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极大咖秀

登录 | 申请注册

东软刘积仁:打造长期主义的“第二曲线”

曾宪勇 2024-09-21 阅读: 12,347 次

撰文︱曾宪勇
出品︱阿桶观察 勇砺商业评论

“如果东软要为自己勾画一条全新的‘第二曲线’,让它为东软未来二十年提供稳定业务驱动力的话,我更看好的是大健康这条赛道。”坐在对面的刘积仁博士眼中仿似有光。

9月3日,辽宁沈阳,东软软件园。

身为东软集团董事长,刘积仁博士前一日刚刚参与了东软集团与通用技术集团的战略合作签约仪式。

此次合作的背后颇具深意,双方后续将在医疗信息化、健康养老等医疗健康领域展开全面合作,小到合力推动央地企业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协同发展,大到共同探索创新模式,积极服务“健康中国”战略。

“我认为,选择一个商业模式,首先需要判断该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和周边行业的关系周期,这非常重要。”在刘积仁看来,一个突然火爆但周期过短的行业反而可能会给其中企业带来巨大风险,一旦一个周期结束了,可能短期内就很难重获机会。

“热闹的地方,不一定会有机会,但是人们却都愿意往热闹的地方走,这是一种天性。”刘积仁笑道。

而大健康领域充满了长期主义。中国目前已经成为全世界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第一,60岁以上的老人将近3个亿,2050年65岁以上人口达到4个亿。

随着中国老年化社会的即将到来,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走入医院进行康养,同时也将有更多的医疗服务走出医院,进入百姓生活,这些都将成为东软医疗健康产业布局在未来获得勃勃生机的基础。

东软的“第二曲线”

“第二曲线”这个经济学名词,最初是由欧洲“管理哲学之父”查尔斯·汉迪提出的。

在《第二曲线:跨越“S型曲线”的二次增长》一书中,查尔斯·汉迪认为,如果以一条曲线反映企业增长发展规律,任何一条增长曲线都会滑过抛物线的顶点再归于平缓、下降甚至消失。要保持企业持续增长,就必须在第一曲线下降消失之前找到一条新的增长曲线——“第二曲线”。

查尔斯·汉迪认为,死亡是每个企业的宿命,想要摆脱这种宿命,就需要不断地找到第二增长曲线。

要知道,“第二曲线”大多与“第一曲线”并非相互接触、长期并存。

因此,可以准确指明“第二曲线”方向的人,往往都是预言家。

东软早在1997年便开始发力医疗信息化领域,于同年推出了第一台国产自主品牌的CT,其早已布局大健康这个赛道,但当时老年化问题其实还并不突出,CT等大型医疗设备领域更是前无来者,走入这条赛道,东软靠的是自己准确的预见力。

任何一个业务都有生命周期。一家睿智的企业需要具备居安思危的理念,它绝不会直到行业衰退、不得不变的时候才开始寻找“第二曲线”,真正已然走入生命晚期,企业再做变革必定事倍功半。

“打一个比方,如果你知道人们的平均寿命只是83岁,而你已经活了90岁了,你会是怎样的感受?同样道理,寿命超过十年的中国软件企业少之又少,而东软如今已经活过了三十年,你会不会有危机感?”在不久前的一次采访中,刘积仁笑着提出这样一个深刻问题。

按照“软件公司的寿命一般只有七八年”的算法,今天已经活了33年的东软,相当于软件行业一位120岁的老者。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东软也会像老人一样患上各种老年病、慢性病,比如,企业的组织开始复杂,机构开始变得庞大,考核制度或许不再精准,运营内耗也会升高。其实不仅是东软,很多巨头公司在发展变革中也都存在着类似问题。”对于东软此前曾经面临过的问题和困扰,刘积仁毫不讳言。

“东软已经依靠一些成熟业务取得了30年的连续成长,但我们必须意识到,这些业务或许会随时发生变化,离开我们。”刘积仁向勇砺商业评论表示,“让我们感觉比较幸运的是,东软至今还能背负着这些问题继续成长。这很像一个人虽然还活着,但是血压、血脂、甘油三酯各个指标已经发生了变化,我们觉得有必要开展一次刻不容缓的体检,并做及时的治疗。”

