新能力将大幅提升,构建起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

2024年初,工信部等七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也着重强调,要加速推进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将人形机器人等高端装备产品作为攻坚克难的重中之重。这一政策导向,无疑为人形机器人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产业化进程按下加速键。

在地方政策层面,各地政府积极响应号召,出台了一系列扶持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涵盖研发补贴、税收优惠、土地供应、产业链构建等多个方面,为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车企加速投身人形机器人赛道是发展的需要。一方面,政策的支持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另一方面,车企自身也具备技术基础和产业链升级需求。

在智能化转型中,车企积累了丰富的技术经验和产业链资源,为人形机器人的研发提供了坚实的支撑。例如,小鹏汽车发布的全新AI人形机器人Iron,搭载了多块自研芯片,支持端到端大模型。

此外,随着汽车市场的日益饱和和竞争的日趋激烈,车企难以仅凭传统的汽车新技术和新产品吸引消费者,需要开拓新的业务领域和挖掘新的增长点,人形机器人成为一个极具想象力的新方向。

人形机器人的应用领域不仅仅限于制造业,在家庭服务领域,人形机器人能够承担家务劳动、陪伴老人和儿童,可以显著提升家庭生活质量。在公共服务领域,人形机器人可以广泛应用于医疗、教育、安防等多个领域,为公共场所提供增值服务。

比如在医院里,人形机器人可以协助医生进行更便捷的诊疗工作,减轻医护人员的工作负担。在学校里,人形机器人可以担任助教,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辅导。在安防领域,人形机器人可以执行巡逻、监控等任务,保障公共安全。

资本同样看好人形机器人领域。据智能产业媒体和创新服务平台“智东西”统计,截至2024年11月18日,人形机器人领域当年共有49起融资事件,单笔融资额最大为宇树科技近10亿元的B2轮。

后记

据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揭晓的《人形机器人产业研究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跃升至约27.6亿元,预计到2029年,这一市场规模有望暴涨至750亿元,占据全球市场32.7%的份额。到2035年,这一市场规模更是有望狂飙至3000亿元。

在传统车企与新势力车企纷纷向新能源、智驾发力的当下,硬件方面,汽车的电池、电机、摄像头、传感器都可以加持到具身智能机器人上。

软件方面,自动驾驶相关算法、大模型、端到端神经网络、运动规划也可以迁移,帮助具身智能机器人学习执行新任务、自主导航与避障。

车企布局具身智能优势明显,从研发看,车企自主研发体系强大,人才经验丰富;生产上,其生产能力与供应链体系能降本增效;应用端,车企拥有大量应用场景,通过车企的应用,人形机器人拥有更加宽广的发展前景和更多的应用场景。

在车企的推动和加持下,人形机器人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后的又一颠覆性产品。

紫金财观
聚焦*头条的泛财经、TMT资讯!

特别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大咖秀专栏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wemedia@yesk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