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S落幕,各大家电品牌的“技术斗法”告一段落。
今年的CES上,海信办了一场显示技术发布会,发布了一项RGB三维控色液晶显示技术,并且公布了全球最大的RGB-Mini LED电视。
用海信视像科技总裁李炜说法是:“能够实现97% BT.2020的超高色域面积,比传统Mini LED提升20%以上”。
单看这个数据,其实并没有什么感知和概念,很像海信PR稿公关的风格,一大堆数据和专业词汇,但从用户的视角看,却没太多实感。
数码科技产品堆参数,往往是为了突出“技术”强调“高端化”,无可厚非。但问题是,“科技春晚”上了,CES上发布会开了,高端化这事儿就成了吗?
猛打“技术牌”,品牌却难言高端化?
海信发布的新技术牛不牛?
我把这个问题甩给了一位淫浸家电圈的老媒体人,我的老朋友“伟哥”,他的评价很中肯:PPT上看,海信的画质芯片、miniLED技术确实挺牛,但实际怎么样,还得看具体产品。
对于CES上亮相的这个116英寸RGB-Mini LED电视,海信官方的说法是,今年3月份上市。
听了伟哥的评价,我也有些好奇了,看起来这么牛的三维控色技术,这个116寸的大电视,用户买单吗?
目前来看,这个问题似乎还没有答案,毕竟产品还没能真正上市,口径上宣传得再牛X,“是骡子是马”还是得出来遛遛才知道。
聊到了专业领域,伟哥给我科普了一番。
在行业里,RGB-LED不是个新技术。
十几年前,索尼也曾推出过RGB-LED电视,但没能大批量出货,原因在于成本太高了。如今,LED技术愈发成熟,成本降低,但主流的miniLED 依然面临着背光均匀性、稳定性等问题。
不过,Mini LED技术也不是没有优点,Mini LED屏幕有更高的色域和更精确的色彩还原度,而OLED屏幕同样,色彩表现丰富,色彩还原度高,可视角度宽。
也就是说,海信CES上高调亮相的三维控色技术,以及RGB光色同控画质芯片,本质上都是在用软件+芯片的提升,在画质这个强项上“做加法”。
在显示效果上,miniLED在某些参数上也是有天然劣势的。
拿对比度来说,对比度越高,画面的明暗对比就越强烈,因为OLED显示黑色时,单个像素是不发光的,可以做到纯黑。而miniLED在显示纯黑时可能会漏光。即便是做到了微米级灯珠的精准控光,实际上还是会有可能出现漏光。
说白了,海信花了那么多钱做研发,其实是在“拉上限”,而对比度等相对“短板”的地方受制于物理特性,可能暂时还是很难通过技术来弥补。
对于中低端市场的产品,来说,这个“短板”不是什么大问题,毕竟中低端市场,miniLED比OLED更有价格优势。
但问题是,做高端产品,越是高端,不是说能把长板拉多长,而是在尽可能做高长板的同时,把短板也补上来。
miniLED的短板海信补上了多少?能不能与主流的OLED产品一较高下?
这个恐怕才是问题的关键。
另外,价格方面,可以确定的是,高端的miniLED也并不便宜。拿85英寸的产品来说,大都超过了万元,索尼的一款Mini LED电视价格更是超过3万。
百寸以上的高端市场,即便是miniLED产品能做到同级甚至超越OLED的显示效果,但还有没有价格优势?
目前,主流尺寸的电视产品,miniLED相比OLED的成本优势约在15%,不过产品尺寸越大,越高端,miniLED的背光分区也就越多,成本也就更贵。
如果相比技术更成熟的高端OLED没有成本优势,那么,高端miniLED产品想要打开市场,可能会更不容易。
一方面,在电视市场整体出货量持续下滑,高端电视市场可能会更卷。
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出货量为1639万台,同比下降4.2%。
行业价格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当下,高端产品打开市场空间的难度是越来越大的。特别是对于一些应用了新技术的高端产品,要想站稳市场并不容易。
另一方面,数码电子技术越新,“翻车”风险也就越大,尤其是屏幕。以手机行业为例,之前苹果手机就曾爆发过“绿屏门”事件。
电视行业也一样。
毕竟,上万甚至几万块买电视,用户是不愿意当“小白鼠”的。
这也是为啥,在高端电视市场,LG、三星、索尼品牌力很稳固,2024年国内高端电视市场头把交椅依然是三星稳坐。
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未来,当搭载三维控色技术、最新的画质芯片的116英寸RGB-Mini LED电视上市之后,同样的价格区间内,用户为什么不选择显示效果没有短板,而且口碑更好的三星、LG?