在刘积仁看来,东软走到今天,自我变革绝不能发生在自己最困难的时候。睿智的人们也不会等到自己垂危的时候才开始考虑抢救自己。

“我们选择在一个好的时间点展开变革。此时此刻,东软还有能力承受变革带来的巨大开销和业务的不确定波动。”他说。

当一家企业的主业接近鼎盛的时候,就必须开始思考,如何通过创新发现“第二曲线”来弥补“第一曲线” 即将面临的增长放缓,甚至业绩下降。

“东软最大的底气在于我们有稳定的现金流,不需要依靠资本融资来维持自己的生命,所以自己从来没有因为上市焦虑过。不过,东软仍然希望通过资本运作,让自己的行业价值和品牌价值获得更好的表现。”刘积仁向笔者表示。

笔者明白,在战略上,只有长期主义者才更为需要一条“第二曲线”,来护佑自己信奉的长期主义。

与“大船”同行

仅仅两个月前,同样是在这里,刘积仁签下了近年来医疗设备界单笔投资最大的一笔交易。

7月3日,东软医疗与通用技术集团签署战略投资协议,开创了国内大型医疗影像设备领域央企与民企合作先河。

此次合作从洽谈到签署,仅173天;从签署到交割,历时60天,期间还经历了反垄断审批。投后,东软医疗估值145亿元,通用技术集团持股45%,成为前者第一大股东。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经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而东软却两次登上通用技术集团这一条“大船”。

不过,刘积仁博士用颇为简洁的一句话去描述它,“时隔仅仅两个月的两次携手是发生在不同维度的合作。上一次合作发生在医疗设备层面,只是一次握手,而本轮合作则是发生在医疗健康产业层面的一次全面合作,意义更为重大。”

那么,为什么是通用技术集团站在了橄榄枝的另一端?略一分析,原因有三。

其一,通用技术集团是是中央直接管理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承担了国家发展医疗健康的使命,受命于时刻保证中国医疗服务基础设施的安全可持续性,这也使得通用技术集团成为东软在品牌影响力、资本市场信任度方面的一张金色背书。

其二,通用技术集团目前是中国最大的央企医疗集团,旗下400多家医院遍布全国27个省市,养老床位超过6000张,在医疗设备、医疗信息化等方面长期保持着旺盛需求,双方的携手意味着彼此进入更高层次的契合空间。

其三,通用技术集团拥有专门负责外贸业务的海外国际部门,在全球市场都有自己的销售网络,东软搭上通用这艘“大船”,有助于未来在国际化业务上的顺利开展。

很显然,与通用技术集团的这次携手,将有助于东软更加快速地拓展国内医疗设备、医疗信息化和养老等市场,让东软的医疗健康业务更大力度地普及到每一个角落,同时也会加速东软在海外医疗市场的布局。

不过,事情并不是这样简单,如果让我们将投射在东软大健康布局上的眼光放得再长远一些,就会发现东软在下一盘大棋。

在一条向上跃起的“第二曲线”上,东软集团正在中军帐运筹帷幄布局医疗信息化,东软医疗则在低调运维大型医疗设备市场,熙康云医院则正在染指疆域广阔的家庭医疗和护理业务,专注于“教育+科技+医养”一体化融合的东软教育正在谋划生态战略。

这里的关键之处在于,东软集团、熙康云医院以及东软教育三家“东软系”企业已经在IPO之路上取得真经。

东软医疗如果能在通用技术集团这位“贵人”加持之下,在资本市场轻松走完“最后一公里”,东软便会在医疗健康行业顷刻实现资本闭环。

东软创新时代“四大方向”

为了变革,东软成立了专门的“创新委员会”。

2024年初,东软启动解决方案智能化战略,以AI、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应用为核心,推动解决方案的智能化、数据价值化、服务化和生态化。

“现在所有的研发部门都跑到了事业部的第一线,带着技术到前线解决问题,走到市场最前端。”在刘积仁看来,东软变革取得的效果是明显的。企业的精气神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全员的工作激情和精神状态都调动起来了,工作效率也有了大幅度提升。

东软将即将进入的下一个阶段定义为“东软解决方案智能化阶段”。

面向新的时代,刘积仁果断提出“四个方向”。

第一个方向是智能化的解决方案。

东软要求其解决方案都有人工智能的身影,提升自身产品的竞争能力。比如在城市人力资源发展时采用人工智能做工作匹配,在医院信息化中为医院配置 AI助理,分别部署了专门写病历的机器人、专门做质量审核的机器人、辅助诊断的机器人。

从医疗经济学的角度上来看,目前更多发生在基层医院、数量巨大的误诊是造成中国医疗资源浪费和困扰老百姓就医的最大问题。所以,在刘积仁博士看来,东软第一步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是通过人工智能,迅速提升中国偏远二三线医院的医生水平,因为这些城乡地区覆盖的人口更多,具有更大的差异性。