海信可能还需要给出一个更有说服力的理由。
贴不牢AI标签,海信错过迭代窗口期
这届CES上,除了电视产品,海信发布了空调、洗衣机等多款家电产品。这些产品,在宣传口径有一个共同的点,就是主打“AI概念”。
这也符合海信参加CES的主题:“AI Your Life”。
在AI技术和家电的融合上,海信做了不少尝试。比如,在洗衣机产品上,加上私人定制、一键智洗洗护模式;在电视上,用AI芯片提升画质,接入自研语言大模型,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指令,执行复杂功能;在空调产品上,实现一键开启智能控制,场景模式智能切换等功能。
乍一看,产品上多了不少AI功能,但细看之下,这些智能化的东西,其实并没有太大差异。海信产品上的“AI能力”,市面上大部分智能家电都能做到。
这会导致一个问题:没有足够的差异化,传统的家电品牌很难贴得牢AI这个标签。
AI能力最大的差异化是什么?不是单个产品的AI能力有多强,而是要先有一个生态。
海信的空调、电视产品能力上的AI体验一开始就是“碎片化”的,是不完整的,所就只能在不完整的场景里,去细化某个场景的能力。
也因此,在空调产品上,海信强调“新风”、强调“巴马空气”、强调“烘房除醛”、强调“看球呵护”“宠物降温”等细分的需求场景。
所以,AI技术对于海信来说,大多数是功能级的智能化提升,而非生态级的智能化迭代。
场景上越细分,产品上就越能突出单个功能的“智能”,从而有意无意忽略了整个智能家居的生态联动。
而对于小米、华为这样的生态品牌来说,有了大模型技术,能做到的可能更多。
“不是海信不想做生态级的智能化迭代,可能目前还做不到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化。”伟哥说,他做家电评测这些年的一个最大感受是,小米、海尔、华为等生态化做得比较好的品牌,用户评价都很不错。
这两年,家电行业的智能化、生态化转型的企业有很多,但真正成功的却很少。这些企业都在反复地印证一个观点:战术的勤奋弥补不了战略上的懒惰。
海信最大的一个战略失误是,没能在过去三到五年中,建立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家电生态。
不可否认的一点是,这几年,海信在电视、空调两个赛道上深挖场景创新和技术创新,成绩斐然。今年的CES上,海信包下了一个大展位,展品从ULED电视、激光电视、智能家电,到汽车、商用显示器以及能源系统,涉及领域很多。
但遗憾的是,展位上,海信也设立了智慧家居展区,在最核心的家电领域,海信似乎并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完整且有竞争力的生态。
生态化、智能化的方向上,传统家电企业里不是没有转型成功的,海尔就是一个案例,从创立生态品牌三翼鸟开始,海尔就在打造一个自己的智能化生态。
从去年开始,海信似乎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
去年的欧洲杯上,海信洗衣机也亮相1/8决赛现场,今年CES展上亮相的洗衣机产品似乎表明,海信在尝试补齐家电生态的短板。
战略上“补课”并没有错,但客观来看,家电行业的生态化、智能化窗口期已经过去。这个时候再回头发力洗衣机这个品类似乎有点晚了。
从电视、空调到洗衣机,同样是家电领域,但本质上是不同的行业。
今天的家电市场越来越卷。 天眼查APP竞争对手分析信息显示,海信的竞争对手有47家,其中大部分都是经验20年以上的企业。
现在回头,选择重新布局生态,已然没那么容易。
财务的角度看,从一个红海杀进另外一个红海,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显然不是明智之举。品牌的角度来看,布局其他品类,也需要从品牌、用户心智都要重新开始成长、积累。
高端化之路,路途艰险,没有一步是走得容易的,对于今天的海信来说,摆在面前的,也许只剩眼前这一条路可以选择。
乐观点看,红海里也不是完全没有新机会。
眼下,新一轮家电国补在即,接下来海信能否在新的赛道,厮杀出一片新的天地,值得持续期待。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公司法定披露内容和已公开的资料信息,展开评论,但作者不保证该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及时性。另: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文章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与否须自行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