“要造福人类,通过AI+医疗,将基层的医生水平普遍提升20%,要比去追求将顶级医生的水平再提升20%要有意义得多。”刘积仁表示。

第二个方向是数字价值化的解决方案。

东软希望充分挖掘数据价值,不仅要通过解决方案来实现数字价值化,也要通过解决方案来产生更有价值的数据。比如东软正在进行医疗数据价值化的解决方案,就是把医疗数据变成医学解决方案,赋能医院客户高质量发展。东软今年的目标是与全国20个顶级医疗机构建立研发联合实验室。

最初,东软依靠AI研发出的CT病情诊断软件,不少医院不愿意直接购买,因为借助医生读片就可以做出诊断,再买诊断软件只是“锦上添花”。

后来,借助“将数据通过服务转变为价值”的这一思路,东软直接将AI软件集成到医疗设备里面,医院只需购买一套CT设备就可以实现AI病情诊断。这样一来,不但医院的诊疗速度和客户满意度得到了提升,东软因此也获得了更大收益。

第三个方向是服务化的解决方案。

目前,用户需求开始从购买软件更多地转变为购买服务,因此东软需要从销售解决方案开始向销售服务方面转变,这也意味着东软未来更多的收入将来自流量和服务,比如熙康云医院,为城市搭建完云医院平台之后,其收入主要来自于云平台上的医疗服务、护理服务,这已经脱离了单纯的软件销售概念。

从宁波走向了浙江全省,让熙康云医院完成了有史以来的最大转折。

熙康云医院在宁波用了8年时间打造起“云医院”模式,随后又用了一年的时间,在全浙江12个城市完成全面的模式复制,此后又用了6个月的时间,在整个河南省实现了全面复制,至此实现了对中国2亿人口的模式覆盖。

8月29日,熙康云医院发布2024年上半年业绩公告,各项主业稳步发展,经营指标持续向好,实现收入1.79亿元人民币。目前,接入熙康云医院平台网络的医疗机构3.6万家,其中医院2,654家,同比增长4.6%;入驻医生13.7万名,同比增长13.0%;入驻护士10.8万名,同比增长90.4%。

老百姓对网上医疗服务表现出来越来越大的兴趣,上半年用户增长200%。护理服务收入同比增长高达123.2%,已经成为熙康云医院的核心业务之一,并为业绩增长带来新动能。

第四个方向是生态化的解决方案。

作为一种平台服务,解决方案已然成为整体信息基础设施的一部分,它将越来越与行业生态形成关联。东软要确保自己的解决方案与大健康生态之间实现灵活的配置均衡,实现合作互动。

东软此前销售给医院的那些集成着AI功能的医疗设备,在日常使用过程中会产生源源不断的海量医疗大数据,当这些数据被送到医疗大模型中进行处理后,便可以产生新的商业价值。

比如,很多基层医院缺少能够直接解读CT片的放射科医生,那么这些医院就可以选择通过东软MDaaS系统进行远程的AI辅助诊断。

而随着系统中病例数量的逐渐增多,和来自CT片、病人化验数据、医疗电子病历等更多维度医疗数据的加持,根据AI算法生成的诊断结果也会越来越精准。

在解决方案智能化新战略的驱动下,2024年上半年,东软实现了营业收入42.99亿元,同比增长10.52%,主营业务净利润(股权激励计划行权指标)1.93亿元,同比增长18.15%,有效达成阶段性战略目标。

“大家一直说中国人工智能最大的障碍还是算力,其实我觉得并不全是算力,是盲目计算导致了算力不足,或者是系统没有为精准计算提供恰当的资源匹配。”刘积仁认为,在解决专业的问题上,反而缺少行业应用场景与算法之间的联系。“人们一说算法就去研究大模型,但是它只能解决现在的通用性问题,未来真正的AI应用场景应该更多存在于垂直领域,这里有大量的需求且并不需要太高的算力。”

做人工智能没有应用场景不行,做数据价值化没有数据来源和数据变换手段也不行,而东软恰恰在行业中拥有了上述两方面的宝贵积累。这才是东软的机会。

在寻找下一条重获业务增长的“第二曲线”之路上,追求创新的企业必须向死而生,另辟蹊径,开辟一条或许与当前完全不同的发展路径。

东软因此求变,因变而生。(文/曾宪勇)

曾宪勇
“阿桶观察”自媒体平台为资深媒体人多年前创办,所发布平台包括微信公众号、雪球、博客中国、大鱼号、今日头条、企鹅号等十多个平台。

特别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大咖秀专栏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wemedia@yesky.com